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文学在印象主义音乐中的体现

点赞:34226 浏览:1581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象征主义文学是印象主义音乐题材和灵感的重要来源,二者在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意境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选取印象主义代表人物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为例,对象征主义文学在印象主义音乐中的体现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探讨文学与音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关 键 词 :印象主义音乐,象征主义文学,德彪西

音乐与文学这两种姐妹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联系密切、互相影响,文学可以为音乐提供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而音乐可以利用比语言表现力更丰富的声音来表达其思想内容和情感力量.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法国诞生了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音乐两个重要艺术流派,象征主义文学在印象主义音乐的题材选取、表现手法等方面体现出深刻的影响,印象主义音乐也继承并发展了象征主义的艺术境界.

一、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

(一)象征主义文学的产生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象征主义文学是对实证主义哲学和自然主义文学的反驳,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象征主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早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魏尔伦和马拉美等,形成了象征主义的诗歌流派.他们在作品的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内心不可捉摸的隐秘情感,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并且非常重视作品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二)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19 世纪末的法国,以精致、迷离、变幻和朦胧为特点的音乐风格,代表人物包括德彪西、拉威尔等人,其中德彪西创作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被誉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之作.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其深受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印象主义音乐强调通过音响与音色追求作品梦幻的美,表现自然界中光和色的变化.作曲家深受象征主义诗作的影响,不仅很多作品取自象征主义的诗作,而且从中获得灵感,在音乐中继承并发展了象征主义的艺术境界.

二、象征主义文学在印象主义音乐中的体现分析

德彪西对象征派诗人魏尔伦和马拉美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参加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周五俱乐部的聚会,并以象征主义诗歌为基础进行音乐创作.同样,拉威尔和象征派诗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刚进音乐院不久就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

在密切交往的过程中,象征主义文人用暗示性和奇特性进行表达、展现事物象征的美学思想深深渗入了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中.可以说,象征主义文学在取材、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深刻影响了印象主义音乐,同时印象主义音乐也继承并发展了象征主义的艺术境界.这主要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考察:

(一)象征主义文学作品是印象主义音乐题材和灵感的重要来源

在艺术史和文学史上,不乏音乐与文学作品在题材、主题等方面相互借鉴吸收的情况.如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就是以小仲马的同名小说为题材而改编.

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人物,德彪西在其众多作品中都借鉴吸收了象征主义文学的作品.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取材于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篇,是反映作曲家接受象征主义美学思想和艺术原则而创作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德彪西借用原始为标题,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对原诗进行了描绘:乐队的色彩纤丽细腻,展现出夏日午后阳光明媚的场景,变化多端的旋律表现出牧神的慵懒,节奏自由变化,以及使用了全音阶的游移不定的不协和音,带来一种奇特、梦幻般的境界.聆听之后,马拉美对德彪西的音乐诠释十分满意:“《牧神午后》不仅与我的诗篇没有造成什么不和谐,相反,它的微妙、敏感和迷离的衬托,提高了原作”[1].德彪西唯一的歌剧作品《佩列亚斯与梅丽桑德》改编自象征主义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歌剧中音乐的奇异和声、歌词的模糊性、丰富的想象力都渲染了原著那种神奇的幻想色彩和童话般的梦境.此外,德彪西的声乐曲大多都是为波德莱尔、魏尔伦的代表诗篇谱曲,而钢琴曲在题目、意象、情调上都与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有着种种联系.例如《贝加莫组曲》不仅取自魏尔伦的诗歌《检测面具与贝加摩》,作品中还流露出诗中那种忧郁、甜美的乡愁.

文学作品不仅为音乐家提供了创作题材,还给予他们创作的灵感,激发其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在这一方面,可以从印象主义音乐另一位代表人物拉威尔那里窥见一斑.例如,儿童钢琴组曲《鹅妈妈》的情节和创作灵感直接来自于法国作家贝洛的童话,钢琴曲《水之嬉戏》则是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雷尼埃的诗句“河神向诸水微笑,伊辈拥向它的怀抱”的触动突发灵感而写,歌曲《纺车之歌》及《圣女》源于对利勒和马拉美诗作的理解和加工.

(二)印象主义音乐具有与象征主义文学相似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主义诗歌作为象征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宣扬暗示性和奇特性的表达方式,通过联想和启发一点点去提示读者的心境.诗歌强调语言的声韵美和节奏感,无视词的含意,追求音韵的和谐,呈现一种朦胧神秘、瞬间的意境.

诗人将诗歌的字词描述成近乎音乐的音序波动,像音乐样表现纯粹的情绪或感官意趣,被称为“凝固在文字中的音乐”.例如,象征主义代表诗人爱伦坡认为要使诗达到一定的强度,离不开格律、节奏和韵律这些音乐的成分.其代表作《致海伦》:“海伦,你的美对于我/犹如尼萨的船舸,在往昔/它们飘过芬芳的海波,/把漂泊者从倦人的旅羁/载回故国的陆地等” 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且读起来节奏分明、起伏有致.由此可见,音乐性是象征主义文学共同的艺术特征.而象征主义文学宣扬的风格特点,在印象主义的音乐作品中又体现无遗.


印象主义代表人物德彪西的作品多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着意表现其感觉世界中的瞬间印象,旋律线条朦胧飘忽,和声色彩变幻莫测,如同一幅色彩和光线的写意.他大量采用全音阶、平行五度、平行和弦层,织体精妙,配器精致纤细.这些都使其音乐具有色彩梦幻、朦胧幽静的意境,风格特点十分接近象征主义的诗歌.

例如,在《牧神午后》中,乐曲乐思陈述是以单一主题旋律为基础,运用较为随意的变奏构成,营造出马拉美原诗中迷离恍惚的气氛――令人倦怠的阳光以及牧神昏昏欲睡的感觉.随后主题旋律在变化反复的过程中,织体背景丰富多变,和声色彩丰富,更多的注意发挥每件乐器自身的独特音色,让人感到原诗中梦境消逝的梦幻景致.为了贴合诗意中的美学主旨,德彪西通过对云、迷雾、阳光、仙女和梦幻般的联想等音乐的“素描”,将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所描绘的朦胧迷离的意境与气氛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印象主义音乐追求象征主义文学作品诗画意蕴的美学意境

意境,是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言有尽而意无穷,美的令人陶醉.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象征主义文学在具有音乐美的同时,融音乐性与暗示性表达方式于一体,通过似幻似真梦境中的一系列意象,暗示、带动人们的灵魂进入到一种朦胧静穆的意境.如魏尔伦的《皓月》这样写道:“皎洁月光/照亮树林:树枝摇晃,发出鸟鸣,回荡树下等心上人啊,好似明镜,池塘映出/垂柳身影,幽暗模糊,风儿饮泣等”,诗人描绘了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树影、垂柳弥漫着一片柔和,夜景充满着静谧的气氛,豁然开朗的心灵与宁静的大自然契合一体,使诗的意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音乐的意境追求,就是将音乐的审美想象二度体验为人性升华了的自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追求象征主义文学性,通常表现在特殊意境的营造上,如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一般擅于将诗歌的意境美和绘画的色彩美融进音乐的音响中.他的钢琴独奏曲《月光》的创作过程就受到诗歌《皓月》的影响,作品破碎的片段,交织的光影,恍惚的意识,琴键上跳动着光色的变化颤动,让听众置身于一个飘渺静谧的光影世界中.细致阅读乐谱,更是发现作曲家技法的精妙安排:主旋律甘美、悠缓,并加入大量的装饰外音,将旋律点缀得宛如波光月影,向下漂浮的平行三度恰似悬挂在半空中的皎月和流水般泻下的月色,淡静的和声、悠缓的速度描绘出月夜的幽静景色,一些浮动的柔和泛音,增加了月色闪闪发光的的光色变化.

综上分析,象征主义文学对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意义.象征主义文学不仅是印象主义音乐题材和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其共同追求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密切关联的,并且,象征主义的美学境界也在印象主义音乐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