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中国科幻文学概观

点赞:7867 浏览:316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中国科幻文学正处于新星爆发的前夜吗?

2010年底,突然之间,中国科幻文学出现了久已盼望的“产业升级”.长篇小说《三体》三部曲震惊文坛,销量连续攀升,并且正在跳出科幻读者的狭窄圈子,进入大众文学领域,甚至引发了时尚界的关注.随后,韩松的小说《地铁》再度让读感受到,科幻小说其实是当代现实世界的另类观察.各城市都在密集建造的地铁世界,在未来的某一天能成为我们时代的镜像或试金石吗?中短篇小说也呈现出异常活跃的繁荣,更重要的是,科幻理论研究首次出现了中国视角和中国理论.

2.大国崛起与长篇科幻的繁荣

谈论中国当代的长篇科幻小说创作,毋庸置疑要以刘慈欣《三体3:死神永生》和韩松的《地铁》为重点讨论对象.《三体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期间中国科学家如何第一个收到来自外星三体人的信息,并与这个异常奇异的种族取得了联系.遗憾的是,三体人噬杀成性,要剿灭地球.好在他们的舰队只能在400年的时间里跨过宇宙,人类还有时间面对灾难的来临.第二部《黑暗森林》讲述的是人类为等待三体人来临所进行的种种准备.在小说的第三部中,整个宇宙中的生命都因为这次地球人跟三体人之间的小小相遇而被调动,最终我们的宇宙走向全面的毁灭.《三体三部曲》以其宏大的叙事视角以及广阔澎湃的想象,超越对人类现世的关怀,将人性、道德的困境、人类文明的价值体系、社会形态放入整个宇宙的尺度进行考量,将宇宙的宏大、美丽与恐怖写到了极致;他创造的“宇宙社会学”以及对“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哲学问题的终极拷问,构建了壮丽的史诗.不同于刘慈欣的科学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大国崛起心态,《地铁》对当前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进行了全新的反思.作者韩松将“地铁”开进了一个黑暗、幽深、鬼魅幢幢、看不到出路的迷宫之中.在这里,世界的发展速度超级快,而地铁中的人则无法承受这种速度的烤灸.韩松说,世界太狂热了,需要冷酷和寒意来降降温.他追问:这辆庞大的地铁究竟将开往何处?那一场以活人为对象的实验何时才能终结?那一口暗无天日的深井何日才能得以重见天光?与刘慈欣清晰明白的文字和意蕴不同,《地铁》的多义性让读者在韩松“清醒时的梦呓”几乎找不到终极答案.

这两部科幻小说在中国科幻文坛上带来的冲击是明显的.人们发现,那种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以科普或科学在现实中的影响为主要目标的科幻小说,已渐渐让位给了一种宏大主题之下跟现实紧密交接的作品.科幻小说家的思想和故事中的情节出现了明显的复杂化,藤蔓化,多元化.作为一个文学门类,科幻小说的产业升级现象终于出现.

3.风格多元与中短篇科幻小说的繁荣

谈到中短篇科幻小说,必须谈谈《九州》杂志组织的一组“城市毁灭”系列.据说这个系列是几位作家某次闲聊的产物,每个人想一个别出心裁的点子来毁灭一个城市.于是就有了《太原之恋》、《高楼》、《纸上海》等作品.《太原之恋》是由刚刚提到的《三体三部曲》的作者刘慈欣创作的.小说谈论了一种计算机病毒毁灭一个城市的可能性.习惯刘慈欣于宏大、崇高、严肃风格的读者,对幽默、活泼的小品式甜点,一定会另有体味.骆灵左的《高楼》是对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蒋的获奖小说《巴比伦塔》的致敬之作.故事既有对圣经中诺亚方舟、亚当夏娃等多个原始意象的重新阐释,也有对经典科幻中“世界上最后一对男女”的模仿.采用了后现作手法的作家在此把旧主题演绎出了新意:局部象征和整体象征结合;宗教和神学意味的隐喻丰富.“高楼”是对现代人困境的思考,暗示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隔绝,唯有经历“大洪水”般的湮灭,才有可能迸发生机,置之死地而后生.女作家陈茜的《纸上海》,描写了语言怎样成为毁灭一个城市的“病毒”.上海人写上海,暗含对上海话这一本土语言命运的隐忧.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涌入上海,他们说着普通话,挤压着上海本地人和本土语言的生存空间.开放式结尾提示:谁知道这个病毒会不会像蔓延、升级?!

弹指间,一个个城市、文明在作家的笔下崩塌毁灭.这种全新的科幻创作状态,跟近年来环境灾难的增加有关,也跟当代人对未来不断增强的忧虑有关.处于形形色色困境中的人类与人类所创造出的“文明”,是否已经到达了发展的尽头?

还是回到小说的多元性上来.韩松的短篇小说《黑雨》,描述一个卡夫卡“城堡式”的困境,为读者展示了“单位”这个中国特色体制下一群无处安放的灵魂,在其中左突右冲地挣扎,直至因无力而被窒息.崖小暖的作品《笼中乌鸦》,描写了反哺与孝道、技术的几重困境.从小说题目到情节设计、悬念设置让人感觉匪夷所思,然而又有立足于现实的描写:亲情、爱恨情仇的纠葛、传统孝道与现代技术的巧妙结合、推理的悬念与刺激等该篇将繁多却不显得凌乱的吸引人眼球的元素溶于一体,原创性与可读性俱佳.夏笳的《百鬼夜行街》更多地体现了女性笔触的细腻、敏感,弥漫着小女孩甜美而又残酷的忧伤.既然这只是一个游乐园,那么身在其中的无论是人、鬼、神都要遵守游戏规则,更何况是身不由己的机器人.可是怎样才能打破这荒谬的游戏规则?故事中的机器人宁采臣最终以死抗争、作答.景芳的《遗迹守护者》像一首空灵的散文诗,充满了绝望、孤独、忧伤和无人欣赏的遗憾;梁清散的《读威尔斯先生<时间机器>感而为歌》,在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追问中,将对人类文明的隐忧与现代意识注入诗歌古典的意蕴与表征中,使人不禁联想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到一个在广袤天地间茕茕独立、踟蹰独行的身影,是何等地茫然,何等的寂寥.


在内容和风格的多元化之下,思想的多元性也颇为彰显.王晋康在《百年守望》中让克隆人摆脱困境的方法,不是鱼死网破与孤注一掷,而是秉持温和的儒家思想,试图用传统道德力量的支撑,找出一个“中和”的解决方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一次接触,结尾的处理可谓是温和而富有人性的.再看看陈楸帆的《心机》.明代王守仁的心学本来是和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理念针锋相对的,但作品中违反人性的“天理”摇身一变成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对科学技术片面的理解和使用.作者借科幻的外壳,外星人之口,居然想在这个人心迷失的年代恢复“心学”这一中国古典哲学以对抗现代社会的“至理”.而督促我们寻找内心平静所在的竟然是一位以外国人面貌出现的外星人,实在是让今世的华夏子孙心痛与汗颜,并引起警惕和反思.

4.第三世界视角导致新理论的建构

理论方面,标志着北京师范大学科幻研究成果的“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丛书”的最后两部出版.王泉根主编的《现代中国科幻文学主潮》全面汇集了从晚清到21世纪中国科幻文学的重要论文,是检阅中国科幻研究成就的一个重要成果.而吴岩的《科幻文学论纲》,在执着于“想证明科幻是一种伟大的文学”的单纯愿望引导下,他终于发现科幻文学其实是科技时代边缘人的呐喊.全书以分析文学场中的权力运作为中心,展现了科幻文学在主流文学和主流文化边缘徘徊的困境.如果说《三体三部曲》和《地铁》让中国的科幻小说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局面,那么《科幻文学论纲》这部立足于中国本土、立足于第三世界后发达国家视角的理论著作,则已经实现了中国科幻理论研究的产业升级.

2016年度中国科幻文学概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幻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旦作者和批评家能根植于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实践,实现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思潮的全面接轨,中国的科幻文学摆脱科学霸权和政治霸权联姻的状况、走出了一条从疲弱到繁荣新路的前景就隐约地展现了出来.

作者简介:汪元元(1982—),女,江苏连云港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文学与科幻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