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科幻文学生态美的范式:共生之美

点赞:24051 浏览:108074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人与自然是高度融合、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有机发挥效用.科幻文学通过对人类主体性对客体的压抑进行反思,走向了主体与客体整生,表现了20世纪科幻文学生态美的范式――共生美.

关 键 词 :科幻文学;生态美;共生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科幻文学起源及转变

在19世纪谈论环境保护,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人们在那个时候对自然生态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19世纪科幻文学的竞生之美,到20世纪科幻文学的共生之美,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却经历了痛苦的感受.科学技术在19世纪飞速发展,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历程中,不仅主体性地位在提高,统治自然的也在增强,而主体对自然的征服却潜移默化地给自然造成了破坏,并形成了生态危机.

从竞生美到共生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这个转变的基础,一是意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有可能会给人类造成生态危机;二是逐渐认识到人和自然生态存在共生关系.由于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不过是生态循环链中的一环,作用于哪一环都会反馈到人类自己身上;而20世纪60年代英国大气学家拉伍洛克(James E.Lovelock)提出的盖亚检测说,让人们对人与自然共生达成更进一步的共识.

因此,人们从科技与人类自身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反思:从科技对人的压制到反抗科技的禁锢,从科技对自然的破坏到期盼天人合一,从科技对文化的破坏到期盼终极的关怀.人们开始追问科技会带来什么?科技不应带来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追问和反思下通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

二、共生之美的具体体现

2.1自然生态体现

在20世纪,在自然生态中,科幻文学的共生美的核心表现是天人合一的愿望,这是通过人类不断地反思实现的.在广濑正的《负数与零》中,通过时间机器,主人公回到了过去的时光也就是二战前的日子,作者用回忆战前的美丽景色,环境,食物与战后相比,突出了战前美好的回忆,反衬了环境遭到破坏的战后状况,鞭笞了科技()对自然生态的毁灭打击.在石黑达昌的《冬至草》中,则描写了一种受辐射影响的植物――冬至草,这种植物靠人血滋养,并且可以发光,而主人公和助手却愚昧的拿自己的鲜血供养它,还当成是科学实验,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愚昧,以警示世人,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人们在对自然生态的反思中走向了对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渴望,在凯特威廉的《迟暮鸟语》中,作者设想通过走出城市,返回乡村来贴近自然,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社会的共生,人与自身的共生,这是生态文化中最根本的涵义,也是生态批评者所认同和支持的.因此,我们认为,共生是生态美学的审美追求,通过共生这一思想观念,人们将文学艺术与批评进行生态化表述,并且通过生态意识的培养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各种环境的保护.由此看来,共生是生态审美的核心思想,也是科幻文学的共同追求.

2.2 文化生态体现

在文化生态中,科幻文学的共生之美是通过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来表现的.终极关怀追问的是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下,人类为什么存在,人类应该如何生活,人类又为什么而活,《我,机器人》通过一个二律背反的设定来表现,人工智能由人类制造,它的终极目标是保护人类,而它又察觉到人类在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危机,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保障,于是它最终决定攻击人类以实现它对人类的保护.在人工智能的矛盾冲突下,文本提示了对人的生存以及生存意义的反思,以此来达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从生态角度来界定的话即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界定和思考.只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终极关怀,才会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得以缓解,人的生存才会和谐共生下去.德国哲学家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将终极关怀的重心由关注人的自身幸福感转而关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前途命运的担忧.在他看来,现写作技巧性主义运用实证经验,将人隔离出自然,不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就不承认自然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急剧恶化.而只有回归到传统学,才能找到人类的最终出路.传统学将人作为中心,认为只有人类克服对自然的漠视态度,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对康德志向学的重构.换句话说,只有坚持对未来的关注,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终极关怀,这是全人类持续生活的基础.为此,从中可以看出他倡导人类对自然加以保护,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论调.因此,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是共生之美的表现,也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之一.


2.3 社会生态体现

在社会生态中,科幻文学的共生美是通过反抗科技对人类的禁锢,保护人类自由的权利来表现的.一方面是人类在科技的压制下,逐渐失去自由:在《一九八四》中,集权通过“电幕”监视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思想;在《少数派报告》中,用“先知”系统预测人的犯罪思想;在《发条橙》中,用医学手段来强迫人向善.而这些是对人的压制,禁锢人的思想和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面对科技的禁锢,人类应当反抗这种压制,实现人的自由.在《加尔纳夫卡迷宫》中,主人公没有屈服于集权的目的,也没有屈从于科技手段给自己带来的限制,而是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努力,不仅给地下世界带来和谐共生的社会模式,也摧毁了外部世界中的专制统治.

三、总结

今天科幻文学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而科幻文学的发展又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当社会环境稳定且和平时,人们对科幻文学不关注也不期待,或者当社会环境的变化基本可以被忽略的时候,人们也对科幻文学不会过多关注,因为此时对未来社会的描摹已经显得不再重要.正是基于此,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nson Heinlein)认为科幻文学的价值在于更加重视自己的未来发展和出路.由此可见,科幻文学的教育意义在于当人们面临生态环境有所变化时,能够适时做出调整和反应.

20世纪科幻文学生态美的范式:共生之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科幻文学在人类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中,通过不断地追问和反思,在自然生态中追寻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在文化生态中追寻人的终极关怀,在社会生态中反抗科技给人带来的禁锢,而科幻文学的生态美范式,也在追寻的过程中体现了共生之美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