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翻译与文学经典生成

点赞:15889 浏览:700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英国小说《简爱》为例,从译者的主体性层面、文化层面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与文学经典生成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 键 词 】简爱 作品翻译 经典生成

一、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对文学经典生成的影响

译者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能力、翻译策略.具体来说,翻译动机指译者希望原汁原味地呈现原作的风味给读者,翻译动机是随心所欲以解无聊还是借助名著图谋自身的名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作的好坏,翻译能力包括对源语及译入语的驾驭能力、审美能力及对历史文化等知识的必要储备;翻译策略则决定了译作是以忠实于原著为主,还是迎合读者的阅读理解习惯为首要考虑,是完完全全的直译,还是直译灵活结合意译.以伍光建先生对《简爱》的翻译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到伍先生对文化层面因素的照顾.首先,他将原著的标题“Jane Eyre”译为《孤女飘零记》,这不仅体现出他本人对原著的了解,也充分照顾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小说主人公的姓名时伍先生也并未采用音译的方式,而是将“Jane”译为“柘晤”.乍看之下,读者往往会对这一译法有突兀之感.但仔细考察之后,我们就发现译者的良苦用心.“柘”本意是指落叶乔木或灌木,其上多有刺;“晤”则暗含“明晓”、“通达”之意.就前者而言,“柘”与小说主人公性格中桀骜不驯的特征颇为相符;就后者来说,“晤”则向读者暗示了这一层意思.在同一时期出现的译本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译者对于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照顾.

不同的译者对于小说的认知和解读是不同,只有当译者将自己的心与作者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获得小说的完美译介.同样是基于对小说《简爱》的热爱,著名翻译家祝庆英先生对《简爱》的翻译也自有其独到之处:

文学作品翻译与文学经典生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学作品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不,真的,费尔法克斯太太!他一点也不像我的父亲!看见我们在一起,没有人会有一刹那这样的想法.罗切斯特先生看上去和实际上都跟有些二十五岁的男人一样年轻.”

“他真的是出于爱情才娶你吗?”

“我很抱歉,让你伤心了,可是,你那么年轻,对男人那么不了解,我是希望让你警惕.俗话说,‘闪光的不全是金子,’在这种情况下,我是害怕将来会出现你我所料想不到的事.”

“我希望最后一切都是正当的,可是相信我,你怎么小心都不会过分.竭力和罗切斯特先生保持一个距离吧.不要相信你自己,就像不要相信他一样.像他那种地位的绅士通常不大会娶他们的家庭教师.”

在这段文字中,费尔法克斯太太试图提醒简,她对婚姻的选择并不正确.“在这里费尔法克斯太太人物个性、内心仅仅通过其话语本身就表露无遗,并且语言非常符合其身份特点:作为管家不宜过多干涉,但又因其善良不愿简遭受挫折与痛苦.其暗示的语言尽管有些惹恼了简,但她对其苦心分寸的把握可谓恰到好处.因此可以说,译文通过流畅、贴切的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非常成功,尽管费尔法克斯太太只是一个次要人物.”

二、文化层面因素对文学经典生成的影响

译者对待翻译的态度是直接决定译本成就高下的.早在1978年,祝庆英先生在翻译《夏勃朗特传》的过程中接到出版社的通知,要求她改为翻译《简爱》.多年来,祝先生的译本是广大英国文学爱好者公认的作家版本.这不仅是由于祝先生本人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她本人对英国社会文化的认知,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她对待译介工作严谨、专业的态度.这在当下浮躁的出版界是难能可贵的.就翻译动机而言,译者或是有感于社会的需要、或是出于个人的喜好、或是受出版社的邀约、或是对原有译作的修订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纯粹的翻译目的,二是基于复杂的经济因素.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译者自身的语言能力,处理文本的翻译风格,所处的时代特征,译者对作品的了解,译者的社会地位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作的质量.


“所谓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种实质或现象,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缘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群体时所发现的氛围.”当中国读者阅读译介过来的《简爱》时必然面临这一问题.

当译者在翻译这部小说时往往会在注释和序篇中简单向读者介绍小说的作者,受此影响,我们看到一大批的读者开始了解到夏洛蒂所处的英国社会.在当时的英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英国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这些政策并未从根本上有效改善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通过小说中对简的婚姻等问题的反映,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妇女地位的问题.正如作者借简爱之口所说:“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

“那个人”并非只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我们看到正是借助于翻译,中国读者对于19世纪英国社会的妇女问题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同时,在21世纪的文学批评界兴起的女权主义思潮成为催动这一变革的重要外在因素.就小说主人公“简爱”而言,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女性,作者曾将她描绘成“还没有使女穿戴的一半那么漂亮”.借助于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中国的读者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由此开始,一个西方文学的经典形象逐渐被中国读者所接受和认可,最终升华为文学经典形象,从而造就了小说《简爱》在中国文学中作为文学经典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