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默多克文学创作的真实性

点赞:11295 浏览:466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艾丽丝默多克早期作品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她对人生基本上抱有悲观主义的看法,认为人是在充满偶然性的宇宙里偶然出现、漂浮不定的生物,因此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默多克的作品主要探索迷失在混乱宇宙中的人如何求得真正的爱和自由,如何真正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富于心理分析和哲学意味.在创造上,默多克基本上是传统派作家,但也接受了一些现代派的影响.她曾说对她影响最大的是莎士比亚,同时她也很推崇托尔斯泰、狄更斯、奥斯汀等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默多克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艺术理论家、牛津大学的哲学家教授.在她的小说中,默多克表达了作家对艺术和艺术家本身的探索和理解,反映了何为真正的艺术家.

默多克的小说《黑王子》,从本质上说,它既不是爱情小说,也不是侦探小说,它是作家借助于主人公的离奇遭遇来体现艺术家追求艺术、自我完善的过程,实现她本人对真正的艺术家这一概念的探讨.默多克常写那样聪明、敏捷、老于世故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被内疚的阴私和未曾得到的解释的奥秘所困扰,常常陷入那些离奇古怪却难以置信的关系的纠葛之中.

默多克作为一个哲学家一直都是柏拉图的拥趸,在她看来,艺术当然要表现真实生活,但是表现生活并不是艺术的最终目的,艺术家要强调真实,一定要摈弃主观感受、拒斥自我,必须关注他人.她认为理想的小说就是要保持形式与偶然之间的张力.默多克认为崇高比美有着更特殊的威力;艺术就是要表现人类生活的不完整性.在一次采访中,默多克指出,“艺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干预事实,因为它是一种享受.无论怎样灰心、沮丧,人们坚持不懈地要成为艺术家,因为艺术是一种奇妙的活动,一种对自我的满足,一种自由的、全能的外在形式.除非它不断地由真实来指引,否则艺术作品是不完善的,艺术家可能只是把艺术作为自我陶醉的一种形式.”

默多克关于语言的思想异常丰富,态度也极为复杂.她指出当把关照的对象从自然景象换成人类生活的景象时,康德的崇高理论可以转化成艺术理论.小说家面对杂乱无章的外部世界,就如同关照者面对令人惊叹的无穷自然中的崇高对象.默多克认为崇高孕育着一种悲剧概念,一种把文学和道德连接起来的理论.最能够于道德和精神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小说,能够让我们认识自身之外广阔而多样的真实,这种认识最初给人类带来恐惧感,随即因恰当理解而转化为振奋感和精神力量.不过,这种经验以最重要的形式带给我们的不是自然世界的景象,而是包含其他人的周围世界的景象.在一篇论文中她这样写道,“在一个真正存在着的、混乱的(messy)当代世界里到处都有真正存在着的、混乱的当代人,他们都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混乱的当代想法”.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偶在的,不能以必然化的态度对待它.

艾丽丝.默多克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默多克对20世纪现实“崇高”特性的认识影响了她对语言的信任.语言能通过忠于真实来完成根本任务,赋予无法清晰表达的现实以意义,在她的小说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鸿沟.而语言和真实之间的鸿沟问题是回归现实主义带来的特殊问题,对真实的语言学构造和用以限定、修正和容纳它的概念体系,20世纪始终有一种坚定的意识.到了后现代,再现进入真正的危机阶段,并处于后结构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批评的中心位置.默多克很看中古典现实主义作家为了忠实再现永恒真实而坚守的那些做法.默多克反复玩味柏拉图关于语言和真实之间关系的思想.她的形式理论表明真理和善是真实、单一和简朴的.真理和善不可能以语言和逻辑的方式来表达,而只能通过回忆或者超语言的形式直接表达,就像语言出现之前一样.真正回忆起来的知识是理论,它以非语言的形式断断续续地向我们闪现.真实本身就是以同和异、静和动的形式展开,正是在语言的散漫使用之中,人才能公平地评判这些形式.可是随着语言被使用,谬误可能出现.语言会根据自己地设计或本身的需要和幻想,来给真实加上自己的形式.人会臆想、撤谎、揣测、讲故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离开真理.所以说,语言既能表现真理,也会曲解真理.为此,默多克在她的作品中不断地协商着真实忠实和不忠实的两种语言之间的矛盾.

对于如何用语言来再现真实问题,默多克在第一部小说《网下》中就开始了探讨.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在小说《网下》主人公杰克写的书中,他的主人公认识到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真实:哲学家要找到答案,必须进入理论化的网的底下,才能理解独特的细节.默多克本人用网来指语言:“语言是超验的,是一个终极的网,我们不能在网下爬过”,从这不难看出默多克与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和真实的理解存在差异.

众所周知,默多克是倡导良知于善德的哲学家.她一生只发表过两篇有关小说德理论论文:“重温美和崇高”和“拒绝枯涩”.虽然她一再否认自己是哲学小说家,但是在她的作品中始终能体现她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她在一次访谈录中曾经这样说:“等我认为一部优秀的小说最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道德观念,即作者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对社会及所创造人物的态度.这种道德观必须是深刻的、公正的、有同情心的.具备了这些道德,具备了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也就暗含着具备了正确表达有趣事物的能力.伟大的小说家们就具备这样的能力.当然,你会发现他们在风格和态度上大相径庭,不过我认为他们都具有这样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


艾丽丝默多克是个现实主义作家, 因为她多次强调自己是师从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乔治爱略特和查理狄更斯等, 旨在刻画“真实的、自由的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偶在的, 不能以必然化的态度对待它.或者正如默多克指出的那样, 偶在的不只是什么东西是“不必要”的,还指什么东西是“非可计划性的”或“意外的”.

于是,她的作品永无止境地致力于表现真实这个不可能完成地任务.如果把默多克对现实的理解放置于整个西方哲学语境之中, 就会发现她的偶在论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在对传统和现代思想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的提高.如果某因素的存在是“不必要的”, 那么它必然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次于必然因素的.具体到默多克的文学实践中, 她对人的偶在的描写主要表现为故事中对事实真相的偶然性发现.默多克不涉及人的其他社会关系,并非怀疑或否定其他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因此默多克强调, 在未认识世界之前, 首先要确定我们自己的道德认识能力,而不是去对他者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评价.默多克强调偶在是人与世界存在的本质,但她理解的偶在只是一种局限于道德世界内的、与其他社会性因素相脱离的存在.

无论是从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心理学,还是她的小说创造理论,读者都能发现,在默多克眼中小说家必须有“他人意识”,具有包容他人的度量,敢于正视生活中的诸多偶然性.同时,她认为语言本身在表达中也许就是一种障碍.默多克在她的哲学理论中指出,由于语言是不准确、抽象、和含混的,所有的语言使用者都有不知不觉地撤谎的倾向.她承认语言超越了它的使用者.她还指出语言通过忠于真实来完成其根本任务,个人为了身外偶合无序的世界而设法创造性的调整语言,语言不应与个人的意识分开.因此,从艺术创作的规律来讲, 她的小说创作类型化与她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审美意向有着密切的关系.默多克通过呈现主人公从自我臆想走向关注他人的精神成长过程,系统地阐述了其哲学思想,准确而又深刻地探讨了她终身追寻的善爱自由 真实等永恒主题――要想有道德、有价值地生活,只有摆脱自我陶醉的臆想,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他人,才能到达道德的完善过程.

(作者简介:梁金萍,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