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朋友陈健的电影(外一篇)

点赞:30573 浏览:1430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看了这么多电影,却始终不知道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我的朋友中只有一个导演,就是陈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我对于拍电影的好奇似乎都有赖于他去满足了,我问过他许多可笑的问题.我想,我的小儿科的发问对他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习而相忘的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重新唤起注意.找到这样的解释,我对自己的幼稚便心安理得了.

陈健送我几张他独立或参与导演的电影的碟片,我都看了,而且是一气看完的,很有成就感.从此,我可以说我认真地看过几部了.这几部片子中有《太行山上》和《革命到底》.

有一句话说,医生看人非人也.我看陈健的电影似乎也有点这个感觉,我看到的不再是有皮肤覆盖的完好的电影机体,而是电影的五脏六腑的解剖图.因为是朋友导演的,电影薄薄的皮肤便被吹破了,看电影非电影也.――这种感觉很奇妙.那些活泼的小问号像啤酒杯里的泡沫,不停地从电影的腠理间冒出来.我看电影可从来没有这么不专心过.比如,《太行山上》有一个镜头,一辆坦克车从一个人身上碾过去了.我眼睛不眨地看了几遍,确实是碾过去了.这是怎么拍的呢?陈健后来告诉我,做一个人型给坦克碾过,然后把人型抠掉,换成真人,做得好,不露痕迹,外行就看不出来.我庆幸我是个外行,因为如果看这个镜头时就知道是这么回事,看起来肯定没那么惊心动魄,效果无法保证了.那么,导演看电影呢?可能更加“非电影”了吧?我真同情他们.因为获得了一双专业的眼睛,便只能解剖式地看人或看电影了,那可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太行山上》陈健是任副导演的,但因为他是我的朋友,而其他导演我不认识,所以还是不可避免地把它看成陈健的电影了.每个人的职业惯性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太行山上》有一个细节,我军缴获了一张日军地图,在上面朱德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所在的南茹村,可阎锡山送来的地图笼而统之,根本没有详细到一个村子.朱德感慨道,“日本人绘制的中国地图居然比我们更详细更准确.”这个感慨包含了深长的意味,可能到现在还是如此.我本能地联想到,在课堂上我可以给学生讲到这个例子,因为他们也是要学习地图的,而且这个例子所反映出来的,已经远远超出一张地图.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宣扬意识形态是不可避免的,美国也在宣扬他们的意识形态,但关键在于如何宣扬,如何以可以接受的方式达到切实的教育目的,一味正面高调地宣扬可能并不总是能够收到良好效果的.

《太行山上》的战争场面拍得非常惊心动魄,面对如此惨烈的战争场景,我对自己以前所持的一些观点产生了怀疑.比如,延安时期丁玲和王实味的问题,以前我一直以为他们对于现实的批判有着毋庸置疑的正确性,但是现在,我觉得并非那么毋庸置疑了,也明白他们的批判为什么那么不被接受了.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战斗者们肯定是有缺点的,这些缺点肯定也是很容易被知识分子所发现的,可是,在战场上悲壮拼杀的正是这些有缺点的人啊,战争的残酷是直接体现在他们身上的,而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啊.当拼杀暂时结束时,能够活下来的人看到那些批判文章,会是什么感觉呢?可想而知.在必须以命去拼的战争环境下,战斗者肯定是经不得任何风凉话的.萧军曾经坚决要求上前线,做一名真正的战士,从前我觉得这很可笑,现在我觉得这很可敬.是的,他是一名作家,他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可是,在“都是一颗生命”这一点上,无论作家还是战士都是一样的,那么,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价值已经是一个次一等的问题了,首要的问题是谁去牺牲.在青山即将保不住的时候,难道还应该去在乎柴多柴少的问题吗?在皮即将不存的情况下,难道还应该去在乎毛好毛次的问题吗?我觉得萧军是一个真正有人道情怀的知识分子,无怪乎那么服他.的民本情怀与萧军的人道情怀是一致的.

当然,《太行山上》的战争惨烈也让我明白王朔笔下的部队大院子弟们为什么那么牛了,因为江山是他们的好汉爹爹打下来的,他们的爹爹是在战场上提着脑袋拼过的,在那些坐享其成的人面前,这些爹爹的儿子们难道不应该牛一牛吗?

一场残酷的战斗之后,官兵们集合于太行山上,听朱德讲话.他们有的站在山顶上,有的站在山腰里,有的是完好的,有的是残损的,但都矗立着,整个阵势悲壮肃穆,气象恢弘,像一幅群雕.场面固然渲染得很好,是那种典型的英雄主义的场面,很符合突出论的原则,但是,“是不是太整齐了?”我问陈健.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死伤无数,我想人的精神面貌可能也达不到这个样子.他笑笑.再看朱德,他的脸色太光滑太好看了,一副保养得很好的样子,完全看不到硝烟弥漫的战场的痕迹.陈健还是笑笑.

《革命到底》是陈健独立执导的,也获了奖,我认为拍得相当不错.美丽的女主人公阿山为了促使村里仅有的几个年轻男人去革命,立下誓言:谁参加红军,革命到底,我就嫁给谁.她简直就是一个革命的女神,如文学殿堂中的缪斯.这样的构思在以前肯定是不被允许的,它会遭到这样的责难:“难道革命的动力可以来自女人甚至女色吗?”但是现在,文艺可以这样表现革命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进步.

这部电影属于小制作,情节离奇但不复杂,而且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它还具有成功的可看性,原因在哪里呢?除了构思奇特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人物语言和细节.人物语言首推阿贵,阿贵家境不错,有腊肉吃,理想就是吃腊肉娶老婆,参加红军之后,行军途中他这样说:“我从小就没这么饿过等这一革命,咱们就平等了.”他还叹息:“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这正是阿贵应该说的话呀,如果阿贵说出了什么豪言壮语,那肯定是不符合他的身份和境界,因而也是不能让人接受的.细节方面,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这一个:老班长说要饭的男孩像他的儿子,于是,把救命的几粒粮食都给了男孩.但后来我们知道,他并没有结过婚.一个人的需求和憧憬全部让位给了革命.老班长只是为革命牺牲的无数人当中的一个,而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连名字都不被知道.南京的杂文家吴非先生每年都要到雨花台去祭奠烈士,而且不止一次,他说,这些已经牺牲的革命者永远是可敬的,因为,无论革命胜利以后如何,他们当初都是为了进步的革命而死的,这一点永远是肯定的,但他们并没有享受到胜利果实,所以,我们永远有责任和义务去祭奠他们.

阿贵这个人物塑造得特别成功,因为电影没有回避他身上那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草根性.阿贵有点傻,打了一次败仗,他以为就算革命到底了,就要抢着回家娶阿山,因为阿山说了,革命到底之后,谁第一个回来,她就嫁给谁.阿贵虽然傻,却有着自己的狡黠.这跟他参加革命的目的有关系,阿贵的目的就是“革命到底”以后娶阿山,过上美妻和腊肉的幸福生活.可是,在革命的过程当中,他的境界在发生变化,他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这个变化的过程令人信服.――而这是此类题材作品中最不容易处理好的一个环节.在阿贵这个人物身上所发生的,就是一个小人物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影片通过一个小人物,了英雄成长背后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了英雄成长的根基,使英雄不再神话.如果一个人物一出场就像英雄,表现起来反倒有些失重,使一个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物成为英雄,这才更见其艺术表现力.

吴军演阿贵演得很好,憨傻但不要耍宝.唯一的遗憾就是胖了点,尤其在过雪山草地的时候,一点都不像挨饿的样儿.我专门就此问过陈健,他说,“那是由于高原浮肿,开始的时候不怎么胖的.”我说,“是吗?那应该交代一下,多数观众是意识不到的.”“是的,应该交代一下.”陈健说.

军旅文学现状随谈

――答某报记者问

问:当前军旅文学的现状如何?

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军旅文学占据文学的主流.八十年代军旅文学也很繁荣,涌现出徐怀中、莫言、朱苏进、李存葆等一批重量级的作家.现在,受大环境影响,军旅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军旅文学的影响大不如前.与此同时的,是军旅题材影视的火爆.军旅题材影视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很多军旅作家都把精力转移到影视领域去了.

问:为何军旅文学在过去那么吸引读者,现在却又受到读者排斥呢?

答:军旅文学过去之所以吸引读者,一是因为与社会主流精神合拍.五六十年代战争是社会的关注点,人们愿意通过军旅文学来了解刚刚结束的战争,了解中国领导的革命是如何走过来的,新中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八十年代南线战争也一度使军旅文学成为社会的关注点.现在,市场经济是社会的主流,消费文化占主导,消费性很强的电视剧在民众中的影响力领先于文学,军旅题材电视剧顺应这股潮流,成为新宠.

看朋友陈健的电影(外一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军旅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是因为具有原生性.五六十年代的军旅作家,大都出身于战火硝烟,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洗礼和大时代的濡染,可谓“战斗里成长”,这种亲历性、真实性、传奇性对于军旅文学创作是得天独厚的.相比之下,现在的军旅文学多了些反思和批判,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失去了亲历感,只是在重述历史和想像历史,有“隔”的感觉,因此,吸引力相对减弱.

军旅文学的吸引力在减弱,但从大的文艺态势上来看,军旅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并未减弱,只是转到电视剧领域了而已.可以说,发生了一个微妙的“位移”.

问:军旅文学发展到现在,是否出现了一些困境?如果有的话,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困境是肯定的.军旅题材的文艺作品的重心由文学作品向电视剧“位移”,这就意味着文学性的减弱,商业性的增强.这一弱一强,体现的正是军旅文学的困境.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编剧,很多都是军旅作家.电视剧领域的编剧大腕,不少也是军旅作家.当军旅作家去亲影视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远文学了.军旅文学离文学越来越远,离影视越来越近,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文学性.有些军旅文学作品是由影视剧本变成的,文学成为第二性的了.有些军旅文学作品直接是为改编电视剧做准备的,非常剧本化.有些作家从电视剧创作回到文学创作,水准明显下降.电视剧带来的是一时的浮华,满足的是一时的消费.王朔曾经说过,我十几年前的书现在还有人看,我的电视剧谁还在看?与时下的电视剧相比,王朔对于自己电视剧的潜在评价实际上是低了,那么,现在的许多电视剧的命运可想而知,相当于人体的一次新陈代谢而已.文学的价值是值得永恒期许的.

问:军旅文学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

答:军旅文学要想得到提升,就必须坚持文学性.新中国文学曾经政治性太强,现在是商业性太强.只有坚持文学性,才能抵制政治性和商业性.文学性是无论什么时代都要坚持的,只有坚持文学性,文学才能获得生命力.军旅文学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