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张炯编著的《新中国文学史》

点赞:4498 浏览:13629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理论界对建国后文学的研究,不仅开拓了崭新的局面,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仅新编的文学史就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像张钟等人的《当代文学概观》、郭志刚等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华中师大编写组的《中国当代文学》,以及二十二院校编写组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尤为引人注目,不仅一版再版,且被不少高校选为教材.但是,随着时怎么发表展和学术研究不断推进,这些著作便不能不带有若干令人遗憾的不足.为了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科学的观点、史学的思维,让文学史真正做到取舍得当、描述准确、评判公允、面目清晰,不少理论工作者于90年代再次投身新编文学史的行列.他们力图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挖掘新的材料、选取新的视角、借鉴新的方法、做出新的判断,以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1949年以后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林林总总、曲曲折折,既历经挫折,又成绩斐然的文学发展的历史.由张炯编著的《新中国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则是这些努力中的一个收获.

《新中国文学史》首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中国文学"的称谓,反映了编撰者的主旨和用意:撰写、展示的不是一般意义的断代文学史,而是一部与过往历史及周边地区并不相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的断代文学史.全书邀集了当代学术界著名的专攻当代文学的二十多位专家、教授参与此项工作.最后由张炯统一修改、审定.这样,既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又使全书完整、统一与严谨.全书分上、下两卷共十三编.上卷分六编,着重按时序先后纵向介绍几辈作家的贡献;下卷则分七编横向展示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成绩,如军事文学的发展、乡土风情的展现、都市文学的蓬勃发展、女性文学的强旺、纪实文学的走红、历史叙事文学的开掘、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等.上、下两卷,纵横交错,构织成完整的新中国文学风貌的画卷.书后附结束语---"开创崭新的文学时代"是对新中国文学成就、贡献的总结,也是该书文学史观的集中体现.


通览《新中国文学史》全书,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第一,内容丰盛,取舍得当.全书从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写起,写到1996年第六次文代会召开,时间跨度近五十年.不仅展示了半个世纪中国文坛的整体风貌,突出地介绍、评述了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成就与不足,而且探究了新中国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土壤、主要文艺思潮,其间,还用相当篇幅论及建国以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及文艺理论的崭新成就、发展轨迹、风格特点及思潮流变.光介绍、评述重要作家(姓名在章节中出现)就有211位之众,这在当今各式各样版本的当代文学史中是少见的.特别要提到的是全书对十年代涌现的大批年轻作家创作现状的关注、介绍与评价,开拓了人们的认识领域.

《新中国文学史》十分注重客观地展示建国以来文学发展的面貌,不仅真实地描述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且也不避讳所走过的弯路、所犯过的错误;不仅揭示了时代、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探究了作家个人素质在创作中所起的作用;不仅介绍了编撰者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见解与评价,而且也还展示了当今文坛的不同观点与争鸣.特别是对一些在文学史上曾产生过影响又有争议的作家,编撰者也没有采用简单的回避的作法,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了他们的成就与不足,既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又为历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全书严格地按照描述对象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与影响来决定其取舍、详略.像"受难者归来的吟说"、"知青部落的崛起"、"女性文学的强旺"、"历史叙事文学的开掘"等章节均较其他同类文学史有更显要的地位与更详尽的叙述.当然,撰写当代文学史,在取舍及详略的处理上要做到科学、精当是相当困难的.原因之一则在于所研究的对象与我们过于贴近,众多的作家、作品与现象还来不及经过时间的考验与群众的筛选.为此,《新中国文学史》的编撰者采取了严肃与谨慎的态度,不张扬个人的好恶,而是充分尊重客观的原貌、充分尊重作家的劳动,只要在文坛上产生较大反响的,尽可能入选、尽可能介绍,以免为后来的研究者带来某些遗憾和不便,这多少也保证了这部新著具有相对的客观性与完整性.

第二,体例合理,眉目清晰.《新中国文学史》舍弃了以三四个历史阶段、四五种文学体裁来建构全书框架的做法,而强调编写文学史既要突出文学本位,从文学创作、文学发展的实际出发;又要具有史学思维,重视史的线索,重视文学现象的承传流变;还要兼顾客观环境,适当陈述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全书采用统一的视角,展示、描述、评价、总结建国以来作家创作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从纵横两个方面(上卷从时间纵向介绍、评价老、中、青几代作家创作的历史功过;下卷从类别横向描述、总结不同类别作家创作的业绩与不足)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这样就使全书体例合理,眉目清晰,既富历史感,又具概括性.

这种体例否定了过去把文学史当成文艺运动史、思想斗争史的做法,虽然"不能不涉及相应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但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学,"包括文学作品和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也还有影响文学前进的重要文学活动和运动等"因而"主要笔墨也自然要投在文学的这些方面",并把建国五十年来的文学创作、文学发展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来介绍和评述,便于读者对新中国文学的整体了解和动态把握,因此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评张炯编著的《新中国文学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第三,实事求是,客观公允.《新中国文学史》在前言中强调:"本书将尽可能公允地评价作家和作品".通览全书,编撰者在写作过程中决定取舍、处理详略、介绍观点、作出判断均十分注意实事求是和客观公允.比如"归来作家群"、"知青作家群"、"女性作家群"及"军旅作家群"等占有较大的篇幅和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七月与九叶诗群"、"五七历劫的诗人们",以及"超越历劫的小说家"的介绍与评价,更具有某种纠偏、平反、填补不足的意味.又如对在新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功过的评价、对郭沫若、周扬等人的看法,对引起轰动效应的"第四种剧本"的剖析,以及对"十七年"的杨朔、秦牧,新时期王朔、林白,乃至于《人啊人》这样具体作家、作品的看法,都显示出作者判断谨慎与公允.编撰者还十分强调新中国文学的特质与其固有的"为社会主义怎么写作、为人民怎么写作"的评价准则与价值取向,在充分尊重客观实际、尊重作家劳动的基础上,既阐明自己的看法,又反映不同的意见;既肯定作家的成就,又指出存在的不足;既揭示作品成败所受到的客观外部的影响,又剖析作品成败与作家自身的关系;而对一些面目不太清晰或自己暂时无法作出判断的文学现象,宁可存疑,也不轻率地妄加定论.这种客观的态度以及强调美学与历史相谐和的判断标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剖析视角,都使得这部《新中国文学史》给人以真实完整、公正允当之感.

这部文学史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它注意吸纳更丰盛的内容,却没能腾出更多的篇幅描述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以致多少影响了读者对新中国五十年来文学历程全貌的把握.又如对新中国文学的不足少了点更直截了当、更鲜明深刻的剖析.但总体来说,《新中国文学史》仍不失为一部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学史,它反映了当今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责任编辑:曹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