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的可行性

点赞:19513 浏览:842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自大学兴校之日便有.然而,曾经一度繁荣的热门专业近几年却逐渐萎缩,遭遇了招生难、就业难的尴尬.面对的尴尬处境,很多学者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寻求高素质专业发展之路.考察目前的文化市场,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作已经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而影视文学的蓬勃发展,更标明着文学市场大有可为.本文从现有国内现有的培养机制出发,探讨在汉语言专业中培养青年作家的可行性,并以实例论证基于汉语言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

关 键 词 :汉语言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19-02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高校中设置最普遍的一个基础性文科专业,长期以来,各类高等院校都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高校、新闻文艺出版部门和科研机构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工作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人才需求的不断转换,这种培养目标已经不再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乃至高素质人才,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作已经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而影视文学的蓬勃发展,更标明着文学市场大有可为.谈起文学,谈起作家,常常会听到“天赋”、“无从传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类的说法.写作,似乎被称为一种很难言说,难以把握,捉摸不透的玄妙之物.而作家,也往往被神化,文学创作渐渐成为了天才事业.那么,是否能找到一条青年作家的培养之路,使汉语言文学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呢?


一、作家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的可行性探讨

如果想找到一条青年作家的培养之路,就必须了解作为一名青年作家,其身上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

首先,生活上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积累是建立在作家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感受及体验的基础上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次,作为一名作家,必然要有着过硬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学涵养,广阔的知识层面.

再次,还要有着想象力、创造力、发现力、感受力、洞察力、捕捉力、判断力、活跃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创作的灵感.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些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还没来得及走向社会就已过时.并且,这种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个个性,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教育.它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建群革新为根本特征.素质教育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那么,作家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是否可以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尤其是素质教育大都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着重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样就有利于个性的解放,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青年作家的素质与技能是可以培养的,创作也是可以习得的.对于作家来说,扎实的生活根底,对事物的透彻了解是很重要的.而这点恰好是可以在学校里得到培养与提高的.现如今的大学生虽然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发现力、感受力、洞察力、判断力.在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联想时,写作需要的素材自然是手到擒来.

素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世界探索的,使学生做到专注聆听,细心观察,用心记录,流畅表达,从而追求更高的精神和生活意义.而青年作家所需要的广阔的知识面,丰富的文学涵养与过硬的语言表的功底等这些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学校大都藏书丰富,学科齐全,种类繁多.这些都可以是青年作家不断拓展视野,在不同领域丰富的,前沿的思想激荡下磨砺并完善自己的技艺和思想.同时,素质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学生自然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是实际需求来选择学习的科目.

那么,被称为“无意识的阐发”或是“来自神的启示”的灵感是否也可以传授或是培养呢?

在西方,从古希腊柏拉图关于灵感神受的“迷狂说”,到现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无意识的阐发,或者从哲学的角度,或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探寻作家创作的秘密,要么认为灵感来自神的启示,要么认为文学创作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白日梦的掩饰与升华.现行的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来就是说让学生在有意识或是无意识中激发自己创作的最大潜能.加之学生对生活的艺术积累与习得的创作技能,这些就如同发现美好的慧眼,有了这双慧眼,灵感自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迸发出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青年作家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是可以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得到培养的.

二、中西方作家培养模式之对比

在中国,传统的作家培养模式没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也不够准确,存在着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等方面落伍的问题.另外,传统的“一对多”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大都根据班级的整体水平来制定培养方式与内容,难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并且,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写作课堂上,更倾向于选词、遣句、谋篇,而忽略了文章的主旨立意、思想情感表达等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更像作文而不是创作.同时,传统的作家一般都采取个人创作的方法,虽然这样可以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同时也拉长了创作周期,无法与市场需求吻合,降低了市场效应.

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的可行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