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中“生态”一词的和误读

点赞:6302 浏览:218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从语言的发展变化出发,重点分析“生态”一词在生态文学中的使用情况,指出“生态”一词的含义在生态文学中是如何被误读的,并找出误读的原因,最后提出消解误读的三种具体措施.

关 键 词 :语言的发展 生态 生态文学 误读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从“言必称生态”说开去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谈论事物时加上“生态”二字,可谓“言必称生态”的境地,堪与当年的“言必称希腊”相提并论.不仅如此,各种与生态结合而产生的学科门类层出不穷,如在语言类学科中就有新兴的生态文学、生态语言学、生态翻译学等等.

“生态”一词的广泛应用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分不开,但是如何把握在这一发展变化中生态一词的确切含义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对新兴学科中生态的含义存在误读现象.各个学科中对生态一词的理解有哪些异同,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先从生态一词本身的含义谈起,然后分析其在生态文学中的使用以及误读情况.

二、关于“生态”

1.生态一词的由来和定义

“生态”一词,词源来自希腊语,是由Oikos派生出来的,意思是住所或房子.在19世纪以前,独立的“生态”一词与生态学学科是不存在的.“生态”一词的诞生以及生态学的兴起,首先应归功于德国学者赫克尔,他于1886 年正式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认为生态学是“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是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这里的自然界是指野外,即人类居住环境以外的地域除却城镇和村落.生存状态包括适应进化的历史和协调存在的现状格局.

2.生态含义的变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生态”一词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基本内涵,含义不断丰富、扩大,词义也不断深化.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生态的内涵是指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时的主体不包括人类.从60年始,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也认识到必须用系统、整体的观点考虑社会、经济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过程中生态的内涵被不断扩大、深化,开始包含人类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最后一直到人类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和谐.同时,生态的主体也转为人类.

在生态内涵演化的过程中,“生态”一词的含义也逐渐由单纯生物学的含义向 “综合的、整体的”含义转变,蕴涵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生态”一词的词性也由单纯的名词转化为形容词.作为修饰定语,“生态”二字包含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系统”和“整体”的含义,如生态城市、生态建筑、生态社区、生态文明等等.

同时,由于生态一词的含义不断扩大,其与其他各学科的结合也开始变得可能,于是出现了生态文学、生态语言学、生态翻译学、生态文化等等跨学科性质的新兴学科.

3.生态含义变化的原因

生态一词的含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是促使生态含义扩大的主要原因,(2)就全球而言,环境问题呈现出全球化特点,引起了整个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关注,(3)从个体国家而言,生态环境问题开始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4)整个人类社会呼唤和谐“生态”系统.

三、生态一词的在生态文学中的使用和误读分析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的特点.

1962年,美国女作家卡森的长篇报告文学《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标志着生态文学时代的到来,即作家自觉地表达生态意识、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美、英、法等国家纷纷出现各种体裁的生态文学作品,生态文学批评也相应兴盛起来.中国的生态文学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80年代中期,内地文学界亦见生态意识的觉醒.近年来,生态文学思潮可谓形成.各级环保部门纷纷疾呼文学家将写作向生态倾斜,专门发表生态作品的文学刊物也已出现,最为可喜的是一些作家走出书斋、走进自然,被称为生态文学家.

当然,生态文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描写自然,它主要探讨和解释自然与人的关系,特别侧重发掘人与自然的紧张、疏离、对立、冲突关系的深层根源,也即造成人类特征和掠夺自然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等社会根源.有些可以不描写自然景物,但因其深刻发掘导致人类破坏自然的社会原因而出名.

生态文学给人的第一反应是描写生态环境的文学作品,但是生态文学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指研究生态的文学,或研究文学与生态的关系的文学.从根本上来说,“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而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

而且,生态文学其实是一种哲学思潮,属于文学流派中的一种,是生态思潮在文学中的反映.更确切地说,生态文学指的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分析.它因生态思潮的流行和严重的生态危机而产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已经过了期,即无论怎么谈论都无法走出原有的分析套路,单纯冠上“生态”的名义并无太多的文学价值.而在国内,尽管生态环境保护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生态文学批评并没有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四、存在误读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1.存在误读的原因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让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在各个领域对生态一词的使用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和显示自己符合时怎么发表展要求的象征.基本上可以说,生态一词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满眼充斥的都是关于生态的名词和术语.这难免会产生对生态一词含义的不同解读,抑或是误读.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之所以产生误读的原因.

生态文学中“生态”一词的和误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生态一词自身含义的变化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对生态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中生态含义的错误解读,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态一词的内涵.按照生态一词的定义,生态是指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其基本内涵是指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它的含义已远远超出基本内涵,开始转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甚至是人类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和谐.主体也从不包括人类变为以人类为主体.

生态的内涵在变化,词义在扩大、丰富,这种趋势必然导致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走出自身的范畴,开始于人文科学结合,并寻找契合点.在文学上以《寂静的春天》为标志开始了对生态文学的关注和研究.在语言学上,把语言结构系统与生态系统相类比,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语言的本质,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翻译中,借助生态的观点,出现了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以求通过翻译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含义的变化为生态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成为可能,但是由于人们对生态本身的含义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对交叉学科中生态一词的含义把握不准,出现误读现象.

(2)学科命名带来的概念混淆现象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作为新兴学科的命名,如何体现语言的简洁性和明确性是在为学科命名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国际学界在命名与生态学有关的跨学科研究时,大多采用“生态+某学科”的方式,如生态哲学、生态学、生态政治学等.在语言类学科中,采用生态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来命名着实是一种符合命名学原理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术语却带来易让人们误解的弊端.因为同样的命名方法得到的术语应该具有基本一致的含义,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生态文学中的生态和生态语言学中的生态含义是不一样的,与生态翻译中的生态含义更是大相径庭.

毋庸置疑,每一种理论都有一些特定的术语,是形成这种体系理论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一种理论往往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语言”将“自己特有的认识成果”表达出来.命名一个学科必须寻找一个简短而又明了的术语,生态文学这一术语确实可以把体现生态思潮的文学作品与其他类型的文学形式区别开来,也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但是生态语言学中的生态并不表示描述生态系统所使用的语言,生态翻译学中的生态也不是指对那些关于生态方面的作品等的翻译活动.所以,这样的命名就在概念上给人带来易于混淆的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误读现象的产生.

(3)人们的认知心理模式

生态一词的含义不断扩大变化,体现了人类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也体现出人们认知心理模式的不断深入.关于认知的性质和发展的观点目前非常流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提出了第一个重要的认知发展理论――他把人类认知看成是一个复杂有机体之于复杂环境的一种具体的生物适应方式.像其他形式的生物适应一样,认知总是表现出提示存在而又互补的两个方面,皮亚杰称之为同化和顺化.

根据这一认知理论,人们在认识一个事物时总是进行着同化和顺化两种认知活动.比如,人们一旦掌握了生态文学的含义,就会采用同化的认知方式去认识其他相似的学科如生态语言学和生态翻译学.按照这样的方式,人们就会把生态文学中“生态”一词的含义照搬到生态语言学等类似学科上,从而引起对不同学科“生态”含义的误读.

2.消解误读的措施

针对上述对误读产生原因的分析,笔者试图找出消解对生态一词含义误读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对生态一词本身含义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不断更新对生态含义的解读,才能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与生态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中生态的真正含义.生态一词的含义早已超越生物学的范畴,逐步具有整体观、和谐的思想,所以这就要求人们在理解与生态有关的学科时顾及到生态的真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态一词在交叉学科中的含义.

第二,科学合理的为术语命名.不断涌现的学科门类令人眼花缭乱,界定一个含义明确的术语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不要为了创造一个概念而去命名一个新的概念名称.如生态翻译学的命名就不太科学,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只是从生态学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既然生态翻译学这一术语容易造成误解,那么不妨把它定义为“生态翻译观”,或“翻译生态论”,或许会更容易令人明白.

第三,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转变认知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在不断的更新,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也应该不断提高,不断学习新的认知理论模式,吸收新的认知模型和隐喻理论中的精华,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态一词被广泛应用后的真正含义,减少或尽量避免对此的误读.

五、结语

生态一词的广泛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多个学科结合出现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是生态含义不断扩大和学科发展需求相互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对生态一词在生态文学中的应用,借用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发展变化理论,分析了生态一词的真正含义的变化历程和原因,并指出生态一词与文学结合后存在的一些误读现象,归纳出存在误读的三大原因,并在最后提出了几条消解这些误读的措施,以期本文能有助于人们对生态一词含义的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并为跨学科术语的命名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 Piaget,J.Piaget’s theory.In P.H.Mussen(Ed.),Camich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J],1970,vol.1.

[2]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JH弗拉维尔、PH米勒、SA米勒,邓赐平、刘明译:《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宋言奇:《浅析“生态”内涵及主体的演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6期.

[6] 张林波、舒俭民、王维、安达:《“生态环境”一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辨析》,《生态学杂志》,2006年第10期.

作者简介:马婧雯,女,1985―,河南虞城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