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中文学的审美嬗变

点赞:5372 浏览:188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消费因子已不可避免地渗入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西方理论的介入使我们得以在文学的视界内拓展相应的空间,并在这一场域下审视消费文化与审美的关系,体认文学审美范式的变化以及其积极意义.

关 键 词 :消费文化;文学;审美

作者简介:高云霞,硕士,文艺美学专业,研究方向:文艺美学,现为西安翻译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教师,主讲《文学理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课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2--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现实中消费图景的全面覆盖,消费文化视点的进一步成熟,对于文学文本的探讨也越来越侧重于文学生存语境、生存机制的探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因此探寻这一背景下文学审美特质的嬗变有积极的新意.

一、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存在

消费社会、消费文化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学术理论资源主要来自于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博得里亚的《消费社会》以及卢瑞的《消费文化》等,这些著作的译介与传播,给我们提供了一定方法论的启示.学者们在此基础上认为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1]

遑论我国是否为消费社会,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与变迁后,最为显著的就是以物质化、世俗化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文化大众群体的出现,他们在电子传媒时代受无孔不入的广告、电视及电影中催生的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对商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其使用价值,而是追求更高层面上的文化价值,因为其所隐含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形态的属性令人们滋生一种高质量消费的骄傲.因此,今天的消费已经转换为一种社会性的价值趋向,甚至受到人潜意识的自觉认同.人们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已经从多方面共同构成消费文化的维度,并且受现代技术、商业运作的催化,越来越显示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二、消费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快速扩张和传播给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受到经济消费思维和市场行为的制约,呈现产业化的趋势.

首先,就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而言.大众传媒固有的运作方式使得商品生产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行为,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文化与审美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文学的诸方面的深刻变革:不能再高蹈于精神的塔,而是要通过抢占市场凸显自己的商业价值.因此文学褪去了神圣的外衣,消解了其固有的高雅的审美倾向和使命感,演化成为整个社会文化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社会受众群的广泛接受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促生了商业化倾向明显的大众文学.它的出现可以说是消费特性与特性的结合,并加快了大众对新型社会文化观念的接受步伐.

其次,就文学自身的格局而言.基于与现实关系的变化,文学自身的格局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营手段和模式被引入到文学生产中,表现为商业气息日渐浓厚.以往文学从创作到出版到传播所遵循的种种规则,均被新的文学生产系统与传播模式所取代.这就给文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不论是作家的创作心态,还是文学文本的审美特征乃至审美范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文学的娱乐性、传奇性以及对读者的迎合都日益凸显,作家、出版商和书店,更关注一部作品能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其艺术价值的高低,图书的销量成为衡量作品好坏的终极尺度.大量作为消费品的文学以满足消费者阅读期待为己命,从“化写作”、“身体写作”到都市白领的浪漫恋曲,从披露官场内幕与黑幕的纪实小说到“80后写作”、“青春写作”,从“玄幻小说”到盗墓鬼怪小说,无不体现着文学自身在消费时代下以满足市场消费和读者阅读趣味为基本目标的商品性质.

三、文学审美范式的嬗变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其中交换价值体现物与物的关系,即通过货币资本相似度检测,某一商品与另一商品之间的等价关系.这种认识旨在标明交换价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性关系.那么,如同身处于消费文化下的物品功能被控制于等价交换逻辑下一样,在文学场域里,作者与读者也在交换价值体系中产生回应.因此,文学就不光是一种社会知觉结构和意识形态,处理思想、观念、世界观、意象,它同时也是一种产业.其相应的“文学生产方式”以市场规则的消费特性为考量,其审美文化也必然让位于市场的、购写的、金钱的权利关系.

消费文化中文学的审美嬗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艺美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与之相应,趣味的变化也成了审美范式变革的重要指数.在市场体系下,消费文化“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生活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taste of sense)与反思鉴赏(taste of reflection)的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净化了快乐的愉悦(pleasure purified of pleasure)的对立:纯粹的愉悦天生容易成为道德完善的象征和衡量升化能力的标准,这一标准界定正合乎人性的人.”[2]因为消费文化浸润下的大众,再不是传统价值文化下的对象,他们背离了精英知识分子对于宏大的民族——国家寓言式的叙事的热爱,偏好个人化的、私人性的小叙事,注重感觉、体验和想象,开发一切可能性去享受生活而舍弃严肃、深刻的形而上意义的追寻.很显然,只有首先保证感官的愉悦,才能完成消费社会下作者、出版机构与读者的成功交换.

四、文学审美新格局嬗变的积极意义

消费文化的全面影响势必导致整个审美趣味及文化心态的变异.在文学场域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其自下而上的革新,抛去其追求愉悦性带来的诸如媚俗等消极影响,我们应看到其积极的意义. 1、对感性生命的张扬

“感性”一词在二十年前的时期还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品,低级而堕落的标志.大众文化的繁荣打破了这长久的禁忌,当代人的感性生活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状态.人们不再需要压抑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再用政治和道德的面孔伪装自己,而是把、追求、本能、诗意等生命深处更为真实的冲动引入人的感觉过程,发展为丰富全面的感性.这种感性的解放,以人的感觉方式的复苏和回归为始,首先使人的本性回归到合乎自然本性的方面来,回归到属于人的那种感性的结构状态中.“感性冲动用无法割断的纽带把努力向上的精神捆绑在感性世界上,它把抽象从通向无限的自由行程上拉回到现时的界限之内”[3],它是释放被压抑生命、促进生命质量的必要途径.其中以人的视觉的审美性生成最为突出,在文学与电影的合谋下,无数新的视觉对象的出现正造就了对单一、迟钝的视觉状态的强有力地冲击和矫正.

2.对情感生活的丰富

过去营造审美乌托邦的幻梦而忽略了关注大众基本生存状态的情形,在新的审美格局下出现了根本性的扭转,其中,对感性根基——情感的解放首当其冲,对大众情感世界内在转变的挖掘成了其生活化的重要体现.它既代表了以大众为主体、体现大众情趣的文化时代的到来,体现了大众情感生活方式的丰富性,是对原有文化强调服从意识造成的情感生活空缺的有效填充,又是对大众需求的积极响应.高雅文化以满足人们深层的、富于创造性和精神体验性的需要为主,而大众文化以满足人们表层的生活、情感要求和心理渴望为主.当下大众的审美趣味表现出趋时求新的特点.大众文学产品易接受的特点和丰富的审美形式从根本上适应了当代人的心理历程的转变.而且,多元取向和丰富的艺术品位,为大众提供了可选择和参与性,人在选择、体验、参与过程中,需要、趣味和欲求才会上升到主导地位,人的情感生活及需求才能从被动、受教和制约状态转向主动、自觉和自由状态.因此,新的选择对象的扩大和丰富,使得人的自身情感必然突破现实经验水平和交流模式的限制,不断升华拓展到更广泛领域,消除情感的单一、贫乏及功利倾向,走向丰富而完整的境界.


3.对个体体验的强化

每个生命个体都在具体的生活中以主体感受寻求一定的满足,这是其生命存在的需要.当代人也有自觉生存态度的表达,在今天体现为大众以传媒提供的感性形式为体验对象,扩大对于生命意蕴的追索,发现其中的活力与奥妙,并进入全新的心理活动领域,以获得丰富的享受.这种多样性的体验立足于现实,针对当代人摆脱物质贫乏后开始要求感官经验的丰腴、审美日益向日常生活经验靠拢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出对传统生存方式的挑战,以求新代求稳,另一方面重在释放压力后的平衡心态的追求,是求得诸种体验的融合到达人生的新境界,是对单一、片面、绝对的抵制.不管是文学形式内容的翻新,还是其与影视、广告、包装的联袂,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体验的活动空间,为生活的美好提供现实可行的力量.其体验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人们狭窄封闭的心灵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消费文化趋向在生活领域的增长,必然带来文学审美范式的嬗变,它体现了新时期的美学价值、观念、理想和精神,它的变动贴近和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把大众从过去单一的政治生活形态中解放出来,为人性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了宽松自由的价值空间和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