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杨黎光

点赞:14931 浏览:685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镇邦老学长将写杨黎光印象这活儿派过来,未经思索应了下来.待到提笔才发现自己还真不是写这文字的适合角色.虽说屈指一算,与黎光相识也有近20个年头了,但细细一想,这十几年来,与黎光之间的交往更似君子之交,客观上看地处南北,难得一见.加之我俩均属那种不善交际也不好交际之人,有具体事儿通个.没事儿也许几年不相往来,倒是精神上互相有个惦记.如此这般,君子之交淡如水.没细节没冲突没故事,这印象又从何写起无奈镇邦老学长之令不可违,只好硬着头皮往外挤牙膏了.

世人眼中的杨黎光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家,这印象大致没错,但不完整.在他的十三卷文集中,长篇报告文学的确占去了七卷,而且还是连续三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的获得者.但黎光文学写作的起步却是从小说写作开始的,他的长篇小说《走出迷津》和《大混沌》在业界也有不错的口碑,记得那年在深圳参加杨黎光作品讨论会,与会的专家大都猛谈黎光的报告文学成就,唯其资深老编辑崔道怡先生却偏偏要说他的小说,我想,以崔老先生之名望.根本用不着故意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黎光小说的成就.要知道,崔先生对小说是十分挑剔的,能入他的法眼就不易.黎光其实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散文,我读过他那篇名为《走不出外婆的目光》的散文,那浓浓的亲情曾令我为之感动.因此,如果要从创作的角度来描述一个完整的黎光的话.那他至少是一个多面手而不仅仅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

黎光的作品产量未必最高,但也不能算低了,十三卷本的《杨黎光文集》怎么着也洋洋洒洒地有个三百万字左右,但他竟然还不是一个专业作家.准确地说他的专业应该是新闻工作者,先是报纸的普通记者,尔后主持一个部门再到副总编辑、总编辑,从报纸的最基层一步步地干上来,没坐过直升飞机,倒也符合我党提拔使用干部的原则.我也曾忝列新闻工作者队伍之中,知道那份工作的拿人劲儿,没有突击任务时.说不上特别忙,但却拴人.报纸毕竟每天得出.版面毕竟需要填满,尤其是到了主任、副总编、总编一类的岗位,虽未必需要自己深入一线采访.但每天签版面大样却是免不了的.单这一条就磨人.再加上轮流的值夜班也是少不了的功课.留给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就是七零八落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个业余作家的杨黎光,其创作产量就算是高的了.

一个业余的作家,能有这样高的产量而且还要持续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之上,其秘诀用天赋与聪慧是不足以完全解释的.还必须加上勤奋二字.我与黎光虽地处南北,但能够想象得出他那挤时间的抠劲儿和熬灯油的狠劲儿,特别是最近几年官至总编辑后.我现在是很怕他给我打的,一般来说,夜间十二点左右我的响起,十有准是黎光.有时为了避免夜半铃的惊魂,我干脆九点多钟就主动打过去,而此时的他不是在夜班的编前会上就是在看大样,一句“过会儿给你打过来”就断线,于是我还得等到子时左右接他的.为了报复他半夜的“骚扰”,习惯于早起的我便恶作剧地一早将打过去,谁知此君竟然也没赖在床上.呜呼,看来只要黎光笔耕不辍,只要继续业余下去,我还不知要被他夜半“骚扰”多少时.

黎光如此抠出来的时间自然都用在了写作上.他经常会在里慷慨地发出邀请:“来深圳休息两天吧,我陪你.”结果真到了他的地盘却只能大失所望.记得前年夏天我因公到深圳,晚上九点多完事后约黎光过来小聚,他来得倒是不慢.依旧慷慨邀请,“想上哪儿玩玩”我说就找一个安静点的茶室坐坐,喝点茶聊会儿天行了.谁知这小子开个车转半天,竟然找不到一家茶室,最终拉到一个奇吵无比且闷热不已的鬼地方坐下.见我谈兴全无.黎光才略露愧色地承认自己虽身居深圳十几年,却根本不知深圳的娱乐休闲场所门朝哪儿开.这我信,如果他的生活不是如此单调,那几百万的字儿又哪来的空儿码出

拼命三郎杨黎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家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唉,黎光这业余作家着实是做得辛苦与寡淡,尽管如此.对他是否应该转成专业作家我却一直是持犹豫态度的.转成了专业作家,创作时间会宽松许多,但又不无担心那以后他的创作会像许多专业作家那样,技巧虽越来越熟,格局却越来越小.倘真如此,杨黎光将不复为杨黎光,那将是十分遗憾的.

以黎光的报告文学写作为例.一般都认为,报告文学的写作,题材的选择与取舍对一部作品的轰动和成功与否占有相当的比重.我也不敢妄言这种说法不对,毕竟有那么多成功的案例在那儿撑着.但黎光的报告文学却未必都是重大轰动性题材,即使是轰动题材他处理起来也是自有一套.比如.那篇为人交口称赞的《没有灵魂的家园》固然涉足的是的热门题材,但主人公王建业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处级干部,名气虽不够大.但由于其受贿金额巨大,着实也称得上是一大案要案.黎光在处理这个重大题材时.就一反此类题材惯用的写作模式,他展示在读者面前的绝不仅是一桩大案的卷宗,而是将笔触深入到案犯的灵魂深处,深刻地剖析了一个依靠个人奋斗逐步走向成功,又在的驱使下坠入深渊的贪污犯的灵魂轨迹.因而使整部作品在案件之外,又有了社会的肌体与人的内心世界.又比如,《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这部长篇纪实文学,黎光将书稿交到我手中时,时间已是2003年年底,那场曾经闹得全世界特别是全中国人心惶惶的“非典”毕竟已经“偃旗息鼓”了半年之久,而在这段时间里,又出版了多少以“非典”为题材的纪实文学.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还要再写“非典”,成吗抱着这种犹疑的心情读完全书后,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这家伙实在是机智,他太知道此时再来写“非典”意味着什么,如果不另辟蹊径不如干脆“歇菜”.于是就有了“溯源”这样一个特别的视角.这样的处理,使作品从就事论事的叙述中跳了出来,将“非典”置于人类瘟疫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视野顿显宏阔,且有厚度.这也就是为什么众多的以“非典”为题材的作品很快就被人遗忘,而黎光的这部作品却得以留存的秘密所在.

黎光的报告文学固然称得上一流,但我却总有些暗暗地为他感到遗憾.曾听他说过几个不错的小说构思,也曾鼓动他写将出来.但却迟迟不见面世.我想还是因为过忙的缘故吧,加之这些年他报告文学写作名声在外,这就免不了有些命题作文的任务.其实,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我并无厚此薄彼之意,而只是以为,小说与报告文学的语言终究还是有些本质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兼得,黎光恰有这个能力,有了好的构思不写出来岂不可所幸的是,我的这种遗憾已被黎光的勤奋所弥补,在他离开小说写作十几年后,竟一下子又出手了一部近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这部名为《园青坊老宅》的长篇调动了他童年的记忆与长期生活的积累,有些意思.不信您去看看再说.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