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异化”现象的探析

点赞:10618 浏览:441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关于“异化”现象

阿诺德关于文化和人曾这样论述道:“文化认为,人的完美是一种内在的状态,是指区别于我们的动物性的、严格意义上的人性得到了发扬光大.人具有思索和感情的天赋,文化认为人的完美就是这些天赋秉性得以更加有效、更加和谐地发展,如此人性才获得特有的尊严、丰富和愉悦”.[1]而时下不少“作家”的作品,屈从于商业化的指令,以利己的消极的私有形态写作取代利他的社会写作.私有形态的写作是一种“异化”性质的写作,它的视阈极其狭窄,关注的只是作家自己和极少数人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和共同体验.多是些无病庸俗的玩意儿,或卖弄一些技巧,或写些莫名其妙的文字;而老百姓的生活和疾苦,以及弘扬真善美、鞭笞检测丑恶的文字却未见触及.这些写作,往往呈现理性、道德、责任和良知的全面崩溃.如此“异化”性质的写作对人类社会、对人的心灵起不到“净化”的作用,故其写作是“反净化”的.从历史生活的具体考察中可以发现,人类心灵的“净化”或“圣化”正是借助优美的文学艺术和纯正思想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反净化”“艺术”产生的消极影响,对人的精神理想的打击有时是致命的,因此,不能忽视这些“反净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消极的思想方式和没落的生活理想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些年来,一些人的阅读视阈被当前滥陈于市场上的“性”文学,“黄”文学,“黑”文学等五花八门的“反净化”类的“艺术”所迷惑.他们沉溺于那些凶杀、三角、四角、五角的情爱演变的大派送,一些新潮、前卫、先锋的话语只乎成了他们时髦的标签.此等阅读转化变成的书面言语,大多都是距离现实生活很远的卿卿我我和无病.而对于“净化”类的纯文学,他们却不屑一顾.

2.关于反思的几个问题

2.1 “异化”的产生

别林斯基在《琐事琐谈》一文中曾说过:“只有当文明有助于教化,因而也有助于善――人的生活、民族的生活、人类生存的唯一目的――的时候,文明才是有价值的.”[2]可综观现在文学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就发现很多非正常的现象,其生产与消费之间并未建立起一套法律规范,一些无助于教化、无助于向善、无助于生存的“反净化”类的“文学艺术”自然就应运而生了.部分阅读者,自然不能幸免这种“异化”现象的干扰.他们缺失对真善美,检测丑恶的分辨能力,盲目地追求那些有毒的快餐文化,单纯追求所谓的快乐、前卫、刺激,殊不知思想意识已经陷入深深的泥潭里还在那里沾沾自喜.这样一来,“净化”类的经典名著距离他们是越来越远了.从而致使这些“反净化”类的“地摊”文学、“垃圾”文学很轻松地寻得一块生长的土壤.作为施教者,对这种“异化”现象的入侵,是否引起了极大地关注?卡西尔曾说过:“艺术绝不是一个附加物,绝不是生活的多余的补充.我们决不能把艺术当作人类生活的装饰品.而必须把它视为人类生活的要素和本质条件之一”.[3]可见,我们是把文学艺术当作学生阅读的一种附加物,还是一个本质条件之一?我们应该慎重地思考.作为社会误读的群体,其产生误读的内在原因主要是这些群体忽视了自己的生活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提升.他们对什么是健康的、文明的文学生活缺失全面地了解,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旋律中,他们沉溺于自己生活的小天地里,寻求一种变相地“放松”、“刺激”.由于世界观、价值观视域的狭窄,他们片面地理解了市场经济、理解了精神生活的实质性内涵,这样“反净化”类文学就乘虚而入,就成为这一类人生活中的“”.再者,社会没有建立完善的文学艺术的生产、流通、发行监管的有效机制,致使一些文学“艺术家”乘虚而入,大量粗制滥造“文学艺术”产品,而这些“文学艺术”产品又能轻而易举地在一些地下通道里合法地流通,从而堂而皇之地占据文学艺术市场.这应该是“异化”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2.2“异化”的后果

由于文学审美观的“异化”,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就很容易把检测的、丑的、恶的当作真的、善的、美的来看待,把真的、善的、美的当作检测的、丑的、恶的来对待.这种真善美,检测丑恶不能分辨的现象,就很容易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这能不有悖于我们文学艺术审美的宗旨?误读后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心灵的冷漠和认识上的“异化”,而一旦产生了心灵的冷漠和“异化”就很难消除它,这样,就必然导致他们行为上出现“异化”.由此,文学艺术作为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的教化就很容易成了一句时髦的口号.由于文学审美观的“异化”,也直接影响了一些文学爱好者文学基本功的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受“反净化”类文学就必定受“反净化”类文学的影响.当然,我们不能说除开纯文学以外的任何文学样式我们都不能接受学习,而是说我们接受的量,我们接受的态度,我们是带着批判的、一分为二地观点去学习去接受,还是带着全盘欣赏的态度去接受的.从一些人的说话、写作表现的情况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反净化”类文学学习的量远远超过接受“净化”类文学学习的量.以此观之,充斥于他们作品中的那种无病、意志消沉、题材单调等等检测大空的东西也就不足为怪了.

3.关于应对的几个建议

3.1环境的构建与完善

文学欣赏“异化”的现象,其主要是文化环境的建构不合理所导致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教育的优化环境没有完善好.作为校园环境的建设,在突出科学性、人文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对文学艺术的美化建设.只有让学生生活学习在一个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美的环境里,他们一举手、一投足,都能感受到文学艺术和浓厚的人文情怀的熏陶、感染,也只有在这种熏陶感染之下,他们才能抵御或者说排斥不健康的“反净化”类文学地吸纳.二是构建和优化文学艺术的生产、流通、发行的环境.对那些检测冒的“文学艺术”的生产,我们打击的力度还不够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还应加大力度,并且长抓不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那些“文学艺术”的“”毒芽消灭在它生长的萌芽状态之中.在流通环节,不管进口的还是内销的,都要加大对流通的每一个环节的监管,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者执法的依据,要加强对执法者的执法教育,不能姑息养奸,执法犯法.只要对文学艺术作品流通监管的每一个环节都监管到位了,则那些会毒害人们的精神的“文学”“”就不会蔓延开来.

3.2 进行实质性的比较分辨

美好的阅读体验,只能源自美好的作品;而拙劣的作品则不仅败坏读者的情绪,而且还损毁他们的人格,掠夺他们的尊严.任何文学艺术作品中最主要、最有价值而且最有说服力的乃是作者本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在作品中写到这种态度的一切地方.要使阅读者明白这些道理,我们一方面要让阅读者自己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把“净化”类的文学和“反净化”类这两种文学放在一起比较阅读,通过各种方式的比较,谁是谁非,孰优孰劣自然不言自明.从“净化”类文学和“反净化”类文学的本质区别分析看,“净化”类文学培养的是对事物深层次的审美能力,“反净化”类文学则是对人一种感官的刺激.因为经典名著本身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性、文学性和科学性.学生在习读这些文本过程中,不但思想品格得到提升;对事物的认识、分辨,对真善美、检测丑恶的区别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另一方面我们的评论家、学者们也应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自己的比较鉴赏的结果展示出来,让这种展示也成为一种刺激、一种引导、一种“净化”.使“净化”类文学艺术的“知名度”逐渐占据阅读者的思想和生活娱乐空间.如果还能在比较学习的过程中,创造一些契机,让他们在社会调查、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中,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实践所知与“两种”文学进行比较、感悟、揣摩,从中体会“两种”文学对自己文学素养、情操品格形成所起的截然不同的作用.通过这种比较,我想那些热衷于“反净化”类文学的阅读者,也会逐渐醒悟,会聚到“净化”类文学阅读的阵营之中来接受“净化”类文学艺术的熏陶、感染的.再者企事业单位在录用、聘用人才时,哪个单位想要那些没有一点文学基本功,审美眼光低下,生活旨趣庸俗的人?从这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看,作为施教者和阅读者都应该明确学习母语的正规渠道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在“净化”类的纯文学学习上下工夫,舍此,别无它途.

文学阅读“异化”现象的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艺术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3 采用心理上的科学引导

我们必须加大文学阅读欣赏的舆论宣传引导.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纯文学会失去一大群读者呢?这其中有社会发展的多种原因,但我觉得主要还是应从文学的创作者或者说设计者自身去寻找原因.阅读者为什么不喜欢看?细究起来无外乎是学识、兴趣等原因,但我觉得大部分阅读者主要还是兴趣问题.如果我们也像“地摊”文学一样,降低创作的要求来激起他们内在心理读的兴趣,这不适合文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我觉得文学阅读欣赏的舆论宣传也应根据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包装”形式.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文学作品也是一样,也应该根据时代和阅读者生活的心理变化而变化,要捕捉住阅读者心理这种变化的细微之处,并要关注思考他们审美需要的内容、形式以及层次的深浅.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则采用多种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就很容易水到渠成.比如近两年《小说选刊》的包装就做得很有特色,他们设计的导读引语很具前瞻性、激趣性、人文性和意蕴性,能做到雅与俗、形象鲜明与含蓄深邃的有机融合.加之在章节中恰到好处的插图,总能给阅读者眼前一亮,总能引起阅读者思之、再思之,阅读的很自然地被激发了起来.当然,包装也要货真价实,所包装的东西的质量也得保证,没有质量的保证,再巧妙的包装也会被阅读者唾弃.另外文化批评的最高境界,来自灵魂深处最纯正的本色.从个人雅趣和庸趣比较分析看,没有哪一个阅读者说,我想自己成为一个品格低下、旨趣庸俗的阅读者.依据这种内在需要,我们的宣传就应该在引导阅读者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怎样不断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怎样创造性地感悟时代的文学艺术的进步上下功夫.只有采用这种全过程的思考和参与,我们的阅读者才能从心里产生对纯文学阅读的兴趣和感情.

3.4采用评论和创作的科学引导

“文化调控对策既要顺应人性的要求,又要弘扬清洁的精神,这是一个社会文化思想难题.”[5]要克服这个难题,除了上述提的一些应对策略外,我觉得还应从下面两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一是以文学评论欣赏来加大引读的质量.这种工作,古往今来都在做,但效果不是很好,原因何在?主要还是我们的文学评论欣赏是建立在阳春白雪,高屋建瓴之上的原因所致.现在的文学评论还要不要阳春白雪,高屋建瓴?回答是不言而喻的.文学就是文学,它还是有雅俗之分的,关键是我们在考虑发展高雅文学的同时,是否也考虑到了俗文学的发展?这涉及到文本的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引导问题.可以这么说,现在的一些高层次文学评论,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个专家学者在看.这种研究性的评论要写,但那种能引导广大文学作品阅读群体的评论文章同样也应该有.可是,这种“浅层次”评论的文章却见之甚少.这样,就造成了以理论权威的思维来代替一般阅读者的思维,以理论权威的文学审美评价观念来代替一般阅读者的审美观念,无形中把高雅文学和俗文学剥离开来.造成了阅读者对经典名著学习探究的隔阂,因了这些隔阂,他们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喜好和学习的目标转移到“地摊”、“垃圾”等“反净化”类文学的学习之上.所以我觉得,文学评论也应该有个研究、欣赏、娱乐等评论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区别.而且还应尽量要做到研究、欣赏和娱乐结合起来;做到文学的健康发展和人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我想如果大家都来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就不会被一些权威理论所左右和局限,就会寻求到更为广阔的评论创造空间.这样最终使我们的阅读者逐渐形成兴趣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创造意识.自觉地站在语言的大厦之上,俯瞰“地摊”文学和“垃圾”文学等“反净化”类的文学.到那时,对比度已经很鲜明了,何去何从,我想,评论者的引导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二是以读写结合引其逐渐步入文学殿堂激起兴趣.现在的阅读者写的能力普遍下降,这主要还是纯文学读得少、并且在读中思考得少的原因所致.想想我们的一些阅读者,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那些“地摊”文学、“垃圾”文学、无意义地网上对话和游戏之上.此类学习,是不能提高文学的鉴赏和写作的能力的.看来开放式的阅读还得有个方向,有个目的,有个重点,什么都是蜻蜓点水、快餐、时髦、刺激,那只能获害多多,百无一益.但是,单实现读的目的还不行,洪堡特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活动从创造语言更多地转向了运用语言,而语言由独特的民族精神伴随着,开始走上一条确定的历史发展道路,语言和精神互相依赖,同时并存,每一方都需要另一方提供激励和帮助.于是,人们便只把热情和爱好投诸具体的成功的表达”.[4]然而,一种成功的表达,它是集中体现了创作者的一种主体性精神选择,体现出作者对生活、文化、文明、生命、社会、信仰、自由与生命价值的一种总体思维方向并显示出独立的个人价值观或世界观以及独特的创作风格.更重要的是,这种独立的个人思想风格的创造,它必须通过作者若干次艺术形象的提取和塑造,作者在这一系列的提取和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也自然同时得到提升.


可以这样说,人生生命的黄金时代并没有多少,读什么书可是个关键的环节,如果选择的目标错了,哪些怎样读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时间终将宽恕人的一切,人的一切终将化为文化或精神.一纵万物逆旅,一任沧桑迁化,未来更新的人类种族,将会像勘探遗迹一样,考察文化于每一先祖的天堂和地狱.他们会惊异于文化曾经有过的兽化、痞化、商化、腐化、异化、脆化和沙化之因由吗?会检索出文化的艰难光复于每一事件的精神意义吗等”[5]

我们应该惊异于这个过程,我们也应该重建“净化”类文学阅读欣赏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