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哈尼族文学语言的和谐文化观

点赞:13474 浏览:571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民族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个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与美好前景.当代哈尼族文学语言充分地呈现出哈尼族的民族特色: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不同民族的和谐.这些和谐观有利于建构以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有利于通过审美想象重新唤回对传统优秀文化价值的体认与信仰,重塑现代人的审美和人生理想.

关 键 词 :哈尼族 文学语言 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哈尼族生息繁衍于起伏连绵的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可称得上是大山的民族.他们依山而居,身披绿装,脚踩天梯,顺山造田,在大山梁上耕作、收获、生活.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哈尼族的诗歌、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并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当代哈尼族文学的出现结束了哈尼族没有作家文学的时代,出现的优秀作家群体使哈尼族文学创作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他们以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生动地反映着哈尼族山乡人们从精神到物质的巨变,表述着哈尼人的现代思考、欢乐、忧虑和希望;他们以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风情画,使人们对居住在哀牢山、无量山中的哈尼人有了真切的感知.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文化是多样式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因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不同的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与美好前景.当代哈尼族文学语言充分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

一、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为少数名族的作家,哈尼族作家们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他们所面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虽然中华文化的内涵是一体多元,但就各少数民族来说,却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因此,这种多元的文化生活为他们的创作奠定了必要的艺术储备;另一方面,由于审美主体自身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纯,因此,在审美影响的追求中、在审美价值的判断上就打上了丰富的民族印记,这直接作用于哈尼族文学的影响就是文学题材的民族性与丰富性.哈尼族许多作家经历的丰富性,使他们营造的文学世界既异彩纷呈,又展现了本民族的特征.除了在文学语言中反复出现的“大青树”、“竹楼”、“背篓”、“烟筒”等边疆风物,以及在作品中频频使用的哈尼族的音译人名“岩甩”、“敦嘎”等外,更为重要的是,哈尼族作家在文本结构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生活再现、宗教信仰上具有鲜明的哈尼族特征.

例如,朗确《太阳女》的情节设置,紧扣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即抓住了哈尼山寨这个典型环境和哈尼族特有的生活习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姑娘娜玛然(太阳女)在返回山寨的途中,在“神树”下发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她明知“族规”、“寨规”(一种特有的哈尼族的生活习俗)的“无情”、“厉害”甚至是“残忍”,却仍将女婴抱回山寨扶养,并因此受到了“族规”、“寨规”的制裁:被罚在寨边草棚内单独居住180天,前10天不准与任何人说话等作品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情节发展,并最终完成了对娜玛然和其他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实现了呼唤和歌颂真善美的创作主题.《太阳女》的人物刻画,抓住了哈尼族人特有的心理特点:汉族小伙子小赵送了许多东西给娜玛然表示爱慕,而娜玛然既不退回,也不使用,这就让汉族姑娘小梅很不理解.但娜玛然是这样解释的:

“我不能乱用别人的东西,我想还给他,又怕伤他的心,我最怕伤着别人的心.”

作者准确地把握并表现了哈尼族姑娘娜玛然对待并不倾心的求爱者的特殊心理,从而凸现出娜玛然纯朴善良的性格特征.《太阳女》中的生活再现,采用的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歌咏方式,从而艺术地再现了哈尼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太阳女》中,歌咏作为人物刻画、心理描写、感情宣泄的一种重要手段,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第四章,娜玛然因抱回弃婴受到了阿爸、阿妈和全寨人的误解、歧视、惩处时的那段“边哭边唱”,深入细致地揭示了娜玛然当时复杂、哀伤、幽怨、悲痛的心情;第八章,山寨长老阿波康罗的吟唱,唱出了全寨人“把彩霞当作乌云,把白鹇叫做乌鸦”的怨悔和坦诚,唱出了“让你(娜玛然)的灵气与我们同在”的心愿和祝福,同时艺术地再现了富于哈尼族民族风情的生活场景.

哈尼族普遍信仰以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观念构成了哈尼族信仰的主要内容.存文学的《兽灵》以三代猎人英雄相似的悲剧性结局为主线:三代猎人凭借他们的勇敢、力气与智慧在一次次地与野兽的较量中,把自己塑造成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为了了战胜野兽,他们常常变得和野兽一样甚至比野兽更残忍狡诈.然而大森林里的野兽们也有自己的灵性和计谋、有自己特有的情感和爱憎,对于拼命追杀它们的猎人,它们也有自己世世代代的复仇方式.三代猎人与大森林中野兽之间的关系、结下的冤仇,犹如解不开的结,一代传一代.在小说中,万物有灵泛神观的远山大叔的咒语、寡妇洛莉的癫狂中的清醒、不阴不阳亦人亦鬼等,都展现了哈尼族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作为以哈尼族生活为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当代哈尼族文学,从一开始就充分体现了其浓烈的民族性,哈尼文学始终以广大哈尼族人民的生活作为最根本的内容,表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示着哈尼族社会的深刻思想与文化内涵.而许多哈尼族作家也总是自觉地匍匐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创作养分.这就决定了哈尼族文学鲜明的民族特性.

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哈尼族在数千年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遵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开发自然,在改造自然中重视其赖以生存的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巧妙地利用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垂直立体地貌、气候和植被的立体分布,通过创造“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梯田农业,建构了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创建并保持着哈尼族梯田这个从古至今都充满生命与活力的伟大系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当代哈尼族文学语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存文学的森林小说,多写森林的人和人的森林,写森林人的生存状态,表现着人与自然的相融、相谐、相依、相存.他的《兽灵》主要叙述了滇南玛拉格峡谷三代猎人的生活史和命运史:三代猎人以大大森林为生,森林是他们的肥田,是他们的粮仓.大森林里的野牛、野猪、老熊、豹子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在世世代代的狩猎中,人与自然达成了和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和谐被打破,自然开始惩罚人类.在存文学的小说中,大森林是无语的,但它却能倾诉,它的语言需要人们用心灵去解读.大森林是平静的,能与人类和谐共存,但如果人类打破了这种和谐,就会受到大森林的报复.

朗却的《最后的鹿园》描写了三个生物群体:以沙标为代表的弄嘎寨的哈尼族群众;以玎和秀为代表的鹿群;以妙为代表的猴群.三个群体之间是互相关爱的:鹿为麂子疗伤;三个猴子跟一个哈尼女人有一段相依为命的故事;平时,猴子为鹿群传递消息,在猴子们遇险时,鹿群又营救了猴群等他们与大自然相互依赖,因此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四季更替.这是一幅自然天成的美妙图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是建立在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上的.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强调的是人类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不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因此,人类有维护这个大家庭的和谐、平衡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白茫茫的散文《雨后的阳光》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小学生在坑坑洼洼积满污水的山道上相互搀扶着上学,并利用课余时间铺路的故事,歌颂了新一代哈尼人美好的心灵和新的精神风貌.朗确的《山民》描写了一个在长途汽车上助人为乐的普通山民的形象;《良心》展现了一个舍己救人、不计前嫌的平凡农民;《山水依依》通过描写岩亮与明明那种少男少女的纯真友谊,来展现民族大团结;《捣螃蟹》通过平凡的小事,发掘人物善良的心地.艾扎的《金凤花》描述了赶路的哈尼赶马哥因马扭伤了脚,和渡口上的一家傣族母女邂逅的故事.心地美好善良的傣家母女,女儿下水推船为哈尼赶马哥摆渡;母亲为马上药、晾被水弄湿的米,以致哈尼赶马哥感慨地喊出了:“多好的人!”然而,她们的美好善良还远不至于此等小说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民族和谐图画.

哈尼族的和谐理念一直维系着哈尼族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和谐理念是哈尼族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突出体现,它早已融汇于哈尼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道德情操、人生态度、宗教信仰等一切社会生活之中.而使哈尼族的整体社会处在和谐的氛围之中的,正是这种维系着哀牢山哈尼族上千年的生存与文明的和谐理念.哈尼族的和谐理念就蕴含于这种宇宙观之中,甚至是这种宇宙观的精髓.这种和谐理念的成果是:良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哈尼族良性的社会生态系统创造了条件;反过来,良性的社会系统又保证和促进了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本身的优化组合.

当代哈尼族文学语言的和谐文化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族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居住着哈尼族、彝族、苗族、壮族、瑶族、拉祜族、回族、汉族、傣族、布依族等民族.在哀牢山与其绵延数百里的山脉中,生活着勤劳的各族人民:河谷地区是傣族,他们以稻作文化著称;瑶族居住在哀牢山区气候温和的沟箐里,这里林茂泉清,盛产草果、木耳和香菌.瑶族世代相传的医术神秘而有奇效;哈尼族、彝族居住在山腰地带,这里气候清凉,他们在大山之中创造了堪称人间奇迹的梯田;在哀牢山的山顶上则居住着苗族.苗族妇女手工制作的蜡染和刺绣,异常美丽.多民族聚居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和谐的生活篇章.

艾扎的作品用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写出了红河两岸的哈尼、傣、汉、瑶等民族和谐共处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不同民族青年之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梅筛和她的段哥》讲述了心灵手巧的哈尼族姑娘梅筛爱上了一个叫段哥的瑶族小伙子,可她的阿爹却要她嫁给一个哈尼汉子的故事;《金凤花》讲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傣族姑娘和一个勤劳朴实的哈尼族赶马哥的故事,是一曲深沉浑厚的红河两岸各族青年人生活的浪花之歌;《爱,溢满红河谷》讲述了一个傣族姑娘伊笋和汉族小伙子欧明的爱情故事;《红河水从这里流过》写了傣族姑娘伊眉、依筛和都朗与汉族青年阿祥的故事;《女友》写了勒松和梅沙沙两个哈尼族女孩的一段情感经历,展现了哈尼族与其他民族的友谊.这些作品以自然流畅的笔触展示了红河两岸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劳动生活的场景,形象地反映了边疆民族地区在党和政府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各族人民日益走向富裕的新生活,抒写了各族青年人的生活和爱情,歌颂了民族之间的友谊、民族之间的团结.


总之,当代哈尼族作家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学修养,加上他们熟悉和了解自身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挚爱自己的民族,并努力在自己民族文化土壤和生活中去寻求自己在文学上的美学闪光点,展现着本民族对和谐社会的独特的看法和观念.而这些和谐观有利于建构以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有利于通过审美想象重新唤回对传统优秀文化价值的体认与信仰,重塑现代人的审美和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 史军超:《哈尼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 李少军、李泽然:《哈尼族当代文学作品评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黄小平,男,1967―,江西会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单位:云南红河学院人文学院.

杨永平,男,1967―,江苏泰兴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在读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云南地方文化、中外关系等,工作单位:云南红河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