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觉地朝圣

点赞:22104 浏览:1046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上常被与“宗教”联系起来的作家.史铁生的创作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中,都透露了一种宗教的意识和精神.但史铁生并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分析史铁生的创作和宗教的关系可以为我们研究宗教与文学之关系提供一个范本.宗教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辩证地看待这种联系.

关 键 词 :文学;宗教;史铁生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位具有宗教色彩的作家.他因自身不幸而开始了对人生的冥思追问,并将追问的过程及结果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试图为自己和他人探索一条救赎出路.史铁生的写作观念里存在着一种宗教精神,但他并非一位宗教信仰者,而是一位宗教思考者.史铁生的思考是带有宗教性的,但他并不因此信仰宗教.通过这种思考,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信仰.

一、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史铁生生于1951年,1969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务农,1972年因一场大病双腿瘫痪.1974年史铁生被安排进了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直到1981年因为急性肾损伤而停止工作回家疗养.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开始了文学创作.史铁生在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此,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史铁生的作品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同时还兼有对知青生活的回忆.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哲理性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史铁生的作品常以一种悲悯的心态观照人生和命运,试图为自己和他人探索一条救赎的出路,因此,一些研究者把史铁生定位为一位宗教信仰者.但史铁生本人并不认同.“我读书少,宗教知识更少,常发怵和学者交谈.我只是活出了一些问题,便思来想去,又因能力有限,所以希望以尽量的逻辑把信仰问题弄明白”.①史铁生这样概况自己的创作.笔者认为,史铁生并不是一个宗教信徒,他只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而他所思考问题和得出的答案正好暗合了某些宗教的教义而已.

二、史铁生对苦难、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史铁生带着对未来的向往、建设祖国的豪情去陕北锻炼,却遭受了命运的沉重打击.这是他人生的灾难,也是一个转折的契机.身体的伤痛往往会带来精神的折磨,使人容易因此对苦难、对人生发问,而宗教往往就是对现实苦难和人生忧患的回应.各种宗教都试图通过对世间百态的把握,去究极人生苦难的原因和人生的真谛.在许多宗教看来,人生原本就是苦难的.基督教中主耶稣是被钉在十字架上,承受痛苦和折磨以至死;而佛教更是有“苦海无边”的说法,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

史铁生认同“人生是苦海的”的说法,他曾说,“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②史铁生把这种苦难观渗透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小说《命若琴弦》讲述了一老一少两个瞎子的故事.老瞎子五十几年如一日地弹琴,因为他的的师傅曾告诉他,如果用心弹断一千根弦,将会得到琴槽里一张能让他重见天日的药方.为此老瞎子领着小瞎子,带把三弦琴,跋涉于方圆几百上千里的群山中弹琴.可是最后,老瞎子从琴槽里取出那张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却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觉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③,希望和绝望,这个十分具有悲剧意味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生之苦痛.

史铁生的许多作品是具有悲剧意味的,但悲剧并不意味着悲观.在面对“人生本就困苦”这个问题上,史铁生认为要承认、要正视,用悲悯的情怀去静观,用达观的姿态去抗争.这种情怀和思想境界,和宗教在对“苦难”这个问题的看法上是有相同之处,但并不相同.宗教往往认为苦难是人自身造成的,教人一味接受,相信有神明观照自己.或者要相信“因果循环”或者“来世报偿”,把希望放在“来世”或“天国”.而史铁生虽然也认为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但他更在意于对人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其抗争,并把这种抗争视为人生的意义所在.史铁生并不是个宗教信徒,而只是个宗教思考者.

《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一篇宗教意味很浓的散文.散文开篇就有“我常觉得这中间有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④地坛是史铁生双腿残疾后最初那几年常去的地方,他在那里观察自然界、思考种种问题.“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⑤在地坛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史铁生展开了对生命的思考,他明白了一个人的出生和死亡是必然发生的事,既然是无论如何都要发生的,再去思考、辩论已经没有意义,而只能够去接受这个事实.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去使“生”与“死”中间的这一段路程更有意义.这虽和佛家“生死有命”的说法有相通之处,但细细体会则不难发现,史铁生的生死观是积极的.

三、史铁生的宗教精神和“宗教”信仰


人如果没有信仰,活着便没有方向没有力量.信仰能够遇到重大困难和苦难的时候给人以信心和斗志,让人去相信生命有坚持下去的可能和必要.因此很多处于逆境中困苦迷惘的人接触到宗教,便容易成为宗教的追随者、信仰者.事实上,人所需要的信仰并不一定要和宗教有关,哪怕是暗合了宗教精神的.

现代科学可以解决很多令人头疼的难题,却无法回答人生为何有这样那样的遭际,理性的思考可以将很多问题的逻辑理得清楚明白,却很难理清命运的发生、发展.史铁生在自身遭遇不幸的情况下,开始思考,他寻求一种解答以使自己获得安慰.史铁生曾说“白昼的清新是有限的,黑暗却无边.”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他说:“白昼是看,是现世;你要是沉思、你要是谛听,那你一定是要在黑暗之中,或是在你的心灵之中.黑暗降临,你周围沸沸扬扬的世界进入到沉静里,你什么都看不见了,那你就开始能够想了,开始能够听了.等其实听,就是你在与冥冥之中的什么在对话.想,也是这样.也不一定你非得在晚上,但你要真是那样的话,你周围不见那些沸沸扬扬的东西.你必须从那里脱出来,就像尼采说的,你从那种酒神队伍里脱出来,有了另一种感受.”⑥这一段话让给我们看到,史铁生强调“冥想”,这是一种可以在万物中超脱,看到虚浮世界中本真的思考.这种思考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偈是多么契合!史铁生采取了宗教的思考方式,得出的答案却并不是要皈依某一种宗教,而是要以一种带有宗教精神的态度去观照自己、他人和人生.在史铁生看来,宗教精神或许是人们在面对未知、迷茫和困境时依然保有的坚定信念.而这一信念并非依托于某一宗教,而是不同个体针对自身局限所做出的个人化的体悟.这种体悟因个体的不同存在差异.宗教精神在此不是某一有神论的宗教精神,而是一种对待人生的如宗教般虔诚执著的态度. 史铁生的宗教追寻之路是艰难而又曲折的,他申明自己并不信奉什么教,却能够在写作中探究生命本相.这种探究,最终使他在茫茫人海中得到了一颗强大的仰望神圣的心,不再孤独.

四、从史铁生的创作看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宗教和文学是两种联系紧密的意识形态,例如佛教强调“悟性”,文学讲求“灵感”,二者都注重感性和直觉.宗教的典籍中有很多是带有文学的审美特征的,而好的文学作品也必定是对人生价值进行了探索和追寻的,例如史铁生的创作,就和宗教趋近.但尽管如此,文学和宗教的区别仍旧是显而易见的.有学者指出,“文学和宗教的关系虽极为密切,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各有自己特殊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文学自从有了独立的审美意识之后,它对宗教就站在了‘自由派’的立场上.在文学作品中,宗教既可以成为主导和灵魂,也可以杰作讽刺取笑世相的材料而借题发挥;既可以理想化,也可以世俗化,总是是为文学所用,被文学重新建构,从而被用来表现更深刻复杂的人生.等但宗教一旦被组合到已具有独立审美意识的文学中以后,宗教就不再是独立的了,只是作为文学所描写人生的一项内容,而且还要受到作品灵魂的重建.”⑦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超越宗教的.当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时候,宗教便可能成为文学的一种描写对象或一种辅助文学表达的手段.由史铁生的创作可看出,采用宗教的思考方式去观察人生而进行文学创作,进行一种文学方式的宗教、哲学思考很有意义.而在进行这种“宗教、哲学思考”的时候,把握好“度”而不至于成为某一种宗教的信徒,也是十分重要的.有学者说得好,“中国知识分子在与佛教的密切接触中都始终保持着一种‘智信’而非迷信的传统,在‘信’与‘疑’之间始终保持着应用的张力,一方面是对飘渺遥远而无比美好发彼岸世界的质疑,但另一方面,对人生存在的根本意义,也就是对形而上的终极关怀的探求,又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依恋这些使人淡定从容、得失无住于心的佛学理论.作为当代作家的史铁生,也应在此之列.”⑧这也就是说,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接受宗教精神而非宗教本身.宗教信仰是人们面对未知事物迷惘甚至恐惧时产生的一种盲目崇拜,而宗教精神则是清醒时依然保存的坚定信念.是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深刻感悟.

另一方面,在当代文学创作越来越世俗化、“快餐化”,越来越注重娱乐和实用功能的情况下,文学创作者拥有“爱”,拥有对生命的敬仰和敬畏,拥有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显得尤为可贵.这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分析文学和宗教的关系所应该注意的.

不自觉地朝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宗教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注释

① 史铁生.病隙碎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② 史铁生.给李建民的三封信[A].见:史铁生.想念地坛[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115

③ 史铁生.命若琴弦[A].见: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38”

④ ⑤史铁生.我与地坛[A].见: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4.

⑥ 刘恒、章德宁.菊花的幽香[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⑦ 胡家才.文学与宗教[J].文艺理论研究,1991(6):20.

⑧ 赵彩霞.“生本不乐――浅谈史铁生作品中的佛学思想[J].焦作师范高等学校校报,2009,25(2):29.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