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不流亡

点赞:9142 浏览:411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纳勃科夫在英文上的成就,一方面证实了移民作家对英语文化贡献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却也给各国移民作家,包括海外中国作家,设置了一个标杆.

《洛丽塔》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勃科夫,对中国的影响似乎小到和他的艺术成就很不相称的地步.纳勃科夫用非母语的英文写《洛丽塔》(Lolita)时,已人过中年.《洛丽塔》是公认的二十世纪英语文学的极品之一,近年来各类推举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英文文学作品的评比,《洛丽塔》总是被列入最佳作品的竞争者之列.纳勃科夫在英文上的成就,一方面证实了移民作家对英语文化贡献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却也给各国移民作家,包括海外中国作家,设置了一个标杆.

文学不流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艺术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纳勃科夫的生涯对西方主流作家而言,也许具有传奇色彩,但对非西方、非主流的,甚至流亡的知识分子以及文艺家们而言,这一“纳勃科夫”式的传奇并不稀奇,因为他们都经历过相似的政治动荡和令人心悸的文化跨越――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对新文化的感受又至为敏感,但是,有人在文化跨越后抱残守缺,基本丧失了创造力;有人则从这一跨越中寻找到新的灵感和表达方式,创造出只有经历这一跨越才能够产生的文学艺术精品.

极其富有的纳勃科夫家族在俄国近代政治中非常活跃,纳勃科夫们曾在沙皇和克伦斯基政府中任内阁部长级的高官,也曾因主张宪政改革而下狱坐牢.弗拉基米尔纳勃科夫在儿童时代受的是典型的欧洲贵族教育,他的英文启蒙很早,为后来的英文创作打下基础.幼年的纳勃科夫还养成了一个特别癖好:采集蝴蝶标本,他毕生对蝴蝶的孩童般的痴谜,使得他日后成为公认的世界级蝴蝶学权威.

十月革命后,纳勃科夫家族逃往西方(1919).在剑桥完成学业后(文学,1922),纳勃科夫用俄文在德国写作为生.为躲避纳粹,纳勃科夫携妻儿移民美国(1940),先后在数所大学中教授欧洲文学,在博物馆里研究蝴蝶,业余去野外收集蝴蝶标本并用英文写作,收入很有限.直到《洛丽塔》一炮而红,纳勃科夫才辞去教职,定居欧洲(瑞士,1959-1977),专事写作.纳勃科夫至死也未能返回他魂绕梦牵的俄国.

纳勃科夫的奇特故事,在美国文化圈里是经久不衰的话题.纳勃科夫的作品是本科、研究生院英美文学的必读书,他的作品具有激发艺术讨论的魔力.描述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间的畸恋,《洛丽塔》的英文炉火纯青,对主人公,一位有欧洲背景的知识分子的心理刻划入木三分.但《洛丽塔》故事本身被很多人认为“不堪入目”,因为性关系中的女主角是个12岁的美国姑娘,一位幽默的读者说:“我建议大家把‘洛丽塔’先放十年再读,因为那时的洛丽塔就不再是个孩子了”.《洛丽塔》是纳勃科夫最畅销也最有争议的著作,但是很多读者认为纳勃科夫的其它英文著作比《洛丽塔》并不逊色,比如《火蝶》(PaleFire,北欧的一种蝶类).纳勃科夫的文学理论也是极“纳勃科夫”式的唯美主义的,他鄙视任何用文学说教的企图,他认为真正艺术上品应能从“连环套”一样的故事情节和幻觉中,让读者去体会作者的艺术创作感受和对深层现实的领悟.


纳勃科夫了解美国如海绵吸水.为采集蝴蝶标,他驱车远行,风餐露宿,游遍美国.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美国现时通俗文化的调侃和令人目不暇接的双关语、俏皮话,从卡通到杂志,从械到教育,从历史到政治,观察之细之广之尖锐,令人瞠目结舌.纳勃科夫文化上吸收能力是超群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依然是一个俄罗斯文化的权威.

尽管纳勃科夫非常憎恶布尔什维克,但他几乎从来不和俄国海外反对派团体合作,因此招致严厉的批评.纳勃科夫拒绝合作的公开理由却是耐人寻味的,他认为他自己反布尔什维克“文化暴行”的初衷没有人能理解.纳勃科夫明确表达他对布尔什维克的憎恶,同其它丧失财产和政治权力的俄国人都不同,他不屑于俄国的“强国梦”,对他自己家产的损失(他个人名下的一座庄园就值数千万美元),更是无动于衷,他却宁愿把俄国文化归结成他童年的回忆:那平和、诗意、民俗、田园、家庭,混合的梦境.纳勃科夫一辈子从没购置过房产,只是租房或住旅馆,因为他无法忍受回想、比较他儿时的家园.这种对“文化中断”的切肤之痛,很难在习惯于“忧其君,忧其民”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找得到.

谈纳勃科夫,不能不谈纳勃科夫的夫人维拉纳勃科夫,有作家戏谑:“如果人类只允许从古到今为一个作家夫人立传,那我们只能写维拉”.维拉是出生在俄国的犹太人,与纳勃科夫在德国相爱结婚,生有一子.维拉本人语言文化修养超越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但她最了解丈夫的才艺,她认为自己能对人类文学艺术的最大贡献,是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创作.为了不分散世界对她丈夫作品的注意力,维拉一生拒绝发表任何东西.纳勃科夫曾把《洛丽塔》的手稿付之一炬,是维拉把手稿从火中救出.维拉性格上刚好弥补了他丈夫缺乏组织、不黯世事的缺陷,她果断、强硬,她还经常替丈夫教课,学生对其授课反应之好,以致康奈尔文学系想正式聘请她.她是弗拉基米尔纳勃科夫的审稿人、律师、经济人、会计、医生、秘书、打字员、司机.结婚初期,纳勃科夫曾有过一次外遇,几乎毁灭了他们的婚姻.但他们终于重新互相认识,共度一生,纳勃科夫一生的作品都毫无例外的献给维拉.两人感情之笃,文彩相辉,浑然一体,更传为文坛佳话.

纳勃科夫是个极其投入的作家,朋友形容他“如果砍去他的双手,他一定会用脚来写作的”.纳勃科夫戏称《洛丽塔》不过是“我同英语的一次‘外遇’”.临终前,纳勃科夫透露他一生唯一不为人知的酸辛,就是他后半生没有办法用他真正热爱的俄文创作.最“细腻,精巧,优美”的俄文似乎是被纳勃科夫不情愿地带去了另一个世界;而对于英文读者来说,检测如纳勃科夫个人没有这段辛酸,文学世界就会辛酸,这再次证明文学和悲剧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