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直译的美学价值

点赞:4689 浏览:155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以系统论的多元化、整体观点看翻译. 直译、意译等各种译法均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美学价值.文学作品意境构成之学说以及严复的“信达雅”及文体学的一些相关理论为文学翻译中直译所具有的特殊、深远的美学价值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直译所面临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时间或其他方式来解决的.

关 键 词 :系统论;直译;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2

研究翻译,对“翻译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我们知道,翻译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翻译活动给人们对“翻译”一词的界定造成了很多困难.“翻译”一词在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里,实在也是很特殊的:它既可以指翻译活动的主题,即翻译者;也可以指翻译的行为和过程;还可以指翻译活动的结果即译文.“翻译”一词集三种含义于一身,主体,行为与结果交织在一起,更使对翻译的界定和对其的研究显得复杂.

文学翻译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即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然而,我们在使用“文学翻译”这个术语时,很少注意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它既可以指文学翻译作品,也可以指文学翻译的行为.我们常常混淆二者,将文学翻译作品的性质与翻译行为的性质混为一谈.

一、从系统论的观点浅析翻译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总的来说是朝增加复杂性方向演化的,由单层次到多层次,由较少层次到较多层次.(苗东升,1998 : 26 - 50).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子系统越多,说明大系统越趋于丰富、完善.以系统论的观点看翻译,则直译、意译或其他翻译方法作为子系统都可以在翻译这个大系统里合理地存在和发展.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不同知识结构的读者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不同,所以对同一作品做不同的翻译处理可以给读者多样化的选择.

二、文学意境的体会及欣赏

认识一部文学作品,首先以阅读到的文学作品语言是否优美流畅,内容是不是能够吸引人发人深省,从而激发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与意识和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的语言优美是人们对文学作品潜意识的感观审美,而被文学内容吸引则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下意识的理性审美的认识.不论是一个阅读者还是一个写作者,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都是从最初的无意识的阅读认识到有意识的阅读认识而产生兴趣,逐渐培养起来对文学作品从下意识而阅读,有意去阅读、审视、思考;写作者则从最初的理想冲动与感悟的感到有意识的思考、深入发掘用笔收集、抒发、发泄.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文学作品的意境,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对事物仔细观察,捕捉到美的画面,准确地把握其特征,然后将感彩融于其中,用精当的词语传神的勾勒出这幅画面,做到情景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与丰富的想象空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翻译的核心是语言.因此,语言的运用不仅是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首要特征,而且也是文学翻译关注的首要问题.文学语言一般不以实用性为目的,而是指向审美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总体上是虚构的,想象的;其目的是审美的;文学关注的重点不是语言的意义,而是语言本身,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文学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与该语言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在形式上富于创造性和美感,具有一种语言独有的形式,节奏和韵律.意境,在文学作品里,是一种思想的极高升华,也是文学思想的一种艺术高度.如果文学作品中,没有了意境,也就失去了文学作品的读者;如果文学作品中,没有了意境,再多的文字,也不能表达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文学翻译是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家的任务就是在译入语中摹写原作,其最高标准就是忠实于原作.“言、象、意”在新批评那里是明示意、暗示意、象征意; 在结构主义那里是符号层、形象层、深层结构层.具体到文学作品的意境构成,综众家学说之论点,可以用“言、象、意”三个字概括.语言是作品存在的形式本体,形式的意义是文学之为文学的质点.清代王夫之将之概括为“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由表层(语言) 、中层(形象) 、高层(意蕴) 逐层逻辑发展的整体.(王岳川,1994 : 243 - 246)

三、直译的美学价值

(一) 翻译面临的问题

译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感悟能力,即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高度的艺术修养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丰富的生活经历加之高度的艺术修养才能促使佳作问世.翻译中最难处理的第一种情况是对文学作品灵魂和艺术的感知.艺术的特征是美,翻译中要极力保存和传达的是作品的意蕴,因为意蕴是文学作品中由对文学意象(审美物象)的具体描写及其所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藉的丰富情思所构成的艺术境界,是由特定的审美物象规范指引而形成的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而在作品的语言层面和形象层面上,却出现了人类共性与民族个性并存的局面.翻译中最难处理的是第二种情况,无论采用直译或意译,都会有意义损失.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界历久不衰的争论话题,各家论述汗牛充栋,又有“直译比意译忠实,意译比直译灵活”之类的说法广为流传.

(二) 直译的美学意义

直译注重意义的准确传达,如果必要,可以不顾及原文的结构成分和意义的某些隐含成分;而意译则较多是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的时候发生的.大体上讲,直译比较倾向于保持原文的结构成分(如句法规范);意译则倾向某些隐含成分(如俚语、幽默因素).直译出现于五四运动时期,它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样,翻译才能实现“达”和“雅”.一百多年来,严复的翻译标准在我国翻译界的影响极为深远.“信达雅”三字几乎成了我国传统译论的代名词和金科玉律.我国当代译论的许多内容也都与这三个字直接或者间接相关.20世纪20年代文学家林语堂提出“忠顺美”翻译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林语堂,1924 : 24 - 26).林语堂的标准与严复非常相似,但他对忠实进行了细化,即所谓忠实的“三义”.由此可见,直译有着其重要的意义及其特殊、久远的美学价值.从美学欣赏的角度来看,直译面临的“言、象”陌生问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来逐步解决的.“信”实际上是译者的一种基本责任,即译者有责任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整体(意义,形式,风格和读者反映等).辛弃疾的《丑奴儿》中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辞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和T·S·艾略特的“读一首诗既是一时的体验,也是终身的体验,弥久弥深”的观点分别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说明了审美体验的深入过程是与读者人生体验的深入进程同步的.(王岳川,1994 : 173 - 174).审美体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往往呈现出起伏发展的流动深化性. 直译的美学意义是深远的,因为它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意蕴所依附的物质形体,从而引起相应的形象联想直至最终较为准确地领悟作品的灵魂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就为读者通过学习必要的背景知识以了解语言所指的概念,

文学翻译中直译的美学价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四、如何做文学翻译

理论研究的最大效用莫过于应用,而翻译美学最大的应用莫过于在文学翻译方面的应用.虽各位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对实践却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文学翻译多采取意译,要做好万全忠实的文学翻译,即直译十分困难,忠实的文学翻译包括从内容到形式到风格的忠实.文学翻译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高度复杂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译者准确地理解作为艺术品的原作,并创造出同为艺术品的译作.这项工作对译者的职业道德,语言资质,文学修养,艺术感悟和知识面等方面有极高的要求.正如著名翻译家傅雷在《论文学翻译书》中所说:“一个成功的译者除钻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视等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为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著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因此,文学翻译者基本素质,及对直译与意译的选择是从事文学翻译必须进行的一项长期的准备工作.就直译在翻译美学研究而言,当代翻译美学的这种多元化、百家争鸣的状态,给其发展带来了源源动力与生机.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既要形成独有的特色,又要借鉴国外的理论,使其科学化、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