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青年》的基本风貌

点赞:12754 浏览:560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学青年》是1980年代诞生于温州的一份力图培养温州本地作者的综合性文学期刊,曾与《萌芽》、《青春》、《青年作家》并称为“文学四小旦”.其办刊过程颇为曲折,从1981年创刊到1987年停刊,《文学青年》历经两次改组和两度易名.办刊期间,还聘请一批当时已扬名文坛的作家做顾问,并举办面向全国文学青年的面授班与函授班.

关 键 词 :《文学青年》;刊物沿革;办刊特色;面授与函授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08-02

1980年代,新时期的温州文学在强大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与经商业模式日益渗透的思想碰撞和磨合,最后形成了独有的文学模式.这一时期的温州文坛有一批老作家陆续复出,如莫洛、唐、林斤澜、戈悟觉等.另一些稍年轻的作家白晖华、吴琪捷、吴树乔、陈瑞晨等,是此时期温州文学的代表人物.《文学青年》便是在温州的市场经济与文学创作双重复苏的环境下诞生的一份文学刊物.

《文学青年》办刊过程颇为曲折,从1981年创刊到1987年停刊,历经两次改组和两度易名.虽几经变更,但刊物“青年写、写青年、青年读”和扶持本地作者的办刊宗旨始终不变.据此理念,《文学青年》除了在装帧设计、栏目设置上下足功夫之外,还在两个方面做了大胆而极具成效的尝试:一是聘请一批当时已经扬名文坛的作家做实实在在的顾问;二是举办面向全国文学青年的面授班与函授班.

一、刊物沿革

1980年代的温州有两份地方性文学杂志,一份是地区文化局办的《瓯海》,另一份是市文化局办的《瓯江》.据当时温州市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吴明华(笔名白晖华)回忆,当时市文化局人手很少,创作室只有张思聪、金帆、何琼玮和他四人,需要“一边调当时还在温州渔械厂工作的作家渠川先生当创作室主任,一边借用在当中学教师的张执任当文字编辑,又去瓯塑厂借用画家孙昌茵来当美术编辑.”①经过众人商议,决心化用王蒙《年青人不要挤在文学的小路上》的文章,为杂志取名为《文学青年》.1981年元月,《文学青年》诞生.刊名取定后,编辑们又写信向茅盾先生求取题签.当时重病住院的茅盾欣然应允,为杂志题好刊名.《文学青年》发行之初,先试刊了三期,并于发行之前办了三期笔会,这三期试刊反响强烈.

《文学青年》的基本风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青年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982年1月,温州地市合并,成立了温州市文联,将地方文化局的《瓯海》和《文学青年》合并,并另取了一个新名――《春草》.《春草》在办刊之初,就定下了明确的办刊宗旨:扶持本地作者.因此在《春草》中,我们所见的大多是温州本地文学爱好者的作品,鲜少见到别的地方作者的作品.这样虽然很大地鼓励了温州当地的写作者,却给杂志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文章的主题和内容重复得较多,创作也停滞不前.1983年6月前后,温州市文化局又与文联分开,原先从事文学方面工作的都被分到文联,发行了9期的《春草》也随之划到文联之下.在文联主席吴军带领下,复刊《文学青年》.

1983年7月,复刊后的《文学青年》创刊号正式通过邮局向全国发行.它一上市便一炮打响,成为浙江省地级刊物中第一个正式向全国发行的刊物,也成为解放后温州第一本正式向全国发行的文学刊物.编辑们引入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理念到杂志的运营过程里,吴明华先生提及此事,用了“经营”一词来形容杂志的办刊理念:“一边向知名作家约稿,使每期的头篇都很精彩,一边也不会忘记培养温州本地的年青作者.等我说的经营还不仅仅是刊物本身,还有它的衍生物:我们办了一个面授班.面授班办了几期我已经记不清了,直至后来我下海做生意了,还有不少同行,不少政府有关部门的人跟我说:‘吴先生,我还是您的学生呢!’”②此时的《文学青年》,到达了鼎盛时期.

1980年代是一个复杂的年代.主流意识形态希望能营造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依然是比较密切的.在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文学青年》因第10期封面与第11期刊出的张廷竹的照片和小传被批评.张廷竹之前在《江南》发了一篇题为《希望在哪里》的文章,引起浙江门的高度紧张,《文学青年》又恰在此时刊出他的照片和小传当作优秀青年作家隆重推介.当时市里要求文联每天有专人汇报工作,编辑人员无不如履薄冰,甚至高晓声前来给学员上课也草草结束.之后的杂志就愈显艰难,从1986年开始,为了刊物能继续下去,开办通俗文学专号.编者本想借通俗专号来养纯文学,但由于此号外包给他人,印数过多,而质量得不到保证,又不通过邮局发行,只通过书报亭和书摊,销量很差.“本来想赚点钱摆脱拮据,不想不仅钱收不回来,巨额的印刷费也赖在编辑部名下.副主编庄南坡只得腾出手来,主要任务是应付印刷厂的官司和写答辩词.接着,慢慢地,《文学青年》函授学员也逐渐减少,硬撑吃力.”③

1987年,《文学青年》再次被“批”,这次的批判主题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内外交困的《文学青年》,无奈之下只好停刊.编辑部在1987年第12期上刊发“告别词”,向读者告别,也向未酬的壮志告别.文学界和青年作家们都为之震惊和痛惜.

二、办刊特色

(一)栏目设置

《文学青年》是一份文学综合性刊物,以小说和诗歌为主.创刊时设置的栏目只有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后时而附有短评.诗歌另设小栏目“春草集”,将青年作者的短诗集合在一起刊出.到了《春草》时期,除了传统栏目小说、散文和诗歌之外,还另增了“报告文学”和“温州籍作家和作品”栏目,并将诗歌版块的“春草集”更名为“诗海浪花”.1982年第5期,开设了“市文学讲习班作品选登”,将面授班学员作品择优刊登.1983年第3期开始,将该栏目更名为“文学青年(专辑)”.这一期为“小说专号”,并刊登启示宣布,下一期开始将恢复刊名为《文学青年》,并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复刊后的《文学青年》,除了小说、诗歌、散文之外,新开立了“青年作家专访”、“创作信箱”、“春草集”和“我的小传”.8月号开始,将中篇小说单独列出,10月号中新开设“探索之页”.1984年又新增了“学习与借鉴”,12月号增设“编读往来”.1985年,每一期开始都有“写在前面”,八六年改为“本期要目介绍”.其中一些较为特色的栏目有“青年作家专访”、“创作信箱”、“春草集”、“我的小传”、“探索之页”、“编读往来”等. (二)编辑与顾问

《文学青年》的主编是陈又新,剧作家;副主编庄南坡,原先在北京做记者,回到温州后加入《文学青年》班子;另一位副主编是白晖华,创刊时就与《文学青年》在一起.编辑部主任是张执任,曾在北大荒做过知青,认识许多国内知名作家,顾问团和组稿很大一部分都是借由他的人际关系网完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主要负责小说的吴琪捷(王手)、吴树乔,负责诗歌部分的陈瑞晨和叶坪,同时叶坪也负责散文的编辑工作.从试刊时推出的温籍作家,到开设面授与函授班,再到复刊之后精心策划的专辑,都可以看到编辑们的匠心.

除了编辑,《文学青年》还有一支重要的队伍,那就是1984年第4期中开始出现的顾问团.即使是现在,这批顾问团成员在国内文坛依然十分有分量,他们是:王安忆、邓刚、孔捷生、叶辛、张抗抗、肖复兴、陈建功、佳峻、赵本夫、贾平凹、铁凝、徐刚、梁晓声、韩少功、傅天琳、路遥.后来在第七期中又补上了李杭育和张承志.顾问的职责除了偶尔向杂志供应稿件之外,主要是向他们自己所在地区的知名作家邀稿.尤其是《文学青年》的三次专辑:“北京专辑”、“湖南专辑”和“浙江专辑”,稿件基本都是由顾问们与作家联系和组稿而成的.他们的存在,为《文学青年》贡献了最优质的稿件来源,并为刊物增添了权威性的色彩.

三、面授与函授

《文学青年》最富创意之举就是开了杂志办面授班与函授班的风气之先.面授班的想法来自当时的温州市文联主席吴军,他认为,作为一个地方性刊物,一定要团结广大文学爱好者,培养属于自己的文学生力军,在1982年第5期的《春草》上,就开始刊登文学写作讲习班成员作品.据现温州市文联主席、作家王手回忆,当年面授班每一期都人满为患,学生连卫生间也不敢去,当年盛况,可见一斑.

而更加盛况空前、也标志着《文学青年》达到鼎盛时期的,是紧随其后开设的函授班.当时在全国影响较大的青年文学刊物中开设函授班的仅《文学青年》一家.吴军回忆到:“我们文联的人不说,连当时的温师院、温州大学、市文化局、市群艺馆等所有的教文学、会写作的人都成了我们函授班的教师.他们分区、分片包干,辅导一个地区或片的学员.因为每学期学员都超万人.学员的作业或来稿每天都用箩筐抬等”④《文学青年》的函授班第一期就招收了一万多名学员,学费是十元.王手回忆道:“我们都是用畚斗去装汇款单.”⑤函授班的领军者吴军先生,在上海国际饭店成立了全国函授协调中心,杜宣任理事长,吴军担任副理事长.同时邀请到了叶圣陶、冰心、夏衍、丁玲等国内的文学大家担任顾问.

19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经济建设成了第一要务,甚至取代了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需求,文学逐渐丧失了中心地位,大众文化开始对主流文化形成较大冲击.1987年,随着杂志的停刊,《文学青年》函授创作中心也随之停办,部分作家陆续下海经商.曾经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文学青年》函授班就此消失.但它曾经在每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心中播下的种子并不会消亡,反而在日后的岁月中,逐渐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注释:

①王手.《文学青年》杂志始末[J].江南,2006(6):129.

②吴明华.当年《文学青年》[N].温州都市报,2010-3-28(A9).

③王手.《文学青年》杂志始末[J].江南,2006(6):128.

④吴明华.当年《文学青年》[N].温州都市报,2010-3-28(A9).

⑤王手.《文学青年》杂志始末[J].江南,2006(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