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高中文学艺术史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

点赞:35093 浏览:1594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中历史课文学艺术史部分的教学一直不太受重视,教师通常所用的几种教学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根据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和当前高考改革的要求,在开展高中文学艺术史专题教学时,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这个“实”,还要注意结合文学艺术特点这个“虚”来教学.只有做到“虚实结合”,才能让历史课堂既有“文化味儿”,又有“历史味儿”.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文学艺术 高考改革 虚实结合

高中历史进行新课程改革后,必修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的体例编排,其中“必修三”教材属于文化史部分.“文化”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体例以及文化史所占的比重都与旧教材明显不同,但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文化史内容的学习,尤其是其中的科技史、文学艺术史部分.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传统观念中历史学习的内容由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三分天下”,科技史和文学艺术史一般不作为考试重点;二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很高,教师既需要有很好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又需要对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而很多历史教师要达到这个要求还有不少困难.

一、教学现状:因教师的不同处理而风格迥异

日常教学中,教师对文学艺术史的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知识梳理类”“学生活动类”和“文学(艺术)鉴赏类”,应该说,这几种教学方式分别反映了教师对文化史教学重视程度的差异和对新课程理念的不同理解.笔者以“必修三”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为例,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分别对这几种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案例一知识梳理类

在学习《 从〈诗经〉到唐诗 》一目时,教师设计了一张表格,根据表格中“朝代”“代表作”“作者”“作品特点”“作品(或作者)地位”等类别自读教材,填写相关知识点.填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纠正,在一些重难点部分教师进行点拨、分析.随后以相关的题目进行巩固训练,当场反馈学习效果.

案例二学生活动类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准备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片段(第一组:《 诗经 》、初唐诗歌、元曲.第二组:楚辞、盛唐诗歌、婉约派词.第三组:汉赋、中唐诗歌、豪放派词.第四组:晚唐诗歌、散曲、明清小说),在课堂上展示、朗诵,并对相关背景资料进行介绍.

案例三文学鉴赏类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配以协调的背景音乐和画面,伴随着音乐由教师或学生朗诵作品,随后其他学生发表个人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学习《 诗经 》时,教师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 诗经·国风·秦风 》中的《 蒹葭 》一篇,首先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随后教师娓娓道来:“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河上秋:深秋清晨,芦苇苍苍,露水盈盈.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飘渺阻隔,可望难即等”

二、误区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偏差

对比以上这三则课例,各有优劣.有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的侧重于知识的掌握,也有的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但各自的缺点也显而易见,第一个案例偏重于“实用主义”,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让鲜活的历史成了表格方框中一个个机械的符号,后两个案例注重活动和情感,但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则有点“虚无缥缈”.

“案例一”中,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学生参与度较高,知识点的掌握也基本到位.但遗憾的是,教师将诗情画意的作品抽象于一张僵化的表格之中,鲜活的历史被人为地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了一些零散的无体系的历史知识,文学艺术史没有了个性、灵性,没有了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更没有了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不要说熏陶和陶冶情操,就是其试图追求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达成.从教学方式上,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订正,似乎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其实学生所做的只是在教师和教材的束缚下“戴着镣铐跳舞”,历史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

“案例二”中,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参与活动,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但是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有所欠缺,上台展示的总是那几个“老面孔”,多数学生处于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从参与的深度看,大多数学生学得并不深,只能简单介绍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因为学生要深入理解作品课前必须进行充分准备,而且需要教师的协助和指导.比如,学生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屈原的生平,仅凭朗诵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体会不出诗人探求真理的不屈精神的.

“虚实结合”:高中文学艺术史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师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案例三”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美感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文学鉴赏毕竟不是历史课的主题,我们不能让文学史多了“文学味儿”而少了“历史味儿”,而是应该选择合适的作品,让文学鉴赏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从中感悟出作品背后的社会状况.对于古代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以诗入史”,进而认识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三、寻求对策:“虚实结合”实现文学艺术与历史的交融

通过对以上三种课例的利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文学艺术史教学要兼顾历史教学和文学艺术的特点,不妨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所谓“实”就是围绕历史的学科特点,注意在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包括历史见解和方法).所谓“虚”,就是在文学艺术史教学中,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不仅要用文学艺术的眼光,还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关注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特色,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将“虚”与“实”相结合,可以让历史课堂既有“文化味儿”,又有“历史味儿”.

1.“虚实结合”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