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浮躁》英译本翻译

点赞:4997 浏览:158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和传播过程中的主要要素,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多要素互动的动态过程,即拉斯韦尔公式:谁(传播者),说了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接受者),取得了什么效果(效果).文章使用拉斯韦尔模式中的五个基本要素解读了翻译家葛浩文对陕西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的英文翻译,并分析了英美受众对《浮躁》的接受情况.并以此为例为陕西文学走出国门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 翻译;传播学;《浮躁》英译本

传播学视角:《浮躁》英译本翻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受众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引言

葛浩文被夏志清教授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是目前在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也让世界认识了莫言.他翻译过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众多,而贾平凹先生的《浮躁》就是其被翻译的众多作品当中的一部.本文拟在传播学理论的关照下,考察《浮躁》英译本的翻译特征,以此解释其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及其对当下陕西文学“走出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对于翻译与传播的认识,学者们各抒己见.刘宓庆(2005)认为翻译(口译和笔译)是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传播手段;金惠康(2004)认为翻译就是跨文化传播;许钧(2009)在研究翻译之特性后,认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此可见翻译就是传播(麻争胜:2011).

而传播本质上就是信息的流动,传播过程是一个多要素互动的动态过程,即拉斯韦尔公式:谁(传播者),说了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接受者),取得了什么效果(效果).本部分将围绕拉斯韦尔模式中的五个基本要素结合翻译研究讨论传播学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1.传播者与译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其基本职能就是制作、传播信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称为“把关人”,在具体的把关活动中受到所处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信息传播价值、自身因素、受众以及媒介技术因素的影响.

传播学视域下的译者是信息的源点,他们扮演者传播者的角色,他们承担的责任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化为语言或文字,然后传递给目标读者即信息受体.处于既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环境中的译者也和传播者一样受制于他们自身的意识形态、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强势/弱势感觉、所处时代的主流诗学原则、文本语言本身、主流机构和主流意识形态对译者的期望、大众读者对翻译的接受能力等等因素(Roman Alvarez,M. Carmen-Africa Vidal: 2007).

2.翻译与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指人类社会所能够接受和使用的信息,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传递给受众的信息,具体指报刊上登载的文章、图片;广播、电视的节目,互联网上的新闻、娱乐及其他各种信息产品;以及书籍、戏剧、电影等等.传播媒介期望大多数受众能够理解它所传播的内容,因而倾向于那些能吸引大量受众的、形式上简单的、内容上通俗易懂的传播内容.

传播视域下的翻译信息不仅要关注由词、词组等组成的书面表达信息和由音质、音量等组成的口头表达信息,还应该关注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产品:诸如报纸上的专题报道、广播节目、电视节目、互联网上的新闻或宣传等这些产品以期获得更多的受众.要获得更多的受众就要求译者要设法使读者阅读或者观看他们的翻译产品.

3.翻译与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网络等.报纸通过印刷在平面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版面设计等符号传递信息;电视把运动画面、静止图像、声音、文字等要素通过视听语言的规则组织在一起,以电视节目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互联网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谭载喜(2000)认为信息传递手段问题也就是有关信息是口头传达还是书面传达,是通过电台、电视还是面对面地传达等,都是译者不可忽视的.此外,译者的知名度、出版者的声誉、译作的出版形式等多种超语因素都与信息传递手段紧密相关,都是交际学途径所必须研究的重要方面.

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信息也有相应的媒介,传统上是以书籍、报纸、杂志等媒介,但是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翻译信息的物质载体也应扩展到其他的媒介: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上.

4.传播受众

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他们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怀有某种动机而主动使用媒介内容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由于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民族特征等不同,受众在传播活动过程中显示出现不同社会特征;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受众会依据他们以往的经验、文化素养、需要、心境、与态度等选择性理解信息.

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产品的受众也和传播的受众一样受到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民族特征等的影响,也表现各自的经济、文化素养、需要、信仰、态度等.因此翻译者需提供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习俗、民族特征、阅读习惯、审美习惯等的翻译作品才可能被目标读者接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5.传播效果

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过一定媒介渠道的传送到达受众,使受众的思想、态度、行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传播效果.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认为传播效果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从内在性质来看,分为:心理效果、政治效果、文化效果、经济效果等;从媒介影响力的作用来看,则有对个人、群体、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而在翻译研究中奈达在论及翻译中的语言交际功能时认为言语的交际功能之一就是信息功能,话语源发者及担任传播者的译者的明显目的是要影响话语接受者的思想,同时语言的信息功能也能以间接方式影响人的行为(谭载喜:39).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4)“翻译是一种敞开的渠道,通过翻译这种渠道外来文化能够渗透到本土文化,调整本土文化甚至在颠覆本土文化时贡献一定的力量.” 传播学视域的翻译传播效果仍然应注重研究对个人、群体、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我们目前对于通过翻译手段传播出去的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甚少.

三、传播学视域下的《浮躁》英译本研究

陕西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都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但是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属《浮躁》.《浮躁》英译本的成功翻译不仅使英美世界的读者认识了贾平凹,也使贾平凹凭此一举获得美国的“美孚文学奖”.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浮躁》英译本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1.身为传播者的译者――葛浩文

传播学视域下的译者葛浩文“把中国当代中国文学以生动、鲜活的状态,呈现给西方读者”,“他在接受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时就表明,他在重视读者接受的同时,对归化的分寸拿捏是否得当,也非常注意.”(孙艺风:2012)为了读者便于对《浮躁》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对于那些有特殊意义的人名和地名进行意译,比如,

金狗:Golden Dog

小水:Water Girl

田老六的外甥:Tian the Sixth’s nephew

两岔镇:Crossroads Township

不静岗:Restless Hill

在目前西方在国际话语权处于垄断的情况下,陕西文学“走出去”必然受制于这种语境,因此译者在实现对外传播陕西文学的这种既定的目的时必须进行自我调整,以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文化习惯,争取获得受众的认可.

2.传播的内容:《浮躁》英译本

戴乃迭在评价葛浩文的译作时说“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为了符合英美文学的传统,葛浩文在翻译姜戎的《狼图腾》时把每一章节之前的引语删减、把刘震云的《手机》第一章内容进行调整,把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结尾进行修改.所幸的是《浮躁》并没有被大幅度的修改,但是其语言特点已然脱离了汉语的表达习惯,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

The Zhou River flows to Crossroads Township following the curves of the mountain all the way to the end,where it waters an erage-sized basin.

原来多个短句的静态白描描写出了两岔镇的山川风貌,但是英译一个句子就描述足矣.

葛浩文通过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减少了受众的阅读障碍以及跨文化所产生的冲突,建立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内容的共同的阅读经验与文化解释,这种翻译策略也易于英美读者接受,甚至在他们身上产生出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产生的那种反应.

3.媒介:翻译作品应以多种渠道传播

陕西文学“走出去”的媒介依然依赖与纸质媒介,《浮躁》英译本是由美国的格罗夫出版社出版发行.而其他的陕西文学作品的英译本全是通过纸质媒介,如红柯的短篇小说《大漠人家》英译本由西北大学何惠莲教授翻译并于2011年4月在美国《美中评论》出版.除此之外,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翻译专业文员会2011年9月先后翻译了《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和张万准《弘德集》,分别由五洲出版社和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种只以单纯的纸质媒介的方式传播方式显然和当前社会发展不符.因此,高方、许钧(2010)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不仅仅是文本的翻译与出版的问题,要关注新技术对于文学传播所起的特别作用,调动各种媒介手段,形成各种媒介的互动,如小说改编的电影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程中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小说在域外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同样,陕西文学走向世界同样需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形成各种媒介的互动以此有力促进陕西文学“走出去”.

4.受众:决定着传播效果

《浮躁》英译本的受众就是英美读者,而英美读者的阅读习惯就是先看小说的第一页,来决定这个小说是否值得写回家读下去(李静文:2012).一些英美读者对《浮躁》英译本在亚马逊购物网上有如下评论:

(1)Jia Pingwa in his country,just like Faulkner in Mississippi. He knows the people,he loves the people and he writes the people. Read his book,you will know them.(贾平凹在他的家乡就像福克纳在密西西比.他了解他的人民、热爱他的人民、描写他的人民.通过读他的书你会体会到这一点.)

(2)the first page is full of beautiful flowing prose and lush descriptions. However,the novel itself jumps around chaotically. Impressively long paragraphs of unrelated sentences make for a hard reading. I've picked it back up three times now and still he not gotten a third of the way through. (第一页是浓郁的景色描写,优美而流畅.但是小说本身故事不连贯,具有跳跃性.特别是无关联的句子组成的长段落造成阅读困难.我拿起放下反复三次,至今没法展开阅读.)

(3)The subject is fascinating and I would love to get through this book,but so far I find it essentially unreadable. Perhaps it is the fault of the translator,perhaps it is the author. I doubt it is me,for I enjoy involved literature. It is my opinion that almost no one wants to actually slog through this novel,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prose is. (小说的主题很吸引人,我也很喜欢读这本书,但是我发现根本没法读.或许是译者的错,或许是作者的错.我也怀疑是我自己的错,因为我喜欢读文学作品.) (4)I found this book very good and very insightful into the minds of the erage Chinese person. I highly remend this book.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对于了解普通中国人的思想很具有启发性.我强烈推荐这本书.)

以上四位读者通过对《浮躁》英译本的评阅表达了他们各自的阅读习惯和喜好,以此反映出读者对译者合译作的期望,同时也间接地回馈了阅读效果.因此,高方、许钧(2010)认为应该加强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或地区的图书市场、读者的审美起点和阅读习惯的研究.陕西文学“走出去”同样需要研究目标读者的审美起点和阅读习惯.否则没有目标受众的认可,也就不可能使受众的思想、态度、行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不可能实现一定的传播效果.

四、结论

传播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告诉我们,翻译本质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期间不仅涉及译者,还涉及译作、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这些因素都与翻译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传播学上的联系决定了翻译的传播属性.而陕西文学“走出去”的最终目的就是传播陕西文化,因此通过翻译的方式把陕西文学传播出去不仅要研究传播信息,即译作,还应研究担任传播者角色的译者、传播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效果这些因素.只单纯的考虑译作而忽视了传播过程中的其他要素的参与及其影响显然与目前的传播语境不符,也就难以实现陕西文学“走出去”这一文化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许钧. 翻译概论[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4.

[3]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 李静文. 中国文学英译的合作、协商与文化传播[J]. 中国翻译,2012(1)60-64.

[5] 谭载喜. 翻译学[M].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 胡正荣,段鹏,张磊. 传播学总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 孙艺风.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 [J]. 中国翻译,2012(1)16-23.

[8] 娟. 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 [J]. 中国翻译,2013(1)64-69.

[9] 麻争旗. 译学与跨文化传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0] Lefevere,And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1] Jia Pingwa.Turbulence: A Novel [M]. New York : Grove Press,2003.

[12] http//.amazon./Turbulence-Novel-Pegasus-Prize-Literature/dp/0802139728/ref等于sr_1_1?s等于books&ie等于UTF8&qid等于1364464451&sr等于1-1&keywords等于jia+pingwa

【作者简介】

师 雅,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现执教于西安欧亚学院,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