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文学:俯接地气,仰望天空

点赞:10633 浏览:444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2年12月,本刊记者采访了三位伯乐奖获得者“打工文学”概念的创始人杨宏海先生、原深圳打工文学刊物《大鹏湾》主编叶崇华、原佛山文艺杂志社社长刘宁,请他们就此次获奖发表感言,对文学大奖评选发表看法.

杨宏海:莫言是最早评价打工文学的人

对于荣获伯乐奖,杨宏海表达更多的是对青年产业工人的关注.当记者问及获奖后的感言时,杨宏海说,首先非常感谢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中国青年报和广东省青年联合会等策划、组织了此次文学大奖评选活动,给外来工青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其次,广东省是一个经济大省,在经济建设方面确实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的经济建设少不了产业工人的贡献.正是他们,为广东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东省致力构建“文化大省”,尤其少不了重视打工文学的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各部门对庞大的劳务工群体的支持、培养和人文关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文学大奖评选活动可以说是广东文化建设的探索、先创模式.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黄金时代杂志社等为外来工构建了如此良好的平台,为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挖掘青年产业工人的创作潜力,意义非凡.

杨宏海说:“我自己也从事外来工文学研究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大批青年产业工人,像王十月、柳冬妩、周崇贤等,他们的文学创作为打工文学做出了贡献.”

杨宏海告诉记者,2007年在深圳时他送给莫言一本自己主编的打工文学专集.莫言对打工文学作了较高的评价,并说打工文学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我们不能小看打工者的文学创作,草根文学也是很重要的.莫言可以说是对打工文学评价最早的人了.“我个人出版了六七部关于打工文学的书.我一般很少参加活动,但此次大奖评选活动确实感觉非常好,我很荣幸能参加此类活动.以前人们把外来工叫做农民工、劳务工群体,现在叫产业工人了.不管怎么称呼,他们的文化创造力是值得肯定的.我希望新生代的产业工人可以在业余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打工文学:俯接地气,仰望天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创作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杨宏海曾经说过要“把读书与写作当作一生的事业来进行”,他希望当代的青年产业工人要脚踏实地,也就是说要勤奋工作,同时能仰望天空,即拥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换句话说,既要把工作做好,又要不断学习,努力把自己的思想提到一定的高度.“如果说对新生代产业工人还有什么说的话,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他们——脚踏实地,仰望天空.”

刘宁:同是天下打工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获知自己获得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伯乐奖,刘宁表示深感意外,重温了那句“同是天下打工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记者:您对此次获奖有什么感想或感触?

刘宁:对于获奖深感意外,毕竟我已经离开文学杂志社多年,很感谢评委会还记得当年我和我的同事们为打工文学做过的一些事情.

记者:您对此届文学大奖评选如何评价?有什么建议吗?

刘宁:对于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我是接到你的联系信息才知道的,个人对于“产业工人文学”的提法比较陌生.当年我在《佛山文艺》和《外来工》杂志给打工文学的定义大概包括打工者写的作品、写打工者的作品、打工者爱读的作品,这样打工文学的作者既有打工者作家又有关心打工题材的非打工者作家,并且打工者爱读的作品并不一定只围绕打工本身,也可以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各种生活写照,我们希望杂志成为外来打工者,甚至是外来大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因此当时我提出的打工文学口号为“同是天涯打工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中包含了不论你是金领、白领、蓝领,不管你是在写字楼、实验室、车间、工地干活,同在广东这一片蓝天下则大家都是一家人的意思.现在这个大奖把打工文学细分成产业工人的文学,强化了蓝领的角色,也许是为了鼓励从车间工地里走出更多的打工作家吧.

记者:您有什么话要对今天的青工文学爱好者说?

刘宁:如果一定要让我对新生代产业工人说点什么,我还是要说那句曾经跟他们的上一代所说过的话:同是天下打工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叶崇华:好作品接地气有根基有人气

已退休三年多的叶崇华老师对组委会授予自己伯乐奖,感到很意外和荣幸,同时也肯定了举办文学大奖的重要意义.他对打工文学作了透切的分析,表达了对打工文学发展的关注和殷切期待.

以下是他对当前打工文学现状的看法:

当代青年产业工人既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又是社会转型、结构调整、利益再分配所造成的种种矛盾与痛苦的实际承担者.他们正在经历实实在在的生活与感情方面的脱胎换骨.他们的观念,他们的语言与行为,完全是另一种“活法”.他们似乎是与“传统”、“历史”割断了联系,但同时存在着永远割不断的中国人的血脉.这一切构成了他们的矛盾与痛苦,构成了他们的荣辱与悲欢,构成了他们内心的危机.

虽然在这样一个文化渐趋快餐或日渐快餐的时代里,网络、电视以及种种多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确实是满足了他们的文化饥渴.但是人类文化是不能靠这类作品来积累的,文化的社会批判功能总是要推动人们去认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的是非功过,而这类作品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解决文化饥渴而生产出来.从这意义上来说,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的举办,是对青年产业工人的现实关怀,把人文精神理论转变为人文精神实践,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一百多年前,美国在西部开发中涌现的西部文学——美国的“打工文学”,曾产生了以杰克·伦敦为代表人物的伟大作家、作品,那么今天,在“打工文学”之声处处可闻的时刻,中国有没有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作家、作品呢?诚然,目前的打工文学大多停留在仅仅揭示了打工生活原生态这一层面上,有些作者被压在生活里面出不来,作品充满了破碎感与压抑感;有的作品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满足了“题材新”这种感觉,却欠缺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开拓;有些作品虽拥有丰富的生活,却制约于艺术操练的浅薄,以及文字运用上的无力与苍白等

面对着生活如此丰厚的馈赠,我们的作者或作家似乎太缺乏沉得下去、走得出来的耐心,缺乏从生活中富有创造性地升华出新的艺术品格和艺术精神的勇气.这是我对当前反映底层生活或打工生活的作品感到遗憾的地方.

虽然有以上的不足,但随着以打工生活为基调的文学的发展,打工文学队伍也日益扩大,这些作者或作家有的已锋芒毕露,有的已崭露头角,有的蓄势待发.他们的作品在不动声色的冷静叙述中,表现了生活的原生态,对命运遭际或人生境况没有简单地说黑道白,没有道德评判,也没有褒贬臧否,而是体现了对人生的彻悟.我们常说好的作品是接地气的,这表明好作品有根基,有人气,有积淀.我希望这次获奖的作者或作家永远是接地气的,写出生活的底色和生活的亮色,表现出对生活的责任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