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优质教学的几个维度

点赞:17072 浏览:726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趣味性、参与性和启发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优质教学的三个基本维度.该门课程的教学应当注重引入一些能令学生产生兴趣的作家婚恋、交往、文人恩怨等知识“掌故”与“野史”,要善于利用音频、视频、影像等资料丰富教学过程;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通过问题讨论和角色设定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进入文本的热情;注重在启发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批判力.

关 键 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伤逝》 趣味性 参与性 启发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05-03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作者简介:沈杏培(1980―),江苏泰州人,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文科院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甚至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或艺术院校经常性开设的一门课程.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承古代和近代文学,下续当下文学,这样一个中间时段的文学作品既有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复杂性、深邃性组成的时代混响和多元文化况味,又有鲜活的当代感和现场感蕴涵其中.可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交织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审美与功利等多重维度和内在张力,对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历史认知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如何优质推进这门课程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趣味性、参与性和启发性三个维度的和谐交融.本文以鲁迅的《伤逝》为例,来具体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的这几个维度.

一、趣味性与知识野史的植入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必选的篇目,《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伤逝》是各种选本收入频率较高的几篇小说.由于《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部青年知识分子爱情题材作品,很合青年人的口味,加上鲁迅在这部作品中以爱情和婚姻作为框架深入探讨五四后知识分子道路问题,所以小说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典型的鲁迅气质.鉴于此,《伤逝》成为一部既具可读性又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被各种选本所青睐.从阅读的角度看,《伤逝》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很能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从讲授的角度看,如何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讲得“活色活香”则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对于这样丰富、深邃的文本,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的解读,还应该注重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媒介,让解读的过程充满趣味.在教学中,笔者先从知识层面入手,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其引入一些与《伤逝》有关的野史知识.笔者所抓住的问题是鲁迅创作《伤逝》时的处境及心理.《伤逝》写于1925年10月21日.1925年前后的鲁迅处于怎样一种现实与精神状态之中呢? 1923年夏天,周氏兄弟失和,鲁迅和朱安女士守着无爱的婚姻.1925年,从许广平第一次给鲁迅写信之后,鲁迅与许广平开始越走越近.1925年9月,鲁迅肺病复发,在病中写了《伤逝》《孤独者》.“兄弟失和”看似跟《伤逝》没有多大关系,但作为一桩公案对鲁迅的身体尤其是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打击.钱理群就指出“兄弟失和”让鲁迅产生了深深的被利用感和被放逐感.这种绝望感一直绵延到1925年.周作人当年读过《伤逝》后甚至坚持认为《伤逝》是影射兄弟失和的作品――可见,兄弟失和对鲁迅精神及其创作的影响何其深远!鲁迅与原配朱安女士的婚姻对于理解《伤逝》也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不幸的婚姻限制了他对爱的追求,正因为鲁迅不幸的婚姻,他才将《伤逝》里的爱情写得如此绝望和晦暗.

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知识,肯定会限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而,教师有必要将这些野史知识植入学生的阅读过程.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鲁迅的婚姻以及兄弟失和事件有很高的热情,这些野史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趣味还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层面,同时也体现在教学手段上.影音资源或教学影像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习充满趣味.纪录片《鲁迅之路》及《先生鲁迅》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关于鲁迅与朱安的无爱婚姻,笔者从《先生鲁迅(五)黑暗闸门》中剪辑出8分钟左右的影像,关于兄弟失和,《先生鲁迅(五)黑暗闸门》中有6分钟的介绍,《伤逝》前后的鲁迅与许广平的恋爱,也有8分钟左右的视频呈现.这样,学生专注于文本阅读,教师对文本进行必要的知识背景或野史知识的介绍,再加上影像资料的播放,原本枯燥的教学会变得亲切可感、生动有趣.

二、参与性与互动教学的运用

良好的教学应该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作品选是一种导读性质的课程,因而作品选的教学应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在一种教与学的互动中才能让这门课更有价值.

从课程的特点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应该区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思潮史、批评史.如果说后者的教学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讲授为主,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宏观脉络,理解文学发展规律,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则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和解读文本的方式.因而作品选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应是学生和教师共同进入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带着学生赏鉴,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各抒己见、切磋想法和砥砺观点的过程.

在《伤逝》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这样几个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一是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伤逝》的教学一般离不开对这样几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伤逝》中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对于主人公形象的价值评判,即如何评价子君和涓生这两个人物形象;这篇小说寄予了鲁迅对于婚恋怎样的独特思考?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阅读和思考,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甚或与他人形成争鸣.可以说,如果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对以上这几个问题都能有充分的理解,至少说明他们已经把握住了这个文本最为重要的内容.二是分角色讨论人物的行为.在讨论中,笔者让学生分别将自己视作子君、涓生等人物,站在这些人物的立场上,让学生说出在那样的语境或状态中自己的选择.这种互动式或情境式教学的最大好处是让学生有了一种身份感以及情境感.这种身份迫使他们以“同情之了解”的历史态度进入特定人物的内心,理解他们行为的逻辑或因果.这样就避免了一种误区的出现,即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常常脱离特定历史语境,以当代人的价值观或审美感受评价历史情境中人的行为和选择.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对于这种互动式教学,尽管学生开始觉得不太适应,但一旦他们进入文本,抓住了问题,找到了身份,他们会迸发出很多鲜活而大胆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就认为,涓生的忏悔是虚伪而无耻的,他放弃子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爱欲的倦怠.其实,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阅读和思考的过程,通过这种困惑、思考、互动、交流、豁然的过程增长自己的见解,提升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事实说明,在作品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下身段,暂搁人师的身份,做一个倾听者,听学生阅读文本的感悟,看学生进入文本的方式.作品选的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释放学生的才情和思想,让他们在阅读经典中提升自己,因而,教师说得再多,不如学生多说,教师讲得再好,不如学生自己动脑.只有在这种参与性与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升教学的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优质教学的几个维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启发性与阅读能力的形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启发性.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作品选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找到分析文本的方式并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角度.《伤逝》和其他很多经典文本一样,内容是开放的,可以阐释的角度也不是单一的.不同的人阅读《伤逝》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和观点,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进入.角度不同,看到的问题也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比如在分析《伤逝》主人公悲剧的原因时,如果从社会因素的角度看,封建势力的强大,以及封建的思想、政治、经济、社会习惯势力等多方面结成的“神圣同盟”是子君和涓生面临的最大敌人――这是解释主人公悲剧的传统视角.如果从子君的角度看,她在婚姻自主的追求目标实现后陷入所谓的庸俗生活状态,而没有经济权与独立的经济地位则是她被抛弃的重要因素.如果从涓生的角度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以及遇到困境时首先只想到自己解脱的“为我主义”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也即所谓价值立场的问题.即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是经典的,理由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感悟作品,受到感动,感到愤懑或悲喜,这是在感性层面.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将这种感性阅读上升为鉴赏、追问和评价.比如,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诉求或心理动因是什么?这样的作品我喜欢还是不喜欢?如何评价作品中人物的行为、立场和价值取向?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读者的评价标准问题了.评价的标准可以是艺术标准,可以是社会或道德层面的普世价值标准,等等.应该说,形成独立的评价标准与价值立场是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在内的大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要实现的目标.独立评价问题的能力和个性化的价值立场实际上是大学生应具备的较高能力.这种能力扼要地说也就是批判性的能力:敢质疑,敢否定,敢批判性地思考和接受,而不是全盘接受.笔者认为,现有的大学教育强调的还是知识的接受,忽略了学生批判力的培养,而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操练和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力.

笔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与之相近的大学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等课程,应当注重引入一些能令学生产生兴趣的作家生活、婚恋、交往、文人恩怨、文坛掌故等知识,同时,要善于利用声音、视频、影像等资料丰富教学过程.作品选的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通过问题讨论和角色设定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进入文本的热情.在这种互动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批判力.

(编辑: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