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叙事性语言的相似度检测作用

点赞:28921 浏览:1330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学语言是合乎语言规范的书面语,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文学语言的读解过程,即作者使用某种语言,通过具体的言语活动,创造出文学作品,然后经过读者的解读而被接受.小说最常用的话语言说方式是叙述.叙述性语言集中体现着文学语言联结、贯通、整合的相似度检测作用.以余华小说《活着》为例,具体谈谈文学语言的相似度检测作用在小说叙事性语言中的体现.

关 键 词 :文学语言 相似度检测作用 叙事语言 联结 整合 贯通

一、文学语言与叙事性语言

(一)文学语言的界定

王汶成(2002)在《文学语言相似度检测论》中定义文学语言为:“语言学中所讲的文学语言是指一切标准化的书面语,强调的是语言的规范性.”语言学只承认经过周密斟酌的、合乎语言规范的书面语言为文学语言.脱口而出的、不讲求标准化的口头语则不在此之列.

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形象性、凝练性、情感性、音乐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正如韦勒克与沃伦的观点,文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的以及审美的多重意义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文学语言是为构建一个特殊审美目的怎么写作的语言符号系统.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段文字,承载了具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境,它就有了特别的审美目的,实现了语言的审美变异,也就具有了文学语言的性质;当它处在非文学语境中时,它就不具有文学语言的性质.

(二)叙事性语言

叙事,从字面上解释,可以理解为“讲故事”.小说必定要讲故事,因此小说的语言就是一种叙事语言.当代法国著名的叙事学家热奈特在细致地分析了小说叙事的三层含义后指出:“我建议用故事表示所指或叙述内容(即使有的时候叙述内容并不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或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沿用叙事一词来表示能指、文字、话语或叙述文本本身;而以叙述表示创造性的叙述动作,广而言之,也包括叙述动作在如实叙述与虚构叙述中的作用.”

热奈特所说的“叙事”指的就是叙事话语或叙事文本.他认为,在叙事概念的三重含义中,叙事话语最重要,因为叙事话语既是叙事行为的结果,又是故事内容的能指,无论是批评家还是读者,都是首先通过叙事话语而探知到叙事行为和故事内容的.对小说叙事的研究主要是对叙述话语的分析.

二、文学语言的相似度检测作用

“相似度检测”(Mediation)的词典意义是指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或指起调解、调和作用的人或事.黑格尔首次将相似度检测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广泛应用于他的思辨哲学中.王汶成恰当地将“语言既有沟通作用,又有隔离作用,在沟通中有隔离,在隔离中又有沟通”的这种作用概括为相似度检测作用.法国当代语言学家E·本威尼斯特认为,语言“这样一种象征系统的存在,揭示着人类状况的一个基本的、也许是最基本的事实,即在人与世界之间或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不存在自然的、无相似度检测的和直接的关系.相似度检测者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相似度检测者就是使思想和工具得以成立的象征工具”.

我们发现,在完整的文学活动过程背景中,无论是语言传递内容的工具作用,还是语言表示文字存在的本体作用,还是语言引发审美的客体作用,都是一种相似度检测作用.在文学的整体和过程中,语言成为相似度检测,而语言作为相似度检测又使文学成为一个整体和过程.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作者与世界之间、读者与世界之间都不是直接联系的,他们都是通过作品这个环节的过渡才得以联系.作品成了其他三个要素之间发生联系的相似度检测.这里所说的作品,是以书面形式存在的文本,也就是作为言语成品的文学语言.文学中的其他三个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必须先与作品语言构成直接性关系,然后才能通过这种关系与其他要素发生联系.

作者与世界的联系,就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与再创造.以余华的《活着》为例,如果余华没有写这部小说,我们就不能说余华和他的世界发生了文学性的联系.余华的《活着》讲述了富贵一生的故事,并且阐释了他对人生存的最低限发出思考.这就是余华与他的文学世界的联系.在文学中,作者要与世界发声联系,必须要以他的作品为相似度检测.

作者与读者之间基本不可能直接发生面对面的联系,而与两者直接发生联系的是文学作品.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信息变成有形的文字,读者也是在阅读这些文字时了解和接受这些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活着》来了解富贵一家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生存的最低限度,我们可能对年轻时的富贵产生厌恶鄙夷,也可能对其一家人的悲惨命运感到哀怨惋惜,但这都不是我们与余华面对面交谈所得的.我们所得到的这些信息全部来自于小说《活着》里的叙述.这也就体现了小说叙述语言的相似度检测桥梁作用.《活着》是余华写出的一部作品,即使他的叙事语言口语性很强也很生动自然,但也并不是他平时说的话.他说的话可能即刻声音落地就消失了,但作品却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永久地存在.因此通过作品,他与读者建立起来的联系也可以超越时空永久地存在.


再来看读者与世界之间的联系.读者通过阅读作品与客观世界发生的联系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指读者通过阅读作品了解到了作者所描绘的客观世界.比如通过阅读《活着》我们了解到地主少爷富贵是如何一步一步把家败光,以及一家人悲剧的始末.并且体会到了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二是指读者由于受到的影响,又反过来对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产生作用.这两种情况都是读者与客观世界之间通过文学作品这一媒介所产生的间接影响.

三、以余华小说《活着》为例

余华重视小说的语言,文字细腻充满张力,意象复杂叠加.他认为生活中那些所谓喜悦、悲伤、战栗、痛苦等都只是概念化的语言,通过“不确定的语言”才能更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用近乎零度情感的语言展示生活的“原生态”;用梦幻、夸张、隐喻等手法是叙述语言呈现出错乱、无序和碎片化的特征,毫无节制的话语形成语言狂欢的奇景. 余华小说的主题多涉及痛苦、灾难、死亡等方面,其叙事语言也有着不动声色的、细致的、冷酷的特征.他在叙事语言准确精练的基础上,常常突破时空限制、生死距离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正常轨迹,达到一种叙事上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

文学叙事性语言的相似度检测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余华善于用冷静的叙事语调去剖析历史,对现实进行理性的批判,以“虚伪的形式”去书写心灵的真实,以揭示出生活的某种必然性.而余华“虚伪的形式”显著的特征就是叙事语言.苗珍虎在《余华小说中“叙述的和声”》中提出:“他的语言的表达受某种具体情境的触发,结合自己本身对生命存在方式的感悟和深层把握,从而在叙事语言上以客观世界的主观洞察超越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和事理逻辑,将两类性质上存在着某种对立的事物进行并列叙事而形成的一种看似矛盾却又能和谐统一的叙事语言”.

追求语言的实验性是余华所追求的,因而在他的意识里“写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怎么写”,而形式的追求需要语言来架构,来深化有意味的形式.

余华的语言写作就是在制造一种语言的游戏,而读者阅读文本是在参与语言游戏,并从中得到某种满足,并不是要透过语言表层的字形、语音和结构形式,来理解编织作者的故事情节,领悟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内涵的丰富意蕴.

四、结语

文学语言区别于日常生活中提到的语言,是由它在文学上的独特作用和地位决定的.叙述性话语,是小说中最常用的语言言说方式.小说的叙事语言起到联结作者与作品,作品与读者以及作者与读者的相似度检测作用.它将作者的思想意识准确地表达出来,通过它传达给读者,作用于读者,再次形成读者的思想意识.它是对小说整体的联结,对小说叙述过程的贯通,对小说中对立关系的整合.小说的叙事语言由于叙述者的角度站位与言说时叙述方式的需要,使其带有很强的作者主观色彩与个人特色.本文仅以余华的小说《活着》为例,简单分析了余华在《活着》中的叙事语言的特色.尽管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但文学语言所体现出来的总体价值是固定不变的,即联结、贯通、整合的相似度检测作用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