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生产方式

点赞:4854 浏览:166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文学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论文对文学生产方式产生的现实基础及其所具有当代意义进行了论述分析,试图通过对文学生产方式理论作出尝试性的阐述.

关 键 词 :现实语境文学生产方式现代性

文学生产方式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与现实语境相适应,另一方面它还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现实的发展要求.所以,关于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是解答文学生产方式的当代意义的钥匙.


一、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的现实语境

1.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的西方语境.詹姆逊等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文学生产方式的深切关注与他们身处的西方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后现代社会”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工业社会相比,它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经济上.二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场新科学技术革命,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资本主义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吸取经济危机的深刻教训,开始调整自己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消费社会已然形成.随着商业活动扩张到整个文化领域,文化产品的生产已经逐步商业化了.文化产品与其他产品可以同时摆在货架上,它们之间在货币价值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任何的文化行为都被首先作为商品行为,因此文化创造的逻辑也首先遵循商品生产的逻辑,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第一目标.而大众传媒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此带来的信息全球化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坚实基础.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无法回避的事实,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金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政治上.第一,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资本主义体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暂趋稳定.第二,经济全球化带来政治全球化.这一方面表现在本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另一方面表现为地理政治走向全球政治.这源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时代让世界变成地球村.因此,就前者而言,仅仅关注国内政治而不考虑国际影响那无疑是痴人说梦,国内几乎所有的政治举措都被置于国际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同样,国际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同样被国内政治所关注,两者常常相互影响.就后者来说,国与国之间物理距离的远近已经失去了决定性的意义,任何一个地区的政治纷争一旦发生都会迅速蔓延至全球.第三,由于网络匿名的特点,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广泛参与政治的讨论和监督,的范围越来越广阔.第四,中产阶层的出现,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阶级关系上出现的新变化.

思想上.后现代主义思想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风行整个西方世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波及第三世界国家.后现代思想来源于西方思想界对传统理性的反拨,比如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和海德格尔那里继承了对真理和理性的怀疑,从萨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人那里汲取了反人道主义的传统,而这些思想总体上对未来是悲观的,从而使后现代思想也蒙上了悲观失望的色彩.总体而言,后现代思想杂糅了多种“主义”和“思想”,又反对他所吸收的一些“主义”和“思想”,没有什么统一的纲领,整体体现为矛盾、非理性、去中心,追求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以及多元化,反对本质,不满现状,不屈服于外在权威和专制,要求冲破旧范式,不断创新等.

2.当前中国文学生产方式的现实语境.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学生产所面对的现实语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学作品从主题、题材、内容、形式与传统文学存在很大差异.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不断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我国1999年加入世贸组织,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作为经济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成为了中国当下艺术生产运行的最基本的语境.这个特点用美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詹姆逊的概括,即“商品社会的规律驱使我们不断出产日新月异的货品(从服装到喷射机产品,一概得永无止境地翻新),务求以更快的速度把生产成本赚回,并且把利润不断地翻新下去.在这种资本主义晚期阶段经济规律的统辖之下,美感的创造、实验与翻新也必然受到诸多限制.”在这一语境下,文化、艺术概念与商品概念之间的界限已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彼此渗透交叉.

在这样的现代语境下,当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的物质生产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社会现实中,我们的艺术生产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审美需要的生产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其最大任务就是要满足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对艺术产品的需求.在这个阶段,不仅我们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与人们的实际需要处在一个相对不平衡的阶段,而且更为重要和更为基础的是: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思考中被视为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在是在同一个空间存发展.

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生产方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艺理论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般而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生产方式的特点也必须与它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关系去解释.市场经济作为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于艺术生产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仅是生产,商品流通形式对于艺术生产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代中国多种经济成分和运行方式同时并存,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即使在公有制经济中,异化力量也依然以各种方式存在着.各种力量在不同的领域都以主体的身份出现,其中资本、私有制的机器作为剥削工具存在是不合理的,但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对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言,同时又包含了合理性.

二、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生产方式的理论背景

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生产方式雏形的形成与中国三代领导人对文艺理论的建树密切相关.具体来说,三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结果,它们建立在中国文学生产实践基础上,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形成了各自的具有独特个性和科学体系的文艺理论形态.这样就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生产方式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现实理论基础.

文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在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文学承载着复兴民族的伟大使命.的文艺思想是在为探索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形成的.首先,他认为,文化(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文学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说:“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在此,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规定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之后,在《讲话》中又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里不仅肯定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而且表述了文学与革命的现实关系.其次,根据中国革命特点,还提出了要以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建立“民族、科学的、大众的”的文化,之后,又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文艺要为政治怎么写作,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观点,并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怎么写作的方针;根据中国现实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实际,提出相应的艺术生产方针,体现文艺思想的现代性.再者,强调要建立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新文艺,这体现出他把焦点从作家转向了民族大众(接受者),把想象问题转入审美转换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看来,民族大众这一接受主体实际上就是文学再生产的主体,强调的不是从现实到艺术的这个审美转换阶段,而是从艺术作品到现实体验的审美转换过程.民族大众作为文学的再生产主体参与了文学生产的全过程,他通过艺术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与现实关系交流从而改变自身.总而言之,提出和阐述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他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对艺术生产的目的、对象、再生产主体和艺术生产方式作出的规定,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审美关系所作出的精辟论述,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的建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财富.

关于艺术生产的论述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表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里.《祝辞》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实践,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根本问题.其一,提出了新时期艺术生产的总任务,他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应当“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其二,他强调要在遵循文艺的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艺术生产的意识形态作用.他在《祝辞》指出,一方面,艺术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达到教育和激励人民大众的目的.换言之,既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又遵从文艺的内在规律.其三,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其四,把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生产与传播,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他指出,在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崇高的事业中,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在这里,把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相提并论,实际上把艺术生产从原来的单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消费”需要的经济范畴,提升到培养人和提高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崇高位置,这显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也为新时期的文艺生产与传播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基本方向.

的文艺思想与、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并且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第一,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这三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基本任务等作了精辟概括.第二,提出艺术生产要注重社会效果的精品.在中国文联第六次代表大会暨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确定了文艺、精品的标准,他认为精品是以社会效果来衡量的.这是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在文艺问题上的具体运用.第三,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他再三强调: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的启示意义

日常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的特征取决于具体历史时代.审美意识形态的表达是一种情感话语实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形态决定了必然具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机制.而文学生产方式事实上又是日常生活和主流意识形态转变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化机制.审美意识形态特性为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的现代性建构提供了可能.

首先,文学生产方式理论对中国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生产来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文学生产方式理论充分揭示了生产方式在文学艺术的整个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制约作用,揭示了文学生产的物质生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把文学艺术活动看成物质生产的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使文学艺术从神圣的形而上学的王国回到了“劳动创造美”的现实世界.它使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天然鸿沟不再难以跨越.艺术生产论克服和纠正了单纯从意识形态论的维度研究文艺的片面性,“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艺术理论脱离艺术实践的大毛病,克服了主要从静止的观点、主要从创作成果(作品)去看问题的缺点,而是更把艺术当作一个感性活动过程来考察”.从实践的层面来看,我们说文学生产方式理论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前市场语境下的文艺的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种种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文学生产方式理论为审美转换机制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文学生产的过程包含了从现实内容到文学形式,再从文学形式到现实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表述为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体验之间的审美转换过程.通过审美转换这个范畴,文学理论把形式和现实内容、符号与现实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了.审美转换不仅只有从现实内容到文学形式这样一种通常的方式,而且还包括从文学象征、文学形式到现实的、生动的文学体验这样一种方式.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生产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学生产方式决定和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文类和风格,同样,文学生产出来的具体可感、具有丰富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受到生产方式的潜在影响,具体而言,文学生产采用什么的形式、塑造什么样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体对现实的体验,或主体从艺术生产的形象、艺术生产的形式中获得怎样的现实体验,文学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再者,文学生产方式理论为我们研究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文学生产方式理论提出,任何形态的文学生产方式都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文学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此产生的现实基础.这为我们研究文学生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生产方式形态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

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虽然并不等同于哲学的现代性问题,但它们之间无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关于现代性问题,事实上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理解,其本身也是一个价值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理解是十分辩证的:既包含着对生产力极大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赞扬――强调它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又包含着对简单以生产力尺度的生产方式的强烈批判.所谓现代性也就是生产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类存在的个体化过程,它所带来的社会进步和两极分化现象同样令现代人震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经说过:“等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把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置于社会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对它的不合理性提出批判和质疑,这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现代性.具体到文学方面,我以为西方文化中浪漫主义文学至现代派文学那种以想象为中心,把艺术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割裂开来的美学原则,以及将审美评价作为最高真理或价值标准的观念是浪漫主义美学所理解的文学现代性.它不是一种文学作品的生产方式,也是文学传播、评价、研究等等的原则.马克思主义阐释的文学的现代性,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态度,正是对自律性的纯文学观念的批判和否定.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现代性的阐释,着重点在于文学把人们引向“未来”的能力.如果说现代派文艺理论关于现代性的认识强调文学可以把握住人们对现代生活的真实体验.那么,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于现代性的认识强调文学具有表征“未来”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作品就具有了社会主义文化时代的文学现代性.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三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O2BEW001)子项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