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文学虚构现实的两种方法

点赞:26024 浏览:1200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学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虚构,但是虚构的方式和途径却各有不同.写实文学用接近现实的方式力图虚构与现实一致的对象,以隐藏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现实,给人以客观真实的感觉.非写实文学则采取了变形夸张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给人以理想真实的感觉.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当“让理想呈现的媒介”,让“真实变得更真实”.本文将从写实文学虚构现实的两种方法的角度来揭示写实文学虚构现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写实文学,即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和作为一种文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指的是19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打破了人们关于启蒙与进步的美好幻想,人们开始怀疑和批判资本主义,文学上形成了一股风气,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取代了浪漫主义而成为欧洲文学的主流,它代表了那个时期的主流写作态度;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主要是指采用客观冷静的叙述手法来描写对象,这种手法是自文学诞生之日就存在的;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是指文学中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对人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是其特色,体现了作家时代的使命感和社会良知.本文说的写实文学主要是从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层面来谈的.因此本文要讨论的对象是指现实主义和部分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这类文学以接近生活常态的形式表现了对现实的理解和想象.因为采取了接近现实的叙述方式因而被认为是具有写实性品格的艺术,因而也是最容易使人们将虚构文本与现实混淆的艺术类型.但客观的说,作为表征现实的一种方式,它同样是虚构的,只不过它是以隐藏虚构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理解.

具体来讲,写实文学有两种虚构现实的基本方法,即用现实手法表现现实问题和用现实手法表现现代问题.

一、用现实手法表现现实问题

用现实手法表现现实问题主要是指用客观实录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冷静观察,从而表征当下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茅盾的小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黎明》中,作者写了大革命失败的现实感受与总结,这种总结有别于政治,它是个人的而且是感性的体验.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在农村革命中,出头露面的多是那些所谓先锋分子(村里的小混混)而非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斗地主也不过是压榨钱财,根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革命.农民根本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而等革命失败后,地主再打回来,这些掌权的二流子却反过来出卖老实农民致使农民被杀.小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在这种尴尬的现实面前,由于群众和党脱离了关系不知前途何在,何去何从的生活状态.作者用比较客观的叙述写出了当时人的生活状况,用文学的手法提出了当时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同样《林家铺子》也揭示了在社会的急剧变动之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存状况.《子夜》则写了民族资本家、写办资本家以及革命者在革命的大风潮中各自的命运.《蚀》的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则更真实地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个人的灰暗生活.《蚀》是茅盾的真情之作,很有体会也很深刻.但是他写的只是那时最具体的最表面的现实,思考的也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随着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这类作品就不仅失去了当时的意义也不具有永恒性.现在看来,这些作品也只能成为那个时代特殊的记忆,在关于如何介入当下现实这个问题上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因而电就只具备文学史的价值而无法成为叩问永恒的经典.我个人认为,用这种理念创作的还有很多,从古至今不在少数.古有杜甫的诗歌,尤其是著名的“三吏”、“三别”情真意切,真实饱满,但离开了那个时代语境,这些作品就只有“诗史”的价值了.1930年代的问题小说也是这方面的代表.这类作品往往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包括时下比较流行的“新左翼文学”甚至是广义的“底层写作”都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问题.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针对当下问题发言,有很强的当下感和现实针对性,可以作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因为缺乏对艺术性和永恒性的思考而往往流于肤浅.

由此我想到了茅盾文学奖的评选.第六届评选结果揭晓以后,受到很多网友义正辞严地责难,他们批评的核心不是作品不够艺术,而是说作品不够现实,有损该奖项一贯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我们可以拿历届获奖作品作为参照来看待这一现象.在第一届和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现实题材的作品占有绝对优势.自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开始,现实题材的作品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在获奖的t部作品中,现实题材只有两部,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而在这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没有获奖的作品如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浮躁》等却被认为是更能代表这一时期长篇创作的优秀之作.同样在第四届获奖的4部作品中,现实题材的作品仅有一部即刘玉民的《骚动之秋》.该作获奖还被批评是“在文学之外,艺术之外”,没有获奖的作品如张炜的《九月寓言》、余华的《呼喊与细雨》等篇目则成了批评家推崇的对象.在第五届获奖的4部作品中,现实题材的作品也只有张平的《抉择》.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柳建伟的《英雄时代》评委认为其优势在于“这部作品面对了广大读者共同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大问题”,作者本人也在获奖感言中谈到,获奖是对他“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最广大人群的生存境况的创作道路的奖赏”.如此,茅盾文学奖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达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我想作为中国文学奖的最高奖项之一它更应该引导人们去思考那些关于现实之外第二世界的问题.写实文学太写实或者只要求于写实,就没有了艺术的超越.所以,写实文学同样也是需要虚构的,只是它的虚构更多的不体现在形式.对于写实文学而言,题材和创作手法的写实只能保证是写实文学而不能确立为优秀的写实文学.用现实手法表现现实问题只是进入写实文学的一种途径,而好的写实文学更应该是用现实手法探讨某些属于永叵的问题.毕竟解决此在的现实问题不是作家可以办到的事儿.

二、用现实手法表现现代问题

用现实手法表现现代问题我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最显深刻的一种.因其思想性获得了永恒的艺术价值.我们所面对的有些问题在时间的推移中是可以得到解决的,而有些问题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发达都是解决不了的,这样的问题我暂时把它称为现代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既是我们无法克服也是我们难以绕开的.经典文学之所以历经不同时代的读者而不朽,也是因为它们常常较为深刻地讨论了这些问题,比如以人类共同的爱恨情仇为中心的人在此在生存状态下的精神状态.鲁迅和张爱玲是这类创作的典型代表.

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就最突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穷毕生精力致力于输入外国的先进思想和艺术,以建设中国的新文学,从而改造中国人的灵魂,他代表了那一代最先觉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鲁迅的小说《药》写出了一大群生活在愚昧中麻木健忘的芸芸众生,《阿Q正传》书写了革命没法解决的人性悲哀.然 而,在揭示这些具有国民性内涵的性格特质时,鲁迅选取了材料却是非常现实甚至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意象.鲁迅在题材选择和主题开掘上的特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生发开去”.在选择一端时,充分认识这一端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比如“看客”,鲁迅的笔下有一个“看客”群像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从鲁迅的创作谈中我们知道“看客”意象最早生活源头是他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那张幻灯片,后来他将对国民性的思考融入这一形象并孕育出他笔下这一非常特殊的人物群像.这样一个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且朴实无华的形象就具备了解析国民性格的因素,因此具有了解读人类精神的力量.又如“辫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辫子是清王朝奴役中华各族人民的象征,不仅是生理现象而是社会现象.它连接着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反映出帝制与共和之间的尖锐斗争.鲁迅以一根辫子来挑起轩然大波,以一场虚惊的风波猛烈抨击赵太爷这样的封建顽固派,尖锐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于是,在《风波》中鲁迅实现了以生活小事投射国民心态的文学之愿.再如“人血馒头”,以此作为药引治肺痨在封建迷信的旧中国确实存在.用这一事实揭露封建迷信的荼毒也可以,但鲁迅则写华老栓虔诚地用蘸了烈士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烈士的殉身不仅得不到同情反而受到嘲讽,成为饭后谈资.通过一只人血馒头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脱离劳动群众的弱点,中国国民性的病根全部做了令人怵目惊心的揭示,群众的愚昧和麻木可见一般.像“辫子”、“人血馒头”这样的意象都是很有针对性的,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那个时代所独有的,但是鲁迅却在这些意象中寄予了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思考,从而使这些形象在文中具有了永恒的意义,也正是这样的思考令鲁迅的文章具有了现代意义.同样以这种方式成功的是比鲁迅稍晚的张爱玲.她的作品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一大奇异现象.她写的都是一些细细碎碎的小事,但是任何一篇她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哪怕是在今天都会成为一种时尚,以她的小说为剧本几乎就是一种品质的保证.在她灰暗低调的叙述中总可以令人感到人世间透彻心灵的冷漠与孤独,看到我们自己卑微脆弱的内心.如钱理群老师指出的,张爱玲的作品有种此岸感.她关注此在的人生、现实、冷漠,并不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未来,审视此在的人生具有某种未完成性.所以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希望,甚至连批判都没有.批判表示有爱有改变的可能,张爱玲则告诉我们生活本来如此将来也不可能更好.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无法超越她作品中流露出的那些情绪.

写实文学虚构现实的两种方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问题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延续鲁迅的文学精神,我想说说最近鲁迅文学奖作品《清水白菜》.潘向黎的这篇小说短到几分钟就可以看完,淡到你看它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思考就结束了.然而这就是“清水白菜”般的生活,这就是直面我们最大的现实.作者选取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题材,现实到通过读作品读者随时随地可以把自己还原到小说中的某个角色.然而,这还是小说,也是对现实的虚构,没有这样的虚构,我们永远不知道那碗汤是怎么做成的,也永远不知道那碗汤的等待究竟可以持续多久.由纳兰的诗句:“人生若只如视见”,想到小说中的夫妻,人生有多少时候是刚好在合适的时候遇见合适的人又有合适的情绪呢错过,错过那个原本可以相伴一生的人,错过那段原本可以守候一生的情,似乎是生命里的必然.或者说那所谓的一生不过是文学不断强加给我们的幻觉.否则即便相遇,最后也落个“相见不如怀念”的结局.小说中常常会让我们在特别需要的时候悄然相遇,可是现实永远是现实.可能在我们还没有感觉到流逝的时候感情已经开始变质.我想这个短篇最好的地方在于,在最有期待意义的地方停止了.他们的感情会回到从前么丈夫还会喝上美味的清水白菜汤么妻子还会痴心守候么一切都不好说,文学让你去想象.并且作者根本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或者说任何一种解决方法都将使这篇小说黯然失色.人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只要你够狠心,什么都可以失去,而且一去不返.从妻子的角度来讲,无论多么倔强的坚持和等待也不能阻止丈夫的变心,而从丈夫的角度来讲,就算回心转意也无法回到从前.从前是回不去的,无论你是坚持还是放下,等待的结果都将是一种改变.因为没有谁守得住几十年的“清水白菜”.现实在我们身边一如既往,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或者对个体要结束时现实也已经没有意义了.那么,在现实对我们还有意义的时候,我们又应该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呢没有谁可以把握.文学把生活的一段摘出来,像这篇小说一样,以几个月平静的生活,几乎写了每个人的一生.相爱、等待、热情、失落就这样周而复始.“清水白菜”的故事不仅为我们虚构了此在现实的意义,还虚构了关于另一种现实的可能.

可见,写实文学可以成为时代生活的记录也可以成为追问人性的手术刀,问题不在于表现的对象和手段,而在于思考的深度.但是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想象和表达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绝对是文学的价值意义生成不可忽视的方面.从写实文学在虚构现实时所采取的方式来看,写实文学是将虚构深深掩藏,给人制造身临其境的艺术幻觉的文学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讲,写实文学更具有欺骗性,虽然它不断地给人一种更贴近真实的感觉.写实文学不仅是要虚构而且必须要虚构才能显现出它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