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聊诗歌创作的道家文学因素

点赞:3357 浏览:78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刘长聊唐大历年间江南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以他独有的诗歌创作风格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位佼佼者.本文从他的语言风格、意境特征入手浅析其诗歌创作的道家文学因素.

关 键 词 :道家文学 冷峻风格 凄寒 清冷意境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而道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学派,同时也一大文学流派,属于道家思潮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等,便构成了道家文学的瑰丽篇章.本文从道家文学的语言特征、意境特征出发探讨刘长聊诗歌创作的道家文学因素.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①;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虽然经历过盛唐,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代宗两朝.他早年应举屡试(十次)不中,后入东都国子监,推为“棚头”得第.他的身世遭遇与杜甫有相似之处,安史乱后身处衰乱之时,宦游于江南,曾两遭贬谪,但是他缺乏杜甫那种远大的政治抱负,所以他的诗哀叹嗟伤之情多于济世救时之志,风骨不举,表现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古人云:知人论事.从以上的大概的一些资料便可知刘一生的经历并不顺遂,他的人生经历反应在诗上,展现给我们一种冷峻的风格.诗人的早衰、颓废,绝望、失意通过一首首清冷的诗千百年来诉说着.

道家文学绝大部分作品产生于世俗社会,而不是在宗教领域.道家文学的基本创作队伍是身拖朱绂的封建士大夫,是山间水畔的隐士浪人,纯粹的道士只是一小部分,在人数上远远少于世俗社会的道家文人.道家文学继承了周代传统文学含蓄的一面,遂形成一种严峻的风格.道家尚玄守静,而玄与冬相对应,静与冷相通,所以道家文学的言语风格是冷的.道家文学清冷的风格,一方面是对社会炙热政治的对抗,同时也是对人的否定,是要对整个社会、对每个怀有的人灭火降温.道家文学中的体道真人,都是冷血的超人,藐姑射神人“肌肤冰雪”物我皆忘的南郭子“心若死灰”.“肌肤冰雪”是天性自然,没有遭受后天的任何污染,因而保持了冷峻的本色.②“心若死灰”则是修炼所得,当的烈火熄灭后,剩下的便只有不再复燃的死灰,内心也就冷却下来.应该说刘长聊属于后者,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是热情的,数十次的落弟、两遭贬谪、经济的窘困、政治的昏暗,使诗人对政治生活失去了信心,丧失了进取的精神.险恶的莫测的仕途风波迫使他想远离尘嚣之地,放情山水.如其诗所写:“雁还空渚在,人去落潮翻.临水独挥手,残阳归掩门.狎鸟携稚子,钓鱼终老身.殷勤嘱归客,莫话桃源人.”《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大雁归去渚上清冷空寂,人走潮独涌,就连别离的挥手也是多余的.不管是赠友人,觅知音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朝无寒士达,家在旧山贫.相送天涯里,怜君更远人.”《送张起、崔载华之闽中》有道是心凉意更凉,连寒门故知都避不见,只因家贫且在不知名的小山丘,如今却还要送走二位,可知是什么心境?群公谁让位,五柳独知贫.惆怅青山路,烟霞老此人.《赠秦系征君》连青山也惆怅,连烟霞也能催人老.

因冷而收缩,因冷而凝冻,因此道家文学在语言上必然是涩而不畅的.这样,冷涩便成为道家文学的奇特的语言风格.具有这种言语风格的道家文学,在景语上,常常描写寒僻荒冷的景象;在选词上,喜欢用冷色调的字眼,如冰、寒、青、冷、苍、冻、雪、霜、水、月、竹等;在句法上,常显示出文句艰涩、怪拗的雕琢痕迹;在情语上,往往流露出凄苦、苍凉与超脱的情感意绪.形成这种言语风格的手段常常是:心冷境也冷,以冷衬冷;心热境却寒,以寒驱热;心冷境却热,以热衬冷.

先从语言风格入手浅论刘诗的道家风格. 刘长聊身历安史之乱,八年的离乱在一个人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痕迹看景景伤看人人非.看他的遣词造句便知他心灰意冷的心境是荒凉的.细读刘长聊的诗怎一个“寒”字了得,充分体现了当时诗人的总体风貌吟咏迷惘的心态、衰老的感受,孤独的心境、乡愁羁恨以及山水之趣,其中贯穿着对惆怅、颓废的心境.在《全唐诗》第147卷143首五律中有38处用到了“寒”字,如:“松风寒”、“ 寒潮水”、“寒塘”、“ 寒鸟”、“ 剑寒”、“ 寒雨”、“ 梅寒”、“ 寒松”、“ 寒禽”、“ 寒雨”、“ 白日寒”、“ 寒鸦”、“ 寒衣”、“ 寒渚”等等.而关于“山”的意象如:“苍山”“ 旧山”“ 青山”“ 寒山”等等.以及其他的可以说已经类型化的意象如:“芳草”(青草、草色,75例)、“白云”54例、“青山”36例、“夕阳”(落日、余辉)、“潮水”33例.另外还有像莺声、流水、飞鸟、钓竿、沧洲、落叶、黄叶、柳色、孤云、夕烟、白发、明月等层出不穷.通过以上的冷色调语言表达心境的冷.505篇里的情感表现里有“惆怅”41例、“愁”59例、“怜”60例、“怨”12例、“悲”7例、“忧”18例、“寂寞”11例等③道家文学寒僻荒冷的景象也不过如此.刘长聊个人心理苦闷,惆怅,寂寞,由于语言的局限只能寄托在这些寒凉的景语上来表达,以指向一种更悲剧性的命运笼罩下的生存体验,而这些构成了刘诗冷峻的情感基调.再如他的脍炙人口的“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景语与情语的比例决定了它将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尽管“返照”、“落叶”、“白云”都属于程式化的表现,但与“荒村”、“古路”、“寒山”、“野桥”、“涧水”等意象结合起来,就渲染出一种萧条寒凉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荒村僻居的孤寂、荒凉 .


道家文学把凄寒、清冷看作是理想的艺术风格,是创作成功的标志.如白居易《题浔阳楼》一诗,说出了道家文学的这种追求“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清辉与灵气,日夕供诗篇”(《全唐诗》卷430)本诗作于江州.陶渊明故居在柴桑栗里,位于浔阳江畔.韦应物也曾任江州刺史.陶渊明颇有道家风致,自不必言.韦应物也天性高洁,其诗闲淡简远,唐人比之陶渊明.白居易非常欣赏陶、韦二人作品,并认为他们的清冷风格来于天功造化,是自然环境的赐予.白居易贬官江州,以天涯沦落人自命,情调比较低沉.他把寒江清月作为现实社会否定物看待,暗含着对官场的厌烦.就是刘长聊也是一路追寻着这种风致,一种自然的召唤,“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篇的清冷,或是源于对现实的心灰意冷,或是顺应自然,全朴养性所得.

刘长聊诗歌创作的道家文学因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家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从清冷的意境风格上,刘诗的清冷意境源于他遣词造句上的寒.道家文学传统文人把“道”作为理想追求的最高之境,追求美好和永恒,讲求理性、道德规范的自觉状态,是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境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技法,往往能使文学作品产生韵味无穷的美学境界.因此“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云烟明海”、“暮鼓晨钟”等种种“意象”,无一不是意境的构成要件,经过作者的提炼与升华,无一不倾注渗透了丰富的意旨和道德内涵.意境的主要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音外之意”,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言志”,可以“载道”.文人艺术家们力求作品真朴自然,笔下的景物各具神韵,自有风流;在人生价值上,从意的创造导向对人生价值理念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从风物天然到做人的返本归真,将美提高到了更高的境界――天人合一.我们回到刘长聊的诗上面,再看他是如何创造一个清冷的意境、情景交融的诗境的.《赠西邻卢少》“篱落能相近,渔樵偶复同.苔封三径绝,溪向数家通. 犬吠寒烟里,鸦鸣夕照中.时因杖藜次,相访竹林东.”在这首诗里篱笆、渔樵、青苔、小溪、犬声、寒烟、鸦鸣、拐杖、竹林 ,这些再朴素平常不过的字眼运用在诗中就是刘诗的特点,真正的情感是不用刻意而为之,真正的感情是取道自然无痕迹可寻.像一幅素描画一样,让人忆起那些在竹林里相谈甚欢的景象.诗中有字字无我而有句句有我,神韵自然.正如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林下昼焚香,桂花同寂寂.《寄龙山道士许法棱》白云悠悠,一位道人独坐青山中修道,在树下点上一炉香,就连桂花也觉得自己的香味是多余的了.“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寻洪尊师不遇》这首诗里在古木参天的山林里,寻洪尊师而不遇,没有伤感,却是一种缥缥缈缈的仙境.再如这首在上面已讲过的诗里“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清水倒映白云、门前春草繁茂、雨水洗过的松针、沿山而绕的溪水,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颇有“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的风致.“卖药曾相识,吹箫此复闻.杏花谁是主,桂树独留君.漱玉临丹井,围棋访白云.道经今为写,不虑惜鹅群.”《过包尊师山院》又是另一幅想像的画面,途经尊师山院,箫、杏花、桂树、漱玉、丹井、围棋、白云等眼前景,心中景王羲之以书写道德经得鹅的典故也历历在目的感觉.“漂泊日复日,洞庭今更秋.青枫亦何意,此夜催人愁. 惆怅客中月,徘徊江上楼.心知楚天远,目送沧波流. 羽客久已殁,微言无处求.空馀白云在,容与随孤舟.千里杳难望,一身当独游.故园复何许,江海徒迟留.”《杪秋洞庭中,怀亡道士谢太虚》一首催泪下的悼亡诗,在这秋意正浓的洞庭江面,唯有将一腔愁思化在这诗里,月下楼上徘徊,白云与孤舟应,身在千里身寄故园恨不能随水而下.取法自然正是刘诗意境的成功之处,从意的创造导向这永久连绵的历史永恒.

刘诗的这种清冷的语言和意境,是其内心的体验,无怪有人以“幽州白日寒“明其诗风.虽读来有时难免太过于单调与乏味.无道家的那种仙风道骨韵味,然其却有着道文学所具有的内敛,清冷的语言风格和所追求的自然韵味的意境.刘长聊自称“五言长城”,我想他就是用诗为自己这清冷的诗筑起一个围城,让自己与世隔绝,从一开始的有意为之到后来的处之态然,宠辱不惊能说他没有道家的胸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