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协会批评的可能

点赞:9762 浏览:424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晓 宁,本名王宁,文学硕士,二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供职于辽宁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研究和理论批评工作,发表文学评论二十余万字.

近年,文艺界对文学批评的质疑、反思呼声不绝于耳,“重建”“重估”“重评”“重写”等命题时常跃入眼帘,令人不禁疑问:“批评究竟怎么了?”是批评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批评者出了问题,或是整个批评生态出了问题?总之,大家对批评是不满意的,也提出种种有见地的想法,可对现实的批评态势并未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复杂而深刻的质问将与新的步履相生相伴,似乎成为一个永恒的追问.

笔者认为,当下文学批评之所以存在诸多令人诟病之处而兴起重建之呼吁,大抵由于批评在诸多非文学因素掣肘下丧失了其本源意义,对其文体的认知与界定产生模糊不清,加之归顺于学院研究体制后逐渐地专业化、学术化,受众群体有限、现场感受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存在的活力与生命的热度,不能成为有领导力量的公众文化精神引领者,因而才形成了重建的呼声.而综合了众多研究当下批评的文章的提法,论者基本认同批评三分天下的局面,即学院批评、协会批评与媒体批评.学院批评与媒体批评的兴旺、发达,协会批评的衰落、式微状况已经得到公认,而公认之后,是对学院批评的褒扬、前景的看好;对媒体批评弊端的指责,继而无可奈何;最后对于协会批评萎缩只是给予指出,便再无下文.鲜有文章真正研究协会批评的重振与中兴之路,以致这一类批评愈发处于夹缝中的尴尬地位.

重振协会批评,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协会批评的本质,即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批评,也包括它的自我话语体系、批评家的主体修养等等,并且要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能够深刻解读当下文学现象的批评方式.如果协会批评不能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进入自身内部的深刻调整和转型,那么它式微的局面将无计可消.

协会批评,顾名思义,是由作为文学组织机构的各级文联(作协)中的专业从事文学批评的部门所进行的文学批评活动,它一般包括文学评论、评奖、研讨、报刊出版等等具体环节,是文学生产活动的重要组织力量和组成部分,它对新的作家作品的发掘、文坛走势的分析、文学舆论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意识形态指向,是上层建筑的代言.并且,协会批评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史上曾经一度辉煌.解放后以至新时期以来,协会批评一直站在文学批评前沿,并且诞生了许多大的批评家和著名的批评文本.而新世纪以降,随着文学生产方式的改变,多元格局的产生,网络等新媒体文学方式的产生,阅读的自由性扩张,市场化的包装,传统的由协会或文学刊物发现新人、推出作品的渠道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总体的文学规模似乎在扩大,但由协会掌握的文学资源却在流失,投入的减少,激励机制的缺乏,协会批评人才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学院体制,等等,诸多复杂因素导致了协会批评力量的萎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协会批评就此消沉,就其本质而言,协会批评应该成为文学批评的主流,它是生根于文学一线的批评,是面对真实的文学场景发出的真诚声音,是面对最需要文学批评的新人新作而生发的,而不是仅仅针对文学史的经典化研究.总之,协会批评是切近文学现场的声音,是性情的文字,是批评家全部文学和灵感的表达!

朱寿桐在《重新理解文学批评》一文中表达了区分“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想法,对二者进行了学理上的理解和阐述,并指出“文学批评文章的写作可以调动人们内在的全部灵性,无论是理念还是情感,无论是知识还是灵性,而且可以以一种完全不让于文学的笔法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久享盛誉的美文等真正理想的文学批评无疑包含着审美欣赏的全部柔性与魅力,同时还需要有真理的刚性气质与历史内涵的力量.是的,真正理想的文学批评,应该是这种热的理性与冷的性情的结合,是这种美的欣赏与力的拥抱的杂糅.”无疑,他的文章进一步澄清的文学批评作为独立文体的特征,对混淆的概念进行厘定.文学批评不排斥学理和逻辑的成分,但是它的精神宗旨依旧是艺术感悟的、是艺术审美的,是一种基于对社会人生世情万象的深刻体验而形成的文学话语表达,它在本质上是有生命力的文学解读方式.

而面对当下协会批评的种种困境,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话语和文体,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拥有自我鲜明的言说体系、话语方式.笔者认为重振协会批评其中一条有效的途径,即汲取中国传统批评的优点,结合现代文本,结合时代精神对批评提出的新要求,建立属于协会自己的批评方式.中国的传统批评在西学东进的文化风潮之下,一度被束之高阁,被认为是印象式的、感悟式的、零散破碎式的缺乏理论体系的批评,但是中国的传统批评精神又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每一个批评者的无意识之中,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式的文化浸润是任何人无法抵挡的.传统批评的知人论世、道义担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诗话词话等)点评式的艺术感悟,整体艺术风格的定位,留给读者鉴赏体悟的巨大空间,想象的空间,也表达了批评者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对生活与艺术的全部理解.作为当下文学现场的协会批评,笔者一直认为它所面对的批评对象不仅是被视为经典的案头的几部文学作品,而是最广大的作者群,活生生的作家作品,是生活的前沿,是文学最初的萌芽,可能有的已声名鹊起,可能有的依然默默无闻,但是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表达的人生体验,是内心激荡后的文字表达,表达了作为一个独特的“人”的风骨气蕴.而作为协会批评家,所要做的工作便是捕捉到这个“人”的精神内核,以一种宽广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正义与道义的担当者、弱者的代言者身份,去不断地打捞蕴藏于内的精神内核,用第一手的感悟,用自我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然后以内在的情感逻辑使之理化,并用富于的文字将传统批评的美感表达出来,并在文学史的大参照系内给予公允恰当的评价和切中肯綮的弱点分析.总之,传统批评之中的印象感悟依然在批评中不可或缺,它也成为协会批评一个优势特征所在.

同时,协会批评还要以无私的襟怀热情地扶植具有文学才华和探求精神的文学青年,更多地鼓励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奋斗精神.批评家用自我的学术积累发出真诚的声音,用客观冷静的分析,美好的情感期待,助推青年作家.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之于文学青年、胡风之于七月派等等诸多批评家对文学青年扶持关照的例子屡见不鲜.近年,协会批评对青年作家的关注、扶持、研讨以及评奖等等导向性措施已经向良性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依然呼唤更有力量的协会声音发出,更有针对性的批评文本由协会出示! 举一个现代文学史上鲜活生动的批评印证(虽然无关协会,但却有一定代表性),即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写于1944年的批评文章,是在张爱玲作为上海沦陷时期横空出世的红极一时的作家、一片喝彩声之时,作者以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化学者的眼光对新人新作进行解读,他中肯地评述了张爱玲的创作成绩,将《金锁记》《倾城之恋》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长篇、短篇作品作了或详或略的评论,认为:在这样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张爱玲的小说给人以突兀和奇迹感.《金锁记》是张爱玲目前最完美之作,颇有《狂人日记》的故事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并通过文本细读,他总结了其“结构、节奏、色彩”的成就,还指出了作者的心理分析、节略法的运用、作者的风格三方面的成就.对《倾城之恋》《连环套》等作品的缺陷则直言不讳、入木三分地指出,前者“华彩胜过了骨干”、后者“主要弊病是内容的贫乏等人物缺少真实性,全都弥漫着恶俗的漫画气息”.最后于结论中对张爱玲给予了中肯而恰当的建议:“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文学遗产记忆过于清晰,是作者另一危机;聪明机智成了习气,也是一块绊脚石;除了男女之外,世界究竟还很辽阔;才华最爱出卖人;少一些光芒,多一些深度,少一些词藻,多一些实质等”此篇评论的态度是真诚的期待的,知人论世,有赞美,但不溢美,对创作不足的分析亦客观、独到,语言甚至犀利,文字融合了一个文化学者的博学和美感,兼容中西的文化背景、时代记忆,文字潇洒自如又不陈腐不雕琢,传递着批评者对文学的独到理解,给一片叫好声中的张爱玲小说带来了清醒思索的空间,在某些方面预言了张爱玲的创作走向,也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作品的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当然,此文引起了张爱玲的反驳,才有了那篇亦是文学史上著名的《自己的文章》,但张爱玲后来对《连环套》有了比傅雷更严厉的自我批评,而没有再写下去.可以看到,这一次批评与创作的互动行为,很好地在文学框架内解决了一些创作中的问题,傅雷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批评范本,它忠于作品文本,调动理论知识和情感灵性,很好地完成了一个批评家的文学职责.

重振协会批评的可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批评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当协会批评找到自我话语体系之后,可以说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但是能否拥有国家政策的扶植,能否塑造相当水准的批评家群体则成为更现实的问题.众所周知,学院批评之所以在近年有长足发展,得益于学院自有的一套科学研究体制,各种名目各种层次的研究项目、科研支持、经费资助等国家行为的扶持,让学院研究者有充分的资源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批评,而其成果都是与个人学术成果和待遇直接挂钩的,所谓“好风凭借力”,学院批评自然得道于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而相形之下,协会批评所占据的资源除了处于一线的文学作者群外,鲜有项目、资金等国家行为、激励机制的支持,所以比之学院批评,协会批评更像散兵游勇,虽然不乏优秀的批评家个体,但整体实力还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呼吁国家加大对协会批评的投入和扶持,给予更多政策性的支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协会批评家必须拥有一种对事业的奉献和献身精神,时刻保持与生活的血肉相联的关系,从灵魂质量上提升自我,升华情感,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文学批评的对象不是直接的生活现实,而是再现这些生活现实的文学作品,这就注定它不会逾越文学性而凭空成为一门技艺,一门人人都可以操持的技艺.一位批评家的成长,也许不如作家那样曲折沧桑,那样传奇感人,充满那么多偶然与必然因素的交织,但是作为批评家首先要有相当的文学感悟能力,感性思维神经的发达,首先就在情感上获得文学作品的灵魂,然后才能进入理性思维观照下的逻辑判断与审视,还需要多年的学养积淀,职业敏感的培育,相当程度的洞察力,反复的打磨提升,才能担当起这样的角色.试想作为一名批评家要担负起多重思维的考验才能成熟起来,才能真正解读文学作品的真谛,给作家、给读者、给整个文学一定的启迪,这又是多么艰巨的任务啊!批评家如果想凭借一己之力,站立在时代精神的高度,从文学作品中开掘出代表整个人类的生命力量,实现精神的判断、审美的建构,用自由的精神火炬照耀世界,恐怕并不容易.伟大的作品是经过作家心灵淘洗过的闪光的金子,本身已经浸润了丰富的人生思索,批评家再度对它进行阐释时,势必在某些方面要超越作家对生活的思索,或者发现隐藏在作品中的不为人知的元素,或者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把握生活的本质、揭示文学的规律,创立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论何种形式的评论(当然是严肃的负责任的评论),本质上均属一种“难度写作”,阐释之外的阐释,形而上的形而上,对评论家提出了远远高于作家的要求.

面对现实生活,协会批评家只有俯下身去,皈依祖国和人民的怀抱,坚守原则,做对得起良心的批评家,才能真正为人民所铭记,成为不朽的存在.当下的环境,已经告别了封闭与专制,残酷棒喝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文艺面临着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批评家可以大展才华的时代.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新的大众传媒崛起、文学创作的多元、商业化的竞争,诸多因素令原本纯粹的文学批评似乎风光不再,才有“重”字之风的兴起.批评家必须积极地应对全新的挑战,充实自我,开拓新思路.文学批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批评家担当着重要角色,他之所以有时显得可有可无,是由于有一部分人不能坚守,在诱惑面前丧失判断,或者碍于人情面子做出违心的行为,这是造成批评缺失的一个因素.对此,我只想说,批评不是可交换的商品,是心灵真诚地发声,是对生活的深度解读,是批评家尊严的象征,不可亵渎!

协会批评家只有真正地深入生活,同生活携手,保持知识分子独立之人格,维护人类自由之精神,尊重文学艺术规律,满怀,坚守理性,才可能创造协会批评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 陈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