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省后的海南文学述略

点赞:22778 浏览:1056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的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飞跃.建省后的海南文学,因为以韩少功、蒋子丹为代表的移民作家成为海南文坛的中坚力量,而改变了当代中国的文学地图.在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里,海南省作家协会有效地整合了本土与移民作家队伍,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创作和文化建设的文学活动,营造出较为自由的创作空间.写作风气本来就颇为炽盛的海南岛,在经济建设热中,文学创作不但未受到冲击,反而更加蓬勃.海南文坛一时成彬彬之盛,在一个只有六七百万人的新建省份里,产生近四百名作家协会会员,并涌现一批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家,不能不说是发生于文学边陲的文学奇迹.

“小省大文学”

文学的繁荣取决于作家队伍的强大与否及质量的高低.海南建省为海南迎来一大批“文化移民”,这些文化移民不仅大大充实了海南作家队伍,同时也为海南文学培育了新的读者群,更重要的是,新移民作家与本土作家以新的方式结合,极大地改变了海南作家队伍的文化构成,新的作家群以丰富的文化原料结构了全新的文化世界,一下子把海南文学提升到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水准线之上,创造了“小省大文学” 的文化景观.

海南建省文学的繁荣并不是没有前奏,因为1976年发生的历史转折,海南同内地一起进入“新时期”,文学也出现了复兴的景象,特别是涌现了知青作家群,极海南文学一时之盛,如海南文学的历史见证人王春煜所描述的,“知青们坎坷的人生经历,在知青生涯中承受过的风风雨雨,催生了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成为劫后海南文学的第一批作家.他们的名字写起来是一长串:郭小东、陈剑晖、陆基民、洪三泰、伊始、孔捷生、苏炜、张奥列、吕雷、黄子平、张粤来、朱光天、邝健人等他们与本地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冯麟煌、黄宏地、崽崽、李挺奋、张跃虎、倪俊宇、李放、孔见、苏务本、吴坤民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时期海南文学的一支生力军.尤其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们的创作灵感似乎从积累已久的喷泉喷涌而出等”(1)尽管如此,海南文学真正进入全国视野,还是在以湘籍作家为标志的一批内地作家的跨海而来之后.或许是海南建省所预示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吸引了那些有追求精神的人,全国的许多省份都有作家随人才潮涌来海南,加入了移民族,虽来来去去呈流动状态,但自建省即今,从内地省市奔赴海南的作家(包括评论家)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

这个群体中不少人在全国文坛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如晓剑、多多、徐敬亚、王小妮、伍立杨、单正平、赵伯涛、林珂、鲁枢元、杨春时、叶舒宪、耿占春等.这些来自不同地域,有着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教育背景的作家、评论家,聚集于由在新时期文学中起贯穿性作用的著名作家韩少功领衔的海南文坛,以《天涯》为思想阵地,向物质主义时怎么发表出质疑的声音.他们的文学活动因省文联和作协的成立与存在而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但作家协会对于海南作家来说,是一个给予写作更多自由空间的文化场所.作家协会本是带有性质的文化团体,在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中负有组织文学活动和文化生产的责任,但海南作协比内地的作协似乎更带有同人性质,这一团体中的成员无不视作协为学习和交流的相似度检测,而不担心从这里受到各种指令,每个人的创作只服从文学惯例、道德律令和心灵的呼唤.这是一个松散而有凝聚力的文学爱好者的同盟.海南文坛因此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当然由作协负责人的文化理想和文化性格所决定,同时得益于开放的文化环境.同样是体制作用于文学活动和文化生产,政治权力在海南这快文化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表现出对文化人,尤其是有影响的文化人更多的尊重,它首先给了有意开拓文化疆土的精神战士更多的便利.作为海南新文化象征的《天涯》杂志,它在1995年改版后迅速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界产生巨大的震撼和冲击,这决不是偶然的.它是主办者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坚韧的思想力量,借海南这块思想文化的处女地茁壮成长的结果.作家队伍的文化构成,决定着海南文学的精神底气和创作风貌,它先于海南的经济发展,在一个适宜的文化土壤上得到繁荣,不事张扬地改写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

围绕作协的创作群体

建省二十年来海南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跟海南省作家协会对文学家与文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分不开.海南省作协自1990年成立至今,共有四任作协主席,先后是叶蔚林、韩少功、蒋子丹、孔见.由他们领衔,几届作协主席团成员以他们自己的文学成就为海南文学界树立起一个艺术创造的标高,同时戮力同心为海南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学创造的环境和氛围.在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中,作家们可以更自主、更个性化地进行创作.在海南从事文学写作的,很多人并不是专业作家,他们完全是出自生命的某种需要而笔耕不辍的,他们的创作不带有功利性,不会把文学作为自己争权夺利的筹码,这跟作协的示范是分不开的.

文学的繁荣最终是由创作成果来说明的.省作协一直努力为作协会员开辟创作园地,提供作品出版机会.协会不仅利用机关刊物《天涯》和《海南作家通讯》为琼岛作家发表佳作,还与南海出版公司、海南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合作,以免费或自费公助方式扶植性地出版了“海南作家丛书”、“海拔诗丛”等创作丛书等,此外还推出了《海南建省五周年作品选》、《南方写作》、《阳光地带》、《海南建省二十周年文学作品选集》等精选丛书,为海南作家特别是文学新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展现了海南文学创作实力.为了扩大海南作家的作品影响力,省作协还与省内外很多新闻机构保持联系,借助新闻机构的宣传对文学新人新作给予及时的介绍.在省作协的扶植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海南文学创作日趋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作协会员创作呈高增长势头.到现在,海南的作家群体已经形成,并体现了自己的创作实力与特点,构成了具有文学史意义的文学现象,如女性作家群,军旅作家群,西部作家群,媒体人写作,学院派文学批评,等等.各种文学题材都拥有自己的实力作家,如小说有韩少功、蒋子丹、晓剑、崽崽、郭潜力、张品成、罗萌、陆胜平、龙敏、杜光辉、廖怀明、韩芍夷、夏岚馨、小苇、杨沐、张丽婷、夏景、三三、李咏芹、符浩勇、严敬、亚根、钟彪、李焕才、林太荣、戴宏、黄加满、杜光华、严献文、彭子柱、莫晓鸣、符兴全、吉君臣、关义秀等,诗歌有冯麟煌、云逢鹤、邝海星、多多、王小妮、耿占春、孔见、李少君、纪少飞、纪少雄、倪峻宇、卢炜、鹿玲、艾子、白然、田一坡、贾冬阳、一行、野夫、曹汉俊、远岸、韩亚辉、黄葵、黄海星、潘乙宁、贺澜起、邹旭、符力、楚天舒、李孟伦、王凡等,散文随笔韩少功、蒋子丹、黄宏地、伍立杨、单正平、孔见、耿占春、冯麟煌、崽崽、展鹏、王卓森、蔡旭、亚根、邢增仪、王晓冰、符江、张立国、赵瑜、蔡明康、罗灯光、徐国良、王槐光、叶海声、蔡葩、夏萍、王应际、王锡钧、谭德生、王树宾、何言赋、赵承宁、王姹、黄业敏、谭显波、羊中兴等.要是没有作协(包括其海南青年作家协会)的“组织”和带动,很难相信一个只有七八百万人的小省,能形成出这样一个有规模的创作群体.


理论与批评:以学院派为主力

文学理论与批评,在海南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在海南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主要是在高校担任教学科研工作的学者.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海南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发展.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更是有意识地为发展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从内地引进各类人才,高校本身在“海南热”中也成为吸引内地人才的高层次平台.处在省城的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在海南发展声势最大的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汇聚了一批来自内地高校的文学评论家,有鲁枢元、叶舒宪、周伟民、李鸿然、孙绍先、王国华、刘济献、黄保真、方汉文、喻大翔、宋剑华等.有些人并不是作为文学专家集中到海南高校,如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曹锡仁、张志扬、萌萌、陈家琪等,他们是或在哲学、或在社会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学者,但他们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对文学界产生了召唤力量,他们旗帜般地鼓舞着内地的学者投身海南这块热土从事文化开垦,他们使寻找诗意栖居的文学家感应到来自文明史深处的力量.有他们的存在,人们确信海南高校是值得人文学者奔趋的福地.尽管由于海南发展的起起落落以及高校学术体制的作用,再加上个人的原因,全盛期的海南文学评论队伍未能得到稳定.但这个队伍不断有人加盟对它进行适时的补充,就好比树林已经长成,有鸟飞去,也会有鸟飞来.耿占春、阎广林、赵康太、余虹、段从学、徐敬亚等,就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陆续加入海南评论界的代表人物.进入新世纪,高校文学教育培养的新型文学理论人才即文学博士成批进入学术舞台,海南的高校又一次获得人才纷至沓来的机遇.刘复生、徐仲佳、张琦、周泉根、张江南、张军、焦勇勤等人,就是2000年以后进入海南岛的学术新秀,他们的加入给海南的文学评论队伍增添了新质,也意味者海南文学研究学术转型的悄然开始.

如果说文学创作更多地依赖作家的感性经验、诗性思维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对文学现象与作家作品的把握能力更多取决于评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而系统的训练是提高理论素养的主要途径.海南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的理论批评工作者,这对海南文学在理论关照下寻找生活开掘和人性的新角度新方法,提高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准,无疑具有推动作用.事实上,海南文坛上的学院派,在海南作协等有关方面的组织下,积极参加海南文学建设,兼顾现状批评与历史研究,已成为海南文学前行重要的一翼.更何况,评论与研究的成果本身也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20世纪是批评的世纪这一文化发展史事实确立以后,对生活与人生的反省并不单纯靠文学创作来完成,理论与批评独立性的强化,正是文学这一精神场所中越来越有魅力的风景.从海南文坛看,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鲁枢元的精神生态学,杨春时的文学现代性研究,耿占春的诗学与阅读社会学,孙绍先的性别诗学,阎广林的喜剧理论,单正平的民族主义与文学等都可以视作海南文学界对中国文学和学术做出的重要贡献.至于徐敬亚的诗歌批评,喻大翔的世界华文散文研究,宋剑华的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王晖的20世纪报告文学研究,刘复生的主旋律文学和底层文学研究,李鸿然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徐仲佳的文学研究,张琦的新世纪小说研究,刘东玲的文学体制研究等这些在当代文学的全景视野里开展的专题研究,为海南文坛疏浚了通往内地乃至世界的文学的河道,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当代海南文学跋涉途中,踩出了深深的脚印.

建省后的海南文学述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学创作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海南文学评论的学院派,其主体是移民族,但本土学者亦有不菲的成绩.如海南师范大学王春煜教授的海南文学研究,海南师范大学韩捷进教授的中俄文学比较研究,琼州学院杨兹举教授的鲁迅及赵树理研究、邢孔辉的史铁生研究,都散发着评论研究主体对文学的与爱,都达到了一定的学术水准,从一个方面代表了海南当代文学的成就.

海南文学评论学院派出现,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当代文坛的青年评论家陈剑晖的批评活动.陈剑晖是建省前就已在当代文坛上产生影响的海南文学评论家,是80年代著名的“第五代批评家”成员之一.陈剑晖对于海南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创作出来的相当数量的诗歌、散文,还在于他为扶植海南文学所写下的大量评论,新时期海南文学创作的活跃跟这些评论有直接关系.除了文学评论研究,陈剑晖对海南文学的贡献还在于他担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期间,将学报开辟成文学评论阵地,利用他的影响,组建了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使学报成为海南文学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他的这一努力,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在2004年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一批名栏建设期刊(全国仅16家,海师学报是入选名栏中唯一的文学栏目)打下了基础.

学院派是海南文学评论的主流,在学院派之外,文联和作家协会里的文学评论家也是海南文学批评界的重要力量.毋宁说他们的文学批评与海南文学创作的关系更为密切,对海南文学的创作实践更有指导意义.如现任文联主席韩少功,现任作协主席孔见,作协副主席李少君、伍立杨、崽崽,原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冯麟煌,原作协副主席、散文家黄宏地,青年评论家黄辛力、诗人纪少雄等人,他们频繁为海南作者写序跋和评论,表现出对文学的审美创造机制极为深到的理解与掌握,他们的评论文字本身也极富个性,在在维护了文学的诗性,许多方面为学院批评家所不及.李少君近几年更是以诗歌评论家的姿态活跃于文坛,其批评成就及影响不在其创作之下.

注释:

(1)王春煜:《微风穿过金黄的稻穗――海南文学琐忆》,《海南日报》,2000年4月14日.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