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

点赞:29989 浏览:1412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语言的主要特性体现为指义性.文学是表情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其艺术性不仅体现在语言所具有的指义性中,更为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审美性上.传译作品语言的指义性是一切翻译的基本目的,一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Nida)所言:“翻译即翻译意义”;而传译作品语言的审美性则是文学翻译的根本目的,因为文学活动是以审美交流为目的的,突出语言的审美效果功能是文学语言的主要特性.成功的文学创作应当使人在美的感染中陶冶性情、升华思想、激励意志、汲取精神力量,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殊性就要求文学翻译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的审美效果相等的审美客体,以让译文读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所以,文学翻译被认为是一种再创作.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因此,指导这种再创作过程的就是文学翻译的美学原则.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怎样做到使文学译文的审美效果能同原文的审美效果相等或尽量相近,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释.

一、 艺术形象的传达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例如,在狄更斯著的Did Copperfield 的第四章里,写到当Did Copperfield在继父及其姐姐监视下由于心情紧张而背不出书这一情节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Oh, Dy, Dy!”

“Now, Clara,” says Mr. Murdstone,“be firm with the boy. Don't say,'Oh, Dy, Dy!' That's childish. He knows his lesson, or he does not know it.”

“He does not know it,”Miss Murdstone interposes awfully.

“I am really afraid he does not,” says my mother.

“Then, you see, Clara,” returns Miss Murdstone, “you should just give him the book back, and make him know it.”

“Yes, certainly,” says my mother,“that is what I intend to do, my dear Jane. Now, Dy, try once more, and don't be stupid.”

短短的对话里、三个人的性格――继父的阴险与冷酷;继父姐姐的恶毒;母亲的胆小与软弱,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试读董秋斯的译文:

“噢,卫呀,卫呀!”

“喂,克拉拉,”摩德斯通先生说道,“对待孩子要坚定.不要说‘噢,卫呀 ,卫呀!’那是孩子气的.他或是知道他的功课,或是不知道.”

“他不知道.”摩德斯通小姐恶狠狠地插嘴道.

“我真怕他不知道呢,”我母亲说道.

“那么,你明白,克拉拉,”摩德斯通小姐回答道,“你应当把书给回他,要他知道.”

“是的,当然,” 我母亲说道,“这正是我想做的,我亲爱的珍.那,卫,再试一次,不要糊涂.”


这一段翻译起来怎么也不会成为一个难点,但译者却在再现原作的面目与精神上下了功夫.在“卫呀,卫呀!”以及“我真怕他不知道呢”两句中增添两个汉语特有的语气词,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母亲的性格更加突出了.译者把awfully译成“恶狠狠地”;stupid译作“糊涂”,只有熟悉人物的性格才能译得这么灵活,使人物的形象鲜明地跃然纸上.

二、作者情感的传达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例如,在劳伦斯的 Women in Love 中有一段话:

“... I want to know, I only want to know what it is that subjugates you are to that little scum of a sculptor downstairs, what it is that brings you down like a humble maggot, in worship of him.”

这段话是煤矿主杰拉尔德对他的女友古德伦说的.全句应该说语言上没有什麽难度,含义也比较清楚,按照原文翻译基本上可表达其意思.关键是sculptor这个词,它有”雕塑家或雕刻师”的意思,如果照这个意义翻译,整句话虽也正确,可说话者的口气则无法表现出来.“雕塑家”这个词是褒义词或中性词,在我们看来是从事高雅艺术的人.如果把“the little scum of a sculptor”译成“那个下贱的雕塑家”,就没把杰拉尔德对雕塑家这个群体的偏见表现出来.实际上,劳伦斯在书中是要把杰拉尔德塑造成一个没有同情心,甚至缺少人性的工业巨子,由此,杰拉尔德显然认为雕塑这个行道是下贱而低人一等的.因此这句话翻译成:

“等我想知道,我只想知道是什么使你对楼下那个下贱的雕塑匠这麽倾心.是什么使你像一只可怜的爬虫似地俯身拜倒在他面前.”

这里把“sculptor” 译成“雕塑匠”,则可以把杰拉尔德那种自视高贵的性格和鄙视艺术行业的口气传达出来,体现出了作者对这个人物作反面描述的态度.

三、语言风格的传达

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作者是否能创造艺术形象.而艺术形象的创造则需要通过生动的语言进行细节描写.我们知道,音乐是用音符、旋律来塑造形象;绘画是用线条、色彩来塑造形象;文学则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相似度检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

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dramatic poetry),现今又叫诗剧(poetic drama).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许多名人都翻译过莎剧,如田汉、梁实秋、曹未风、朱生豪等.这里我们来看一段朱生豪译的《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五场,当哈姆莱特听了鬼魂诉说的真相后感叹道:

“O all you host of heen! O earth! What else

And shall I couple hell O,fie! Hold, hold, my heart,

And you, my sinews, grow not instant old,

But bear me stiffly up. Remember thee!

Ay, thou poor ghost, while memory holds a seat

In this distracted globe. Remember thee!...”

译文是:”天上的神明啊!地啊!再有什么呢?我还要向地狱呼喊吗?啊,呸!忍着把,忍着把,我的心!我的全身的筋骨,不要一下子就变成衰老,支持着我的身体呀!记着你!是的,我可怜的亡魂.当记忆不曾从我这混乱的头脑里消失的时候,我会记着你的.记着你!等”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作品会出现双关语、同音异义词以及排比、对偶、对照和音韵等手法.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

四、思维风格的差异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英汉思维在语言表现上有许多差异: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英民族重直线思维,汉民族重曲线思维;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汉民族主、客体相互浑融;英民族重形式逻辑,汉民族重辨正思维.

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维风格不同,句子中心各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英语说“I met withmy middle school clas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theatre at 7:30 yesterday evening, whom I hen't seen for years.”而汉语则说“昨天晚上7点半在剧院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ry didn't remember her mother who died when she was two years 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就要排除思维差异的消极干扰,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主、客体意识,增强形式逻辑观念,加强本族语深造,有意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才能认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性,辨别它们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译文更准确,更自然,更能使读者得到美的愉悦.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技巧、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翻译目的.只要能给译文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价值相等的审美客体,不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用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都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