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三十年的献礼之作

点赞:6198 浏览:207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6101(2012)01-0146-3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有建制的学科,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地走过了30个春秋,在学科理论、国际文学关系、比较诗学、华人流散文学、译介学、文学形象学、文学人类学、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从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夯实了“中国学派”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地位.从独尊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到主张两者共奉,再到倡导建议“中国学派”;从接触与学习西方“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到跳出此“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探索一种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这30年来,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们一直在拼命追赶,急于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今在三十而立的关口,大家是否应该停下来歇口气,重新审视和反思这些似乎已逐渐被抛在脑后的“元问题”:什么是比较文学它的学科背景和存在的合法性是什么它在中国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它对其他相关学科造成了什么影响它面临哪些危机和有着什么样的前景经过整整30年的学术淬炼之后,学者们对于这些基本问题是否有了新的思考,是否得出了不同的答案

于是,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成为了此套“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的策划立足点.14位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界的著名学者,组成了一个可谓豪华的阵容.14位海内外的学术精英,14种不同的思想与声音,将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界之中坚力量的学术轨迹、理论爬梳和思想经验公之于世,以恢弘的气势展现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整体面貌与发展历程.正如主编在总序中所言,这是“中国比较文学界‘标志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堪称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这14位作者有的一直在中国内地任教,也有的长期在港澳台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任职,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因而每本书的特色迥异.从研究内容来看,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对学科发展史的理论探索.

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在《跟踪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之路》中,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追寻30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是各次重要会议构成的历史线索,来回眸百年来中国先贤有关比较文学的真知灼见,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作了一个简略的探索与回望.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的《迈向比较文学第三阶段》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学科理论问题、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主张及其方法论体系、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以及从跨文明的角度探讨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相关问题.复旦大学杨乃乔教授在《比较诗学与跨界立场》中,从“比较诗学与学科理论思考”、“跨界立场与中西诗学思想”和“比较视域与中西艺术思潮”三个方面展示了比较诗学去边界化的本质主义姿态.

二是从符号学角度来探讨中外文学理论.

香港岭南大学丁尔苏教授的《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阐释了对索绪尔、皮尔士、叶姆斯列夫、巴尔特等现代符号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一些中外文学理论、作品、文化现象的分析.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的《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用理论研读和个案分析结合的方式证明了形式分析的终极意义.

三是从翻译与译介学研究角度来反思和预测比较文学的发展路径.

清华大学王宁教授在《比较文学:理论思考与文学阐释》中提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国际化策略和后现代新儒学的建构,还讨论了翻译的能动作用及其对世界文学建构的意义.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的《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探讨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比较文学教学与教材建设问题和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与当代中外译学理论,反映出国内比较文学界的“翻译转向”和翻译学界的“文化转向”的态势.


四是跨文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刘象愚教授在《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中,从不同角度讨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论证它的学科性质,描述它形成演变的历史踪迹,总结成果,分辨危机,剖析问题,探索走向,反映了作者对比较文学的总体看法.

五是具体个案分析型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这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

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的《东亚文学经典的对话和重读》将考据学、阐释学和鉴赏学方法与比较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描述中日一千多年的文学交流史,对亚洲汉文学进行一体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孙景尧教授在《沟通之道》中收录的文章,包括敏锐回应国内外学界争议的论辩、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丰富比较文学研究理论方法的个人管见,以及通过田野作业,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提供的一些新发现、新资料和新认识.北京大学严绍教授在《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中,以对日本经典文本解析的实际“个案”与对同一主题的十余部著作的评述为范本,试图展示以“文本细读”为研究基础、以把握“多元文化语境”为观察文化的基本视角、力图阐明以“文化变异体”为核心的“文化发生学”的基本学理.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的《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在世界文学视野下,多层面地阐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及其创造性成就,提出了包括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国文学中的忏悔意识、现实战斗精神、现代战斗意识、现代生存意识、先锋与常态、恶魔性因素等命题,在价值与方法论两个层面提供了丰富启示.北京大学孟华教授在《中法文学关系研究》中,分别从影响/接受、翻译、媒介、形象等各个层面进行研究,用事实证明了中法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暨南大学饶子教授的《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既有对中西戏剧的起源、形成、结构的平行研究,也有中西戏剧在发展中的影响研究;有对中国古典文学外传和地域文学的个案研究,也有对中西文论中若干理论问题和范畴的比较研究;还有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三十年的献礼之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比较文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这14本著作清晰地勾勒出了作者们30年来的学术研究轨迹,都具有多元开放的文学观念、鲜明独特的问题意识、高屋建瓴的理论思考以及扎实细致的史料论证,呈现出他们在各自领域多方位的探索历程和独特的学术个性.并且,这些著作还第一次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比较文学界提出的新学术概念,如“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文化变异体”、“后现代新儒学”、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等,为该学科拓展了崭新的学术空间,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视点.这些文字有的冷峻尖锐,有的则清新自然,往往在大篇幅的严密犀利的理性论述之间,又点缀有感性动人的抒情描写,将作者们数十年的学术经历和人生体悟融会贯通,娓娓道来.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是以钱锺书的巨著《管锥编》1979年的出版为标志的.《管锥编》全面、丰富、完整地体现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最广阔、最开放”、最“无法归纳进任何科学或文学研究体系中去”的“边缘学科”的特点.30年后,后辈们在钱锺书的基础上,用更加丰富的理论和文本,从更加多维的角度,以更加成熟的新人文主义精神和更加开放的全球意识,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内涵增添了自己的注解,铭刻上了新世纪的印记.在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起步虽晚,但已迅速崛起并成为一门显学,充满了勃勃生机.

要能完全跟上这14位作者的研究思路,真正读懂这套凝结着中国比较文学最高学术精华的专著,非有扎实的学科功底和熟稔的学术经验不可.反过来说,这套文库也一定是每一个比较文学学者在攀登学术高峰路途中绕不过的基石.不难看出,这套文库记录了中国学术思潮的演变,荟萃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成果,它不仅为后继的年青学者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更关键的是,它见证和记录了这一学科的复兴与发展每一个脚印,是“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在世界面前的一次集体登台亮相,成为对外展示中国比较文学学术成就的一个窗口.可以说,此文库的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深刻意义.“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第二辑推出在即,对此我们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