中文系为什么培养不出作家

点赞:3365 浏览:92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前段时间,莫言获得诺奖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各大媒体争相跟进,让文学着实火了一把.估计今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不少怀有作家梦的少年朋友会义无反顾地选择高校中文系,将其视为“作家培养基地”,期待梦想成真.然而,我们放眼望去,中文系的毕业生每年如黄河之沙,而真正能够走向文学创作的却凤毛麟角,而且虽苦心耕耘,至今却大都默默无闻.回溯那些一线成名作家的履历,又有多少是中文系的科班出身呢?于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浮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中文系为什么培养不出作家?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多少有一点儿“伪命题”的意味,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西南联大时期的中文系主任罗常培都曾说过“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之类的话,这也近乎成为中文系教师的共识.北大教授陈平原对此的解释是:作家需要文学修养,但个人的天赋才情以及生活经验或许更为关键.古往今来的大作家,很少是大学刻意栽培出来的.倘若一入学便抱定当作家的宏愿,很可能忽略广泛的知识积累,到头来两头不着边,一事无成.笔者以为,陈教授可谓一语中的,中文系不是专门为了培养作家而怎么写作的,能够孕育出适合各种文学与文化类岗位的人才,才是中文系老师希望看到的.而专门的关于“如何写作”的教育,其主要功能也在于增强同学的欣赏品位,使他们酿成热爱文学的风气,至于能否成为作家,更多地要靠学生个人志向的导引,而非学院人为刻意的雕琢.

由此,我们对“中文系培养作家”这个命题应该有更严谨的解读:培养作家,不是中文系的首要目标,它培养的目标更为多样.反过来理解,如果一个学生真心爱好文学写作,那么,通过在中文系四年的耳濡目染摸爬滚打,他也许依然无法实现作家梦,但至少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力能够到达某种“专业”或“准专业”的水准,能够比外系或圈外人强一点儿.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就笔者自身的了解而言,目前我国高校中文系的教学主要偏重于基础理论,这是一个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系统.学生往往要同时修习上述各类课程,忙于应付各种知识的轰炸.在授课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如何记录知识,比如抄笔记上,难以去思量知识背后凝聚的人文精神.用陈平原先生的话说,中文系的学生往往是“常识丰富,趣味欠佳”.一个以写作为修业目的的学生来到中文系,最终或许只能变成一个“速记机器”或者“背书匠”.

当然,如果一个学生总是仰老师鼻息,从老师的塔里寻找舍利子,希望从中文系积累关于文学的知识,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问题在于,某些院校中文专业的知识框架依然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水平,信息滞后,观点老套,这自会使那些爱好写作的同学望而却步.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四川诗人李亚伟曾写过一首《中文系》,诗歌极尽夸张反讽之能事,可谓幽默荒诞至极:“老师说过要做伟人/就得吃伟人的剩饭背诵伟人的咳嗽/亚伟真想做伟人/想和古代的伟人一起干/他每天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图书馆回到寝室/后来真的咳嗽不止”,“中文系也学外国文学/着重学鲍狄埃学高尔基,有晚上/厕所里奔出一神色慌张的讲师/大声喊:同学们/快撤,里面有现代派”.读者不仅看到当代大学生玩世不恭、厌倦灰颓式的相对怀疑精神,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中文系封闭保守的教学方式的嘲弄批评.令人遗憾的是,诗人在诗中所反映的现象就算放到今天,可能依然是习常之事.德国大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曾建议青年人尽可能少读审美批评的文字,因为“它们多半是一偏之见,已经枯僵在没有生命的化石中,毫无意义”.这段话似可成为我们对中文系知识体系的一种价值判断,你让学生背诵那些“一二三”式的创作风格、审美色彩,其实是用绳子捆住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与创造性的“悟读”渐行渐远.

中文系为什么培养不出作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家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也有一些高校中文系开设了写作课程,但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并不让人欣慰.写作教育本身的局限性在于,它的课程目标是使受众“学会”写作,但是受众群体自身的条件和兴趣是良莠不齐的.我们国家的写作教育大都是一种注重常规、研究规律的教育,但很多作家的创作是反常规的,是没有规律的.以莫言为例,他在遵循语言自身特性的基础上随意挥洒着自己的天赋,成串的无标点长句、大量的违反语法规则的句式,以及各种语言系统的混杂充斥在他的文字间.如果莫言经过了中文系那些文学规律或者写作范式的淘洗,那么其文字便也显得无趣了.成为一个作家,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创作实践,是他与社会的互动联系,而不是空守书斋盲人摸象.作为写作课程的老师,他要意识到,写作课程是一种创作方法的介绍,而不是灌输,因为单一个体不同,学生所感兴趣并适合他思维习惯和审美志趣的方法也就不同,教师只能进行适当的引导.

如今,高校中文系的第一志愿率在逐年下降,和经济、法学、外语等学科相比,中文实在不是一个“实用”的学科.而现今大学生又往往是“早熟”的,他们或许曾经热爱文学,希望在写作的园地有所长进,但浮躁的社会现实、沉重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消耗着这些文学爱好者的思想耐力,使他们不得不从中文系的“围城”中破城而出,为了实现养活自己的目标而变得功利、实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小说乃至文学写作是高贵的,高贵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高贵就是高贵,即使不能立刻有所获益,写作也依然是很多青年人所企慕的理想、所追求的境界.作为高校的中文系,既应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兼修能力,也应该用严肃认真的姿态从诸多标准化考试中超越而出,让那些真正敬畏、爱好写作的诗心体悟到温暖,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自我,书写自我,开启文学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