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主题学的新创之作

点赞:32524 浏览:1536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6101(2009)02-0151-3

王立先生在文学主题学研究领域耕耘多年,对古代文学为主的数十个主题、母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成果丰硕.2008年5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名家学术文库”推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这是一部将主题学民族化,在中国传统文学、文论思想中寻找学理依据和主题学学术史总结的力作.

《研究》共分四编28章,前两编“国别文学主题史接受编”、“国别文学主题母题个案研究编”主要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方法的国别文学研究具体运用.从主题、母题延展的历史过程看宋玉创作、豫让复仇故事、元散曲王魁桂英咏叹、《三国志通俗演义》等的接受变异,以及胡人形象、小人国、外星人、野女掠男、宝失家败等母题的个案研究.

第三编“文学母题跨文化溯源比较编”,是作者在北京大学“东方文化集成”中出版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的后续,从影响研究角度追溯一些母题类型的印度渊源,不仅体现了“跨文化”比较,而且进行了文学母题追宗溯源.作者试图用“他者的眼光”,从不同视点、不同程度上运用主题学方法,为以往研究提供一个比较文学的关注视角,并探讨《痴婆子传》佛经叙事先导,将女性第一人称叙述的原创功绩归还给中古传译来的“翻译文学”;图中人母题、“九九缺一”母题、“一以化多”母题的佛经文献来源,乃至中外交流视野下的“香意象”母题史的梳理阐发等诸多讨论,都体现了选题新颖、原创性强的特点.在这样一些极具实证性的努力之中,又一次响应了学界“为弃儿找归宿”的倡导.

第四编“主题学思想及主题学研究史总结编”中,作者对20世纪主题学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研究中的主题学思想、汉语与明清诗学中的主题学方法等,试图在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不同文体特征上,在创作本身和古代文学思想结合等方面.全面寻究主题学思想的传统文化之根.作者还探讨了古代类书发展过程中,所受佛教类书的宗教文化功能和异质文化因子的催奋作用.以佛教类书编纂与中国古代小说母题类分方式等几方面为切入点,阐述了主题学的中国渊源,同时对钱钟书和季羡林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大家之于主题学研究的贡献、20世纪主题学研究实践进行了回顾.

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俄国学派的“类型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主题学由西人中的20世纪,我国学者经过了接纳、吸收、融会贯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几个阶段,逐渐建立起了中国本土的主题学研究理论,增加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刻性.从王立教授所做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可见,台湾学者陈鹏翔教授和大陆学者乐黛云教授、谢天振教授的研究,都给予本书作者的主题学方法掌握和研究实践以很大的启发,促使本书作者逐步把国别文学主题史研究和梵汉影响研究结合起来.作者选取较多有实证材料的论题,通过对大量典籍和相关野史笔记等较生僻材料的阅读、整理、提炼,总结出了同一母题的佛经源流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由于用“他者”的眼光关注国别文学中同一主题中的各种相关材料,用“母题”这一线索将散落在各种典籍、野史笔记中的珍珠美玉和吉光片羽连缀起来.以历时研究为经、共时研究为纬,进行纵贯古今、横连中外的阐释,打造出独具个性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主题研究的模式,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形成积淀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痴婆子传》的口传文学特质、来源及叙事先导”,可以说是一篇以主题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心理的新论.该章以禁毁小说《痴婆子传》女性传奇故事为例,引用了汉译佛经中描写的女性悲剧生活及明末清初性文化取向的材料,阐述了通俗小说中女性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发展轨迹及产生的社会根源.作者指出:“旧时像这种缺乏社会救护机制和宿命等迷信风习造成的女性悲剧性隐秘奇闻,真不知有多少!”“中国古代小说中‘自叙传’的写作形式,可以将一般运行的男权话语既定的女性规则加以语义化.在‘自叙传’这种形式下,便于逃避,也容易有别于正常的男性话语的笼罩,以此,易于较为充分地表露作为叙述主体的女性一己的某种真实体验和真情实感.”作者认为在古代叙事文学中,借助于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对女性隐秘心理描写如“隔靴挠痒”,难免因第三者“代言”和性别差异而失真,只有通过第一人称才能真实地展现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和真情实感,激发了中国古代小说中女主人公之主体意识的觉醒.

“《青锁高议高言》传统文化观念”在作者的《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辽海出版社,2003年)中已进行“思乡”系统论述,但《研究》中作者又以新材料对原有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与古希腊民族崇尚海外征服冒险的英雄主义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作者阐释了中华民族怀乡的黍离情结的社会文化、宗教原因,对中华民族思乡恋旧、重土难迁的习俗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剖析:“我国中原民族从一开始就缺少古希腊奴隶社会的扩张和探险精神,他们总是立足于脚下的这片热土,等眷恋的是一成不变的和平舒适的田园生活,沉醉于温馨的乡土之梦.”指出华夏中心文化思想和优越感是影响其思乡念故的内在成因.

作者对学术史非常熟悉,为突出新意,他尽量避开陈旧题目,还注意将学界最新成果融入书中,令人耳目一新,该书毋宁说是对先前研究的深化扩展.如“图画崇拜与画中人母题的佛经溯源及仙话意蕴”.将主题学研究扩展到了文学与绘画交汇的领域,作者胪列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酉阳杂俎》、《夷坚志》、《聊斋志异》以及《作佛形象经》、《众经撰杂譬喻》等所载画中仙人、与世间凡人交往相爱传说、画中动物变成实物的故事,借用了人类学的“思维互渗律”和佛教中“佛教造像身上寄托着教义”的思想,归纳出古代小说画中人母题成因:“正是在这无往不在的‘思维互渗律’的支配下,中国古人视觉中的画图,也带有了某一所期盼的人物本体的形貌和某种本质属性,而具有了与真人无二的功能,即真人的一个化身”,揭示了古人以画中人和物填补现实遗憾的幻想和传播规律.又如“‘九九缺一’母题的佛教文化溯源”,新奇巧妙:“九九缺一,确切地说是九十九个缺一个,等表明事物、事件在积累到一定阶段,即将达到顶点――一个较大整数时发生了质的陡转,事件或故事相关主人公命运遭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要吃一百个人,当快到百个时由于命运使然,这一事件便无法继续,妖怪(主人公)或被杀死,或受惩,或遁入空门.作者广引佛经、南亚故事和中土小说野史,归纳隐藏其后的哲学意蕴:“九九缺一”母题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圆满与和谐的思维定势,这一母题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一种“数”(宿命)的巫术思维.


作者还运用形象学理论,阐释了唐诗对于“胡人形象”这一“意识形态形象”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意义,表明中国文学对于“他者”的宽容和接受.此外“香意象”以印度及西域传人的香料及香文化信仰为线索,由仙话人小说,探讨了香意象诸多母题的文学表现及其外来影响.作者认为:“香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以其特有的性别文化意蕴,极富表现力地宣示了女性的内在美质,这一母题模式往往是令人回味的,”.

第四编中,作者首先对中国现代学术界两位大家钱钟书和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进行了主题学方法的总结归纳,大胆而富有说服力.他充分肯定了两位前辈学者的卓越成就,离不开主题学方法的成功运用,条分缕析,很有启发性.继之,作者将国别文学为主的主题学研究实践分为五大阶段,综述了每一阶段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列举了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研究、汉语与明清诗学、传统类书编纂和佛教类书编纂之中所体现的主题学思想,以此来说明这个主题学研究自有渊源.作者试图打破“欧洲中心主义”批评,将西方的主题学理论有机地融入中国的主题学研究理论中,构建中国本土的主题学研究方法.

王立教授十分重视学术规范,书中引用的大量典籍、类书、野史笔记、佛教经典均采用国际通行版本和较优版本.且有详细版本注释和说明.他遵循“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研究理念,还注意引用吸收学界同行的成果.我们期待他把目前的研究继续完善.

文学主题学的新创之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