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其难犹可知也

点赞:4278 浏览:158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从“知实难逢”、“音实难知”两个方面分析了“知音其难”的原因.“知音”虽难,但通过鉴赏者的主观努力是可以克服的.为此,他提出了客观全面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突出了鉴赏主体对于审美鉴赏活动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知音》;知音其难;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博观;六观

作者简介:王亚娟,安徽阜阳人,现就读于安徽大学,为10级文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2

《知音》是《文心雕龙》中一篇关于文学鉴赏的专论.“知音”典出自于《列子汤问》中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子期通过琴声能够领会伯牙的“心声”,体会他内心的感受.他们以音乐作品为相似度检测,达到心灵的共鸣、情志的融合,两人成为真正的知音.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介,创作者和欣赏者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心灵契合,由陌生变为相识相知.刘勰就是用“知音”一词来说明文学鉴赏活动中鉴赏者与作者的关系.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写到“知音其难哉!”说明了在文学活动中创作者和鉴赏者达到真正的心灵相通是难以做到的.对此,纪昀给出了深刻的评价“难字一篇之骨”1.接着刘勰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音实难知,知实难逢”,这里涉及到鉴赏者和作品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知实难逢”.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知难》篇里说“貌若知音,而实存偏见.”2表面上看作者和鉴赏者有了交流.由于存在着偏见,并没有达到真心相知.刘勰认为造成“知实难逢”的原因有:一贵古贱今.人们在文学鉴赏时往往存在着“不薄今人爱古人”的思维观念,这一崇尚过去的偏见势必会影响对同时代作品的正确理解.文中说:“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秦皇、汉武阅读那些文章,只是想让作家成为他们歌颂功业的代言人,不会从审美的角度领悟到作品的意义,也就不会成为作家的知音.二崇己抑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些文人往往恃才傲物,只注重自己的文章.不去虚心地阅读别人的好文章,吸取别人的优点和智慧.如班固嘲笑和自己文采差不多的傅毅,说他“下笔不能自休”.刘勰认为由于文人相轻,鉴赏者存在着偏见,结果使文章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三信伪迷真.文中这样描述楼护“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自以为有口才的楼护,荒唐得要评论文章.但因学养不足、缺乏文化的眼光,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评论家.

另一方面“音实难知”是知音难的又一原因.文学鉴赏主要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鉴别的理性活动,是鉴赏者通过感受作品的内在意蕴及思想情感来发表自己的观点.鉴赏的前提就是要对文学的内容有着清楚的认识,然而作品的内容却是极其复杂的.

刘勰在文中提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他认为鉴赏者要达到“圆照之象”应具备这样的审美能力:博观.鉴赏者应该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多阅读、多实践,了解和掌握文学的规律,这样才能对作品做整体的把握,然后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感悟和评价.

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来说“文学作品,只是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只有经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作品的价值.”3作者的情感隐含在特定的审美意象中,鉴赏者要“披文以入情,沿波而讨源”,就应该认真地阅读文字,渐渐进入艺术情境中,体会作家的情感,感知作家的心灵.刘勰正是认识到了鉴赏者在审美实践中的意义,所以对鉴赏者在阅读作品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鉴赏者在审美实践中应该做到“六观”,徐复观在《中国文学精神》中说“六者融合在一起,始构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文体.把六观总合起来,即使从一个完整的文体去了解、批判、鉴赏作者的文章.”4六观即从六个方面来分析鉴赏文章,这样才有利于文学鉴赏活动的顺利展开.

知音其难犹可知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知音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观位体,“体”有人认为是文章的体裁,但也有人认为是文章的风格.《定势》篇中有“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熔裁》篇也提到“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可见“观位体”就是考察与文章情理内容相联系的文章的体裁,即文章体裁是根据文章的情理内容来谋篇布局,确定文章的结构、文体特征、材料的选取等.

二观置辞,是鉴赏文辞运用方面的问题.文辞是文章形成的基本要素,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情采》篇提出“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刘勰重视文辞的运用,但反对辞藻的“滥”.《章句》篇也提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字、词、句在文中用来描述客观对象,表现作者的情思.在文学鉴赏中,鉴赏者应考查文辞运用是否得当,是否恰当的表现出作者情志.

三观通变,是考察文章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通”即通古今,把作品放到文学历史发展中去加以把握,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变》篇说“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强调了文章写作要在会通古今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前人经验,以求得文章的新变.唯有不断的新变才会促进文学的健康长远发展.

四观奇正,就是鉴赏文章的文风.《辩骚》中提出《离骚》的特点是“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即追求文辞新奇而不失内容的雅正,追求华艳而不违背实际.这应该是观作品“奇正”的一个重点.《定势》篇说:“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不能为了追求文章的新奇而不遵守正常的文章体式.刘勰的“观奇正”是针对齐梁时期的不正文风而提出来的,意在强调文章内容、文辞等方面的雅正.


五观事义,就是考察文章写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典故、引文等是否恰当.刘勰在《事类》篇中提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即说明了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了解其中的典故、引文等,以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六观宫商,是指品评文学语言的声律是否和谐优美.《声律》篇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刘勰重视文学语言的节奏韵律,强调文学语言的“和韵”.

刘勰提出的“六观”包括了鉴赏文章的六个方面,是鉴赏者所应掌握的比较客观的方法.正如张少康在《文心雕龙新探》中所说:“刘勰坚持客观的、科学的文学批评态度,反对主观的、片面的文学批评.是和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内在联系的.”5鉴赏者把握了“六观”的这些方面,才能真正地达到“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文学鉴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优美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从体现人类共通感的情的角度出发去感悟作者的情志,从而来领悟文字所承载的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后达到“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的审美愉悦之感.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说“诗与快感是形影不离的.一切受到诗感染的心灵,都会敞开来接受那掺和在诗的快感中的智慧.”鉴赏者通过对文辞的理解,进入到文字所创造的艺术世界,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领悟到文学的意蕴,便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感,“知音”便不再难.

《知音》是《文心雕龙》中一篇重要的文学鉴赏理论,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它和其他篇章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体系.刘勰在《知音》篇中提出了文学鉴赏的规律和方法,强调了鉴赏主体的重要性以及鉴赏者所应具备的素质.《知音》篇所提出的鉴赏理论为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