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题化模式下的解读方式

点赞:5196 浏览:151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和娱乐化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严肃文学作品缺乏知音的状况也难见改观.就语文教学来说,经典诗文广泛下放到中小学课本中,这虽然可以增加语文科目的厚度、提升语文教学的品味,但因为教学考量标准和目的的过于急功近利,文学作品的美感很难传递给学生,倒反而让他们产生阅读的懈怠和感情的麻木.因此,以顺应素质教育大潮、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的大学语文教学如果不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作出变革,无异于自掘坟墓.从全国范围来说,现在的大学语文绝大部分在内容方面已做了变革,即摒弃了以文学史编排教学内容、过于文学化的体例,而代之以人文精神或主题板块整合文学作品的新颖模式,但是,就教学方式来说,其改革的举措却步履蹒跚.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遵循的是文学化的解读方式,惯于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角度面面俱到地来分析作品,从而跌入延续了几十年的作品解读模式,使教学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要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切合时怎么发表展和学生知识素养、心理特点,就必须调整传统的文学解读方式,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形式表现:

一、由局部的文学作品解读上升到文化的探析

大学语文由人文精神来结集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知识性和工具性大为淡化而人文性得到强化.尤其是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成熟的阶段,是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时期.在实用主义和消费文化席卷一切的社会氛围中,学生本对似乎总在倡导人格、忧国忧民、政治失意等的高雅文学不很感兴趣,如果大学语文教学仍旧只是对作品做文学化的肢解,围绕作家介绍、作品背景、词句疏通、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模式化内容大做文章,那么,这样的教学缺乏生命力是显而易见的.大学语文既要考虑到学生从实用主义角度判断课程是否有用的心理,又不能简单地迎合学生渴望轻松或趣味的娱乐心态,那么,作品解读方式的改变就势在必行.其中之一就是改变把作品局部化的模式,而从文化的角度对零散的作品进行整合,赋予作品和主题以相应的厚度.如明代张岱的散文《西湖七月半》,我院结合地域特点将它整合到杭州城市文化这一主题板块中,因此,教学时就没必要按常规的分析文学作品的方式去细致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是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作品所蕴含的城市文化中的市民心态、杭派习俗、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并用比较的方式来分析古今杭州城市文化的沿革,力争在城市文化这一切入点上将文章挖透,并赋予作品以整体感和新意.又如分析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作品,也不要只是局限于作品本身,而可将它置于当代文化这一大背景下,由当代文化的世俗和实用化来观照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来解读余秋雨其人其文引发的纷争,并进而分析当代较为典型的一些文化现象.事实证明,因为内容和角度都比较新颖,又切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较为学生接受,并引发了他们探究作家作品的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专题化模式下的解读方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品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由文学作品着重谈人类普遍的情感

如果说上面谈的以文化的角度来整合和理解作品强调的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厚度和信息容量,并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那么,由文学着重谈人类普遍的情感,强调的是挖掘出作品蕴含的永恒的感情因素,是赋予文学作品以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引发学生的共鸣.要达到该目的,同样必须摒弃面面俱到的文学技巧化的解读方式,有时甚至要舍弃掉作品公认的观点内容而将教学重点略作转移,尤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架好传统文学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如《诗经蒹葭》,如果用传统的分析方法,肯定重点分析诗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朦胧的意境美等.在交代背景时,甚至将历史上较为典型的三种观点“刺襄公”说、“招贤”说、“爱情”说详细介绍,表现出考据的严谨.这样的分析对作品的解读虽然到位但太过静态,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心理,教学效果自然要打折扣.因此,我们是否可从学生最为感兴趣的爱情主题着手,将诗歌重点分为“场景:朦胧的意象与执着难即的追寻”、“诗歌爱情魅力:距离产生美”、“思考与辩论:爱情能否永恒”等主要板块,围绕诗歌表现出的爱情特点、爱情主题及表现方式等引发学生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思索,既揭示诗歌特点美感,更对学生的心灵以一定的冲击.另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围绕其爱情主题,授课内容应淡化其表现技巧,而重点分析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发展流程,揭示出他们爱情由色相吸引到情趣相投的变化过程,从而展示出诗歌“借帝王之事,叙人间真情”的主题,让学生在为诗歌爱情悲剧唏嘘感叹的同时,体会到真爱相守的重要和可贵.因此,文学作品作为表达人类真情实感的载体,教学时只要挖掘古长存的感情因素,激发学生的共鸣,再古老传统的作品自然也能在学生中寻找到知音.

三、鲜明主题和多样课堂表现手法的有机结合

大学语文教学要做到避免太过文学史化导致课程定位不清、太注重文体特点导致与写作混淆,而较为明晰地按主题板块来归类作品,那么,每一单篇的作品就不能独立存在,而应该成为该主题板块中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其他作品共同丰富了该主题的深刻内涵,授课时自然也就应该从该主题内涵来切入作品,起到互相印证、互相丰富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在广泛运用多媒体手段阐发作品时,善于根据该作品的特点来强化课堂表现手法,使作品的主题特色更为鲜明.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院在编排作品时将其归入“自然与人生”这一主题板块,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就应该围绕这一主题来解读作品.我们可把作品分为 “皎洁月光下的柔美景致”、“徘徊中天的孤月引发的人生思索”、“月光撩拨的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等部分,着重让学生明确在由月升到高悬再到月落的过程中,诗歌所展示出的优美景色、人生哲理和离别之思.为让学生对诗歌意境、内涵有更明晰的把握,除了精选图片以强化形象、请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诵以强化感悟之外,还可借助同名乐曲先诉诸学生的想象,力求让学生沉浸在语言、音乐、色彩、形象等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使多媒体课件呈现出立体化的效用.为让学生对诗歌所抒发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一哲学命题有更深的理解,体会到作者超然旷远的高妙思绪,又可用比较的方法,就该命题做简要的介绍分析,力求引导学生能超越狭隘的自我,去探究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因此,该首诗讲授所起到的作用,是对学生心灵和思想的洗礼,由此体会到自然和人生的可贵.总之,要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力求将作品要表现的主题内涵集中展现.

四、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专业知识和元素

大学语文教学最易面对的困境是:“一方面,大学语文被赋予太多的重任,如学习文史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传承文化等等,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受到限制,多数学校都是20~30多个学时,只有部分学校在40个学时以上,有的甚至更少.”虽然大学语文功能有点广泛,但不管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还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强化其人格塑造,都是为其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怎么写作的,因此,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如果能在教学中考虑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将文学作品与其专业学科知识相结合,在某种角度上强化其专业素质,那么,大学语文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结合、其价值和影响力会更明显.当然,这里强调的专业元素不是说任何主题板块都要表现出来,而是适当增加这样的板块内容,并在课堂讲解分析时注意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注意解读角度的独特性.我院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了表现院校的专业文化特色,特别设置了“中华法理文化”这一板块内容,在讲授其中的作品余华的小说《河边的错误》时,我们主要从案件的发生和侦破这样一个构成工作本质内容的层面做解读,培养学生通过细节破除迷雾、把握真相的能力,同时对作品所体现出的法律的无奈、法律与感情的矛盾等相关内容做探讨,既让学生以专业眼光来审视作品和人物形象,也力图引导学生从法律、犯罪、人性的本质等方面做深刻的思索.当然,这里的专业元素可以是狭义的,也可以是广义的,比如不同专业层次对教学所体现的文化性、审美性或基础性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就有必要根据具体专业和作品精心设计,使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要真正承担起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的重任,除了在教学内容上以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对作家作品进行整合外,在教学思路、方法和手段上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摒弃过于传统甚至陈旧的文学解读方式,而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切入作品,表现出符合该主题板块的鲜明特色,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人类普遍的情感,并注意在某个层面表现出与专业学科知识的结合,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学语文才能重获注重实用和娱乐的年轻学子的青睐,其生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表现.

[责任编辑张建业]

郑正平,男,浙江金华人,发表散文若干,现供职于浙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