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点赞:24006 浏览:1083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各个省内的逐步推行,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课题正式摆在各个中学语文教师面前.新课程标准主要强调学生的终身发展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审美体验,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直该让学生面对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会鉴赏,学会审美,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文学素养;新课标

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行以后越来越得到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广大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往往局限于针对某一点进行探讨,缺乏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完整的实践探索,教师们在教学和研究中也切身感受到缺乏较强的理论指导,缺乏值得借鉴的可供操作的系统的经验.因而,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实践价值,也有很高的理论意义.

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然而,当前语文教育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却是如下:

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倾向.我国的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没有把培养文学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古代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文以载道”的思想是语文教育的主流.

建国以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素养的培养.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用无休止的做题、练习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课程目标取向是我国语文固有的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语文教育的内涵变得偏狭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地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主宰着、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着.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席是对语文教学最大的伤害.

2.当前在教学观念上的更新和存在的问题.

自2002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课改的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文学教育被凸显在现实的突出地位.教师们意识到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才是语文课程的终极价值,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又是其中的关键.然而,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毕竟不能一时扫除殆尽,受应试教育的指挥,语文教学依然面临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的危险,忽略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还缺乏理论上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上具体的指导.

那么,到底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次极具革命性的变革,是我们驾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使命.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语文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此外,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性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掌握语文知识,这是学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它是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一要素.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能实现人与人的语言交际,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会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但能够熟练的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语文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评论语文教学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能力还包括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语文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真正得到提高.

2.1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意识.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利用选修课,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得有限,应该把语文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注重继承与创新,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才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2学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学校硬件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基本的硬件条件应包括标准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构建这些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现实的手段.

三、帮助引导,培养文学审美思维

文学审美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审美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是对言语现象进行文学知识、事理逻辑的分析和思考,帮助主体对文学对象的理解过程.它包括对文本对象、情境等的辨识、判断、感知、领悟,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审美思维相当于学生的文学智商,良好审美思维的培养,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3.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2领会语言的美.

3.3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四、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1强化说写实践.强化说写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加强的是写作练习.我国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写”.隋唐兴起科举之后,考试主要凭写文章论成败,语文教育中的写就成了重点之重点.古作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今天的语文教育借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对学生写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有计划、有顺序、有针对性地传授写作方法,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加以鼓励和鞭策.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展示他们的个性学习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2文学鉴赏,雕塑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以及要塑造的形象的“物化”形态.以文学艺术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也就自然的表现为鉴赏阅读的方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是连接“缀文者”与“观文者”的“中节”,而“文”本身具有多意性与模糊性,精确理解“文”的本意并领悟其含蕴的美,离不开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就是教会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进而感悟美、体现美.

语文教师以文学阅读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领会文章意旨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学熏陶和教育,能给学生一个更广阔、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丰富的生活套餐,使学生由狭隘走向广阔,由幼稚走向成熟.

4.3设计专题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就要在准确把握教科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地灵活地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在实处,还要善于从语文学习及生活中提炼学生感兴趣的或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并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

五、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落实独特体验基础上的读写积累

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没有体验,就没有认知,就没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果说,阅读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多元性反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并在熏陶感染中引发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显得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有独特的体验.如,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等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在“写作”目标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体验是建立在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基础上的独特的心理活动.体验需要积累,积累离不开体验.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体验,需要大量的举一反三地迁移积累,这就需要从大量的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从大量的阅读理解中获得.从直接观察中得来的体验,记下来就是日记、周记、札记等,从大量的阅读中间接感知他人的生活所得来的体验,其积累形式就是摘抄.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为学生拓展视野、积累体验提供了最适宜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带着课上学习获得的体验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拓展生活,则可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眼下,新课程教改的步伐刚刚迈开,脚下的探求之路正长,它需要每一个热心教改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向更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向迈进.只要我们牢记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将它化作自己敬业行为的理念,那么,若干年之后,素质教育的花朵必将结出令人为之欣慰的美丽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