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人陈忠实

点赞:14789 浏览:680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部《白鹿原》,使陈忠实成为文坛炙手可热的大作家.著名学者范曾对《白鹿原》推崇备至,他称陈忠实完全可以和世界一流作家相媲美.国外一些评论家认为,陈忠实一点也不比某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逊色.

日前,笔者在陈忠实先生的办公室,采访了这位著名作家.当陈忠实打开办公室门时,一股鲜花的芳香扑鼻而来.在陈忠实办公桌的一个大玻璃瓶里插着十余枝百合花,色彩鲜艳,生机勃勃.

陈忠实的办公室并不算大,大约只有三十平方米左右.办公室里到处堆放着书刊,显得有点杂乱.写字台上、窗台上、茶几上等凡是能放书的地方都放上了书.

作为文坛大家,陈忠实为人随和,待人热情真诚.他给笔者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说道:“我近来参加了两个大的活动,比较忙,只好把采访时间放在晚间,请不要介意.”陈忠实身材适中,长方形脸庞,脸上沟壑纵横,给人一种沧桑感.他双眸炯炯有神,透出一种坚韧和睿智的目光.他稳稳地坐在沙发上,手里夹着一支粗大的雪茄,神情从容淡定,一派大家气度.陈忠实先生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浓重的关中口音,他的声音很有磁性.这位文坛大家从容不迫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道来.


喜爱赵树理 做起文学梦

1942年6月,陈忠实出生在西安市白鹿原南坡的一个村子里,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白鹿原在历史上就颇有名气.原是从平地拔地而起的,原上一马平川.北边是灞河,南边是河.东头是蓝田遗址,西边是半坡村遗址.白鹿原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很远,最早见于周朝.据史书记载,那时原上因有白鹿出现,乃祥瑞之兆,故称白鹿原.到了西汉时期,白鹿原这一名字逐渐被霸陵原取代,其原因是汉文帝陵墓修建于此.再后来因大将军狄青常年屯兵于此,后世又多称为狄寨原.狄寨原这个名字被人们一叫就是上千年.说到这里,陈忠实先生以一种自信的口吻说:“直到我的小说《白鹿原》出版后,白鹿原这一已被我们当地人疏远了两千多年的名字,才被重新叫响.”

陈忠实的祖辈虽然是农民,但算得上是耕读之家.他的爷爷曾是一位私塾先生.陈忠实从小对书就有一种莫名的情结,从内心深处感到书是一个好东西.陈忠实的父亲喜爱读书,在村里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他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文化教育,使陈忠实小小年纪便受到文化的熏陶.

陈忠实和哥哥都在霸桥中学上学,尽管当时学费不多,但对于陈忠实的父亲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负担了,因为家中太困难了.1956年,刚上初中二年级的陈忠实,家中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父亲已经难以供两个孩子都去上学了.于是,父亲和陈忠实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意思是让陈忠实先休学一年,以实现一年后让他的哥哥去投考师范的愿望.当父亲告诉他让他休学时,十四岁的陈忠实顿时感到大脑一片空白,这太出乎意料了.对于那些不愿上学的学生,这应是一件好事,但陈忠实热爱学习,喜欢上学.懂事的陈忠实没有哭闹,他尽量把痛苦埋在心底,但泪珠还是从他的双眸中滚落下来.陈忠实去学校呈上了休学一年的申请书,又十分虔诚地向老师鞠了一个躬,然后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

休学一年,陈忠实的思想轨迹发生了变化,他对人生对未来有了新的思考,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思想也成熟了许多.复学后不久,陈忠实鬼使神差地爱上了文学.陈忠实与文学结缘还得益于赵树理.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学生讲述了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陈忠实感到很新奇.感到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他感到很惊讶,赵树理居然把农村生活和农村人物写得这么生动有趣,语言又诙谐幽默.他在农村的种种见闻顿时浮现在脑海中.像赵树理书中的生活我也有啊!既然这些东西都可写成小说,那我也试试看.于是,陈忠实便在作文课上模仿赵树理一连写了好几篇小说.其中,有一篇名叫《桃园风波》,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过程的人和事,有三四千字,写了大半个作业本子.他还给文中每个人物都起了绰号.这篇作文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给他写了两张纸的评语.这对于陈忠实是个莫大的鼓舞.

一颗文学的种子开始在陈忠实的心灵中发芽了.这时的陈忠实开始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到高中后,陈忠实和同学中的文学爱好者一起,成立了一个新芽文学社,并出版文学墙报.一时间,在学校里形成了一股文学热,这时的陈忠实也开始做文学梦了.

高考落榜 命运转折

1962年,陈忠实参加了高考,未曾想在班里学习成绩位居前三名的陈忠实落榜了.名落孙山的他痛苦不堪.他本来有一个从大学中文系到职业作家的梦想,随着高考的落榜,化作了泡影.一段时间内,陈忠实郁郁寡欢,内心痛苦到了极点.如果当时陈忠实不休学一年,以他的学习成绩,考上大学基本上不成问题.因为就是从他考大学那一年,高等院校大幅度压缩了招生名额,这也改变了陈忠实的人生轨迹.

看到儿子精神如此压抑,陈忠实的父亲也暗暗为儿子担心,担心把他“压”出病来.于是父亲问陈忠实:“你知道水是怎么流出大山的吗?”陈忠实漠然地摇摇头.父亲和缓地说道:“水遇到了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是出路,是机会,是希望!”这段话使陈忠实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中的块垒顿时一扫而空.此后,陈忠实那颗抑郁的心开始变得坚强了.他摆脱了因高考落榜给他带来的精神枷锁,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其实,父亲在开导儿子时,心中也隐着一种痛,他后悔当年让儿子休学.但那也是一种无奈啊!陈忠实的父亲在生命弥留之际曾对儿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那就是让你休学,那一年休学,就耽搁了你二十年.”听到父亲从微弱气息中说出来的话语,陈忠实如万箭穿心,十分难过.他当时确实曾埋怨过父亲,不过后来随着事业的成功,早把这件事淡忘了,可父亲却记了一辈子.陈忠实觉得,应当感到愧疚的不该是父亲,而是自己.

白鹿原人陈忠实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父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那时陈忠实人是留在农村了,但他的心还在悬着,总感到上了这么多年学,当农民心有不甘.后来,陈忠实做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这个职业是公社给他安排的.当时能做一位民办教师,对于陈忠实来说,已经是很荣幸的了.因为不用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了,就有时间读书和写作了.他的文学梦还在,他还要去圆这个梦.陈忠实白天教书,晚上就读书和写作.他还坚持记日记,写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中,他记下了乡间老百姓生动幽默的语言,如怎样骂人,怎样逗乐等.他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对于一些生活细节和人间趣闻,他都一一记下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夯实文学基础.

博览群书,观察生活,勤奋写作,使陈忠实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1965年,陈忠实在《西安晚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夜过流沙河》,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又相继发表了《樱桃红了》、《迎春曲》等散文作品.这时的陈忠实自我感觉良好,感到文学梦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正当陈忠实向着自己的梦想奋进的时候,“”开始了,一些名作家被打倒了,并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业余作者也失去了发表作品的阵地.像他经常发表作品的《西安晚报》的文艺副刊也被取消了.此时的陈忠实深深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不公.他那时十分迷惘,看不清未来,感到自己的文学梦再度破灭了.这时,他被调到公社去做一般干部.陈忠实决定放弃文学梦,专心地去做一名基层干部.1973年,地方报纸恢复了文艺副刊,有的编辑知道陈忠实发表过作品,就向他约稿.盛情难却,他在找回创作灵感后,又开始给报纸副刊写散文.但此时的陈忠实搞创作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并没有重新燃起自己的梦想之火.

清理思想 酝酿新作

1976年粉碎“”后,陈忠实在公社水利工地任总指挥.他读到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心灵受到震撼,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象征性作品.从那时起,陈忠实就感受到中国文学的春天到了.他重新做起了文学梦.当时已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他要求组织调自己去郊区文化馆工作,以便有精力从事文学创作.1978年秋,陈忠实调到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工作.这时的陈忠实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文学基础比较差,加之受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这将会成为自己今后从事文学创作的羁绊.如何从思想上清理极“左”的文艺思想?如何使自己回归到正确的创作轨道上来?陈忠实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通过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来排解自己头脑中的极“左”文艺思想.陈忠实这一招确实很见成效,他一边苦读书,一边反省自我,用大师的经典作品将极“左”文艺思想从大脑中一点一点地清理出去.

“清脑”的成功,使陈忠实的创作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使他的创作步入了正确的轨道.这时的陈忠实以创作短篇小说为主,连续发表了十几篇短篇小说.1979年,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信任》在《陕西日报》上发表,后被《人民文学》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