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到学术: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点赞:29770 浏览:1344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当代文学批评沉闷乏力,大批文学批评家冲出文学领域而进入到视野无限“广阔”的文化研究的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作研究中心成立两年以来所做的工作,其实是寂寞和后退的.他们在21世纪的今天竟然退回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三十年里,面对不再处于社会热点的那些作家和作品,这种举动冒了落后保守的危险,而落后保守是我们百年来最不能容忍的字眼和姿态了.


几乎没有任何时代的文学批评像现在的批评一样,在从事与文学距离甚远的社会景观批评时如此理直气壮.咖啡馆、超市、粉丝、网络等成为新的批评对象,批评家对文学的感情转移到了社会生活中,甚至简单来说是现代城市的中产阶级生活,它的惟一的合法性来自于西方的文化研究.事实上,新时期三十年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越来越成为西方理论的中国分公司,从营业执照到检疫证明都来自西方.我们的批评家很多时候所作的更像是一群星巴克的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招待,在从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的诸多西方理论配方的指导下,调制味道正宗的西方理论的中国文学批评.我们的大量拿中国文学作品佐证西方理论的文学研究论文,就是这一过程的最好说明和惟一成果.长期的西方理论训练的结果,并不是中国的文学批评有了自己的理论动力和生产方式,而是我们的批评家终于倒了自己和读者的胃口,不得不断了配方奶,干脆就转移到文化研究里纵横驰骋――这个新的领域最适宜掩盖理论武器的陈旧式样和可疑来路.

在所有的移民大潮里,中国当代文学是那个被批评家遗忘和背弃的中式故乡,一个语言的艺术的故乡.最难以理解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批评家几乎只能在咒骂中国当代文学时,才想起它来,似乎它惟一的罪过就是它还存活着,而它惟一的价值就是被中国的批评家谩骂,以表彰他们自己的高尚纯洁锋利.这样的当代文学批评在批评的立场上是坠落的,当然,他们几乎总是能够在某种理论的蹦床上找到安全着陆的落脚点和再次批判的动力.

文学批评的泛化繁荣掩盖了文艺学本身的理论匮乏,在西方理论大宗进口了三十年之后,中国文艺学无法再把创造力问题归结为封闭和保守,中国当代文艺学创新乏力的根源在于批评实践严重缺乏.文学批评很多时候只是在重复已经准备好的西方理论、结论,而没有真正进入当代文学的创作和文本的体验、发现、研究中.不是当代文学毫无价值和感染力,而是我们的批评家没有发现批评对象的价值,他甚至并不准备去理解文本,而只准备宣教和裁决文本.

晚清以来中国百余年的激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实践,如果有什么重要的启示和价值,那就是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警惕理论和理念的难以想象的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最需要的不是进口来的理论和信念,而是对中国现实和历史的了解与研究,实践是治疗理论病的惟一途径和方法.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正是在这个方面,毫不例外的属于中国百年来的激进主义进程中的产物,发热的头脑与身体分离,奔跑的路上失去了自己,也毫无例外的需要批评实践的纠偏和补课.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作研究中心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立场:以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作为中心的活动目标与学术宗旨.它的研究姿态是同情的、建设的,而不是破坏的、冷酷的;不是批评家靠击杀批评对象来擦亮自己的名衔,而是文学批评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阐释、评价过程中,确立一种严肃的经典化的学术立场和研究方式,创立中国当代批评自己的理论领域、路径和话语.中国当作研究中心的实践是要证明,在理论之外,还有经验,在西方理论之外,还有中国当代文学自己的品质和话语特点,批评正应从新的文学经验和创造中汲取理论灵感和创生新的概念方法,形成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自己的理论路径.

中国当代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纷繁复杂,是中国当代文学和批评具有高度活力和创造力的来源,中国当代文学融汇的新的经验和特质,在平庸的批评视野下是平庸乏味的,只有在同情、犀利的批评视野之下才能被提升转化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这并不仅仅是中国当作研究中心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正在实践的批评活动.

在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批评中,中国当作研究中心确立了经典化的研究路径,其实质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责任的承担和批评的学术自觉建设,它着重于对文学文本的研究路径扫描,价值探寻以及中国批评话语的建设,并以此既区别于一般的文学奖项的评选,比如茅盾奖和鲁迅文化奖等,也区别于过于依赖理论的学院批评,它是及物的文学批评,是立于当代文学文本的新的经验和方法之上的批评实践,也是对独立批评品格和理论创新能力的追求.

在批评路径的选取上,中国当作研究中心已经推出了方方、李俊国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研究丛书”之《经验与原创――2012春讲张炜张新颖卷》、《革命与游戏――2012秋讲韩少功格非卷》、《边缘与颓废――2013春讲苏童谢有顺卷》,《故事与经典――2013秋讲毕飞宇吴义勤卷》(即出),它们分别是从以下多条路径即“经验与原创”、“革命与游戏”、“边缘与颓废”、“故事与经典”,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这种批评实践,将探索和积累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这种研究方法和一般的文学史研究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从思潮、流派、风格、阶段等传统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来进入中国当代文学,不是把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塞进既定的现代文学史的框架里,进行分类和剪裁,而是最大限度地突出当代文学创作经验的个体性、差异性、原创性,从个案出发,通过对中国当代重要作家的个案研究,从活生生的文学经验里提炼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有价值、意义的概念、方法.这种研究方式因此是生成性、阐释性的,也是原创性的.只有在认真梳理提炼当代作家作品研究的一系列路径的基础上,对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研究才有坚实的根基.事实上,中国文学的批评实践中不乏这种典型对象的选取和研究,比如,30年代茅盾,40年代胡风的一系列作家论;当代学者钱理群对鲁迅、周作人兄弟的作家专论,张新颖的张炜论,吴义勤的毕飞宇论、迟子建论,李俊国的方方论;以及陈思和、王晓明、汪政、丁帆、于可训、谢有顺、洪治纲、张柠、李敬泽等学者有关莫言、贾平凹、韩少功、苏童、王安忆等的作家论;都具有文学史的视野和学术的穿透性.但我们不能不指出,当代文学批评还从未自觉地系统地以中国话语建构和批评路径的寻找入手,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做出富于学术自觉的批评理路的整理研究.毫无疑问,当代文学经典化研究,这是一个具有学术挑战意义的,“吃重”的学术建设工程,却也是30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真正需要启动和深入的一项系统工程.

批评到学术: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批评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