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等专家文艺理和批评

点赞:17840 浏览:808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08年12月5日至8日,广西文学院和南方文坛杂志社联合举办首期“全区文艺理论和批评高级讲习班”.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傅磬,广西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德昌,广西文学院院长冯艺、《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北京大学教授邵燕君女士、山东大学教授施战军先生和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胡平先生以及广西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编审苏旅先生分别向学员们教授文艺理论批评写作课.现将区外三位专家的发言摘录如下:

文学场和评论家的问题

邵燕君(北京大学教授):我们发现现在的文学场处于一种很不正常的状态中:一些老的批评家霸占发表阵地,统治话语权;而青年人想发作品,想说一些尖锐的话,由于与这些所谓的大家相抵触,于是杂志就不敢发表,即使那些话是多么的中肯和真诚.

我想重新强调一下这个文学场.文学场就是文学现场,作家、文学作品、理论批评家、理论批评作品构成它的主要元素.现在的文学场之所以很不正常,是因为里面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理论批评这个环节上.我曾经在一些大学的文学批评专业的研究生中进行调查,看有多少人还在读当代作家的作品,结果是绝大多数的研究生都不读当代作品.我认为原因有两个:其一,他们觉得当下作品的垃圾太多,研究价值不高;其二,找不到当代作品的定位,去搞这样一些无法定位的作品的研究,出不了大的成绩.正因如此,许多人都跑去做文学史的研究了.于是来来回回就是抱着古代和近代那几本书,研究再研究,‘圈子越圈越小,品味越搞越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院派批评.学院派批评误导了我们的批评方向.大学生们为了毕业,讲师们为了评职称,需要写批评文章,但设若不研究名篇,不说好话,那肯定就过不了关.这也就是为什么理论批评界出不了新东西的主要原因,也是当代作品和理论批评脱节的主要原因.

学院派批评助长了圈子化批评.由于圈子批评的盛行,人情批评和红包批评也跟着火起来.一些作家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火起来,进入文学史,于是通过人情关系或者红包的方式,批评家对其作品的定级.而批评家就那么几个,读的东西也仅限于自己爱读的作家或者熟悉的作家的作品,于是大量泡沫型作品进入文学史,而民间精品却常常被埋没.几十部矛盾文学奖的作品至今能留在我们视野中的好作品除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有限的几部外,其他的几乎都销声匿迹了.

这就产生了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信任危机.当代作家不再信任批评家,特别是新一代作家,根本就不写批评家的账.学术批评环境的恶化,已经使文学批评失去了灵魂.大家都不敢说真话了,拿到一部作品,不是认真研究文本,而是看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名望,然后就是追捧,说好话,胡乱定级.更要命的是个别批评家不知羞耻,竟然在全国大型会议上大言不惭地说什么“我不看文本也能批评”,导致批评家的信誉扫地.倒是初出茅庐的一些小辈却经常得到作家的关注,那是因为他们,良知尚存,锐气逼人,敢讲真话.但留给他们的空间实在是太小,发表阵地的狭窄,使新批评得不到足够的发展空间.

什么是批评简而言之,批评就是定级.批评家之所以被热捧,就是因为他们能给作品定级.而许多批评家的定级其实是在盗用形容词,的是背后的大集团的资源和利益.比如台记者,为什么在全国能畅通无阻,无往不利,原因就是发言的是记者个人,但声音却代表电视台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错误地把记者的观点看成了台的观点.批评家也一样,一旦给某部作品定了级,批评的标准就被出卖了.定级是他的个人行为,而他给定的级别却是他背后的集团的利益,这种行为的隐蔽性欺骗了读者,以为那个级别真的就是那个集团授予作品本身的.

鉴于此,我认为,要想让理论批评重新找回良知,就必须重建价值体系.批评家要有自己的信誉,建立自己的批评尺寸,要对文本进行仔细地阅读和思考,找流派、找渊源,要有自己的文学观.作为一个批评家,客观的视野,一个独特的站位,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才能进行情感立场的评论,否则就没有发言权.这也是我一直致力追寻的理论批评的价值观.

最后一个问题我要讲一下文学作品的根基问题.路遥的作品在当时被冷遇,但他坚持下来了,并且他的作品现在依然备受欢迎,就是因为他的作品有根基,它们扎根在黄土高原这片深沉的热土上.反观现在的一些所谓先锋派,其作品实在是太难看了,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自己的那一点小事,看不见存在在人类中的真正意义的大事.他们丢掉了过去的尺度,根基折断,最终使自己的作品失去了深层的意义.我觉得现在的文学已不是纯文学,或者说不是高雅的文学,而是圈子文学.现在的文学体系成了生产结构共同体,编辑发什么,我就写什么,某些作家写的东西太离奇古怪,其实就是伪现代主义,其阅读对象根本不是面对读者,而是面对编辑.这种现象在当代中国文坛比比皆是.作为理论批评家,就要坚决批判这种伪文学,敢于当面直陈,拍案批评.批评家的骨气也就是在这里了.

胡平等专家文艺理和批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批评家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文学批评与批评家的职责

施战军(山东大学教授).我想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课题:一、文学批评是做什么的;二、作家与批评家是什么关系;三、当代文学情境如何;四、批评与现象文本的关系.

文学批评就是针对文学的批评.它不等同于文化批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充当文学场抵达文学史的传送带.作家写出了作品,由批评家去给作品定级,然后决定它是否可以走进文学史.批评家担任的就是一个把作品打入历史的角色,这个意义非同寻常.批评家要自大,要把自己的定位摆在比作家高的位置上,就是说批评家大于作家.这是因为批评家要关注的对象更深广、更质感,思考的东西比单个作家更深刻.批评家千万不能做名作家的尾巴,要站在比他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他,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公正合理和真实的批评.当代的理论批评情境非常污浊,主要是学院派批评.学院派批评严重阻碍着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它是不及物的一种批评怪胎,题目很大,框框条条,看起来一板一眼,很光滑,其实是误人子弟的八股文,挑不出一句精辟的话出来.时下的另一个文学批评情境是:批评家不看作品,只看作者来进行批评,不是在批评文章,而是在信口开河地吹捧作者.这种现象很恶毒.一个不看文本就妄加议论文本的人是不可信的,是对文学批评的一种背叛.所有优秀的批评家都要细读文本,专研文本,并用自己的真挚的心灵去感受文本,用最动人的语言和最理性的思考来打动作者,让某个合适的句子成为他终身受用的法宝.这就是批评家的职责.

如何让地方级的批评家的声音引起全国的关注呢批评家要搞好才与学的矛盾.才,就是晤性;学,就是文学史的尺度、史实.经典的作品要读,非经典的作品也要读,然后加以思考和领悟,才能使自己的话语充满力量.读书的底子变实了,就不在乎你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了.自信心越强, 文字就越犀利:文字越犀利,人们就不得不关注你的声音.

关于文学批评与批评对象

胡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我想讲的是新人在搞文学理论批评的时候应该具备的十个方面的素质:1、培养艺术感觉.2、多读当前作品.3、打下理论基础.4、长于专门领域.5、有独特见解.这一点我要特别强调,无论何时,你都要做到最后一个发言依然能语惊四座.6、写出好文章.7、会发言.8、求真务实.9、靠拢作协.10、建立名气.在对当前小说创作的艺术批评中,我们要做好三件事,即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么样.

第一,叙事与文体的成熟.文字的成熟是一个作家出好作品的关键.语言的文化底蕴有多种,如农村文化语言、高文化语言等.农村文化语言的代表作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高文化语言的代表作则有西格尔的《爱情故事》、韩东的《团圆》、刘恒的《狗日的粮食》等.叙事的特点还有就是一个掌握节奏.好的小说,叙事的节奏感都是很强的.而我们的一些作家就不是这样,胡乱地写,看起来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其实很拖沓,臃肿,美感不足.当代小说的一大通病,就是农业结构的节奏一太慢,太传统,仿佛怕人家读不懂似的,细细切切,里唆.文体方面也越来越丰富,什么新写实、原生态、自然主义等等,很多.


第二,呈现与照亮.当代作家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认识和把握当下生活的能力不足.当代作家落后于科学界至少十年.作家的作品应该高于读者的生活,但现在的长篇小说基本不具备这种素质,依然在写着那些遥远的故事.作家躺在历史中写作,当然出不了新时代的作品;而历史已经被曹雪芹等人写完了,当然就出不了超越前人的作品.

第三,主题视角和主题深度.主题视角有多种,有政治视角、社会视角、视角、人性人情视角、文化视角及多层面、深浅交织的视角等.我要强调一下人性的视角,因为人性是最基本的文学主题.作家要善于将笔渗入到人性最软弱的地方去.然而当代作家在稍微深入人性的课题上想象力是贫乏的,是疲乏的.在中国我很少读到比较成功的切入人性内心世界的作品,只有那么一两部,外国的作品就多一点,列两部给大家参考,《老人与海》、《静静的顿河》.

第四,大主题、小主题、无主题.中国作家最大的一个弊病就是经常把小说写成家族小说,来来回回就是三代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家族史的兴衰成败,都被写滥了.

第五,文学的自足性与依存性.作家要注意文学本身的纯粹美与依存美.

第六,个人经验、集体经验、民族经验.搞创作,一个人不行,要靠集体的力量,作一个集大成者.作家要尝试写一些时代题材的作品,不要盲目想回到历史,要正视现实.各种题材的小说都可以尝试,民族的、非民族的;主旋律的、非主流的,都可以写.

现在,我们的很多作家失去了信仰,只懂得往一个牛角里钻.大家只往一个地方走,美其言曰是追求信仰,其实是伪信仰.伪信仰主义使作家的作品失去了肥沃的土壤,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作品失去思想的支撑,作品就只剩下一个枯燥的故事.当前作家还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作家现在不知个性为何物了.作品中人物模糊不清,情节平平淡淡,就如同喝白开水,索然无味.统观当代小说,很少有一部作品能塑造出一个令大众广为传颂的个性人物,也很少有一部作品的情节让人读了刻骨铭心,牵肠挂肚,比对一下古典名著,我们就明白我们的作品为什么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原因了.

如何挽救文学,成为我们理论批评者和作家共同面对的艰巨使命.

(寒云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