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金像奖与影视作品的文学性简

点赞:6319 浏览:214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虽然文学与电影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综合艺术,但在对人的精神境界进行升华的层面上却是殊途同归,而且二者的相互接触或者说融合也日益亲密起来.当前的奥斯卡金像奖获奖作品直接改编自文学作品或者体现出极强的文学意味的事实表明:文学与影视密不可分.文学作品对电影的影响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奥斯卡获奖影片的重要一部分,奥斯卡金像奖的文学性明显增强.本文从直接改编自文学作品和文学意味两个方面分析奥斯卡金像奖获奖作品的文学性.


[关 键 词 ] 奥斯卡金像奖;影视作品;文学性

一、文学与影视

作为社会(审美)意识形态之一,文学又被称为语言艺术和时空交织的艺术,是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精神载体.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实则具有“无用之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性价值.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是在活动的形象.它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主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和精神方面的享受.由此可见,文学创作和电影艺术创作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因对时代生活的孜孜探求,对人的心灵历程进行深刻剖析的共同愿望,使得在艺术情感意味的表达、在对人的精神境界进行升华的层面上却是殊途同归.

二、奥斯卡金像奖与影视作品的文学性

(一)直接改编自文学作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作品的文学性表现之一

文学构成了影视最坚实的基础,是影视古老的艺术母亲;影视则为文学提供了一个可视、可听、可感的艺术平台.谈到文学与影视的关联,按照传统的观念,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先有了小说、剧本之类的文学雏形,才能进而发展为影视作品.[1]确实如此.纵观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历年颁发的奥斯卡电影奖,给人最深刻的感触就是文学对影视的影响在日益加深.根据2011年美国在线杂志《赫芬顿邮报》统计,自1930年以来,有25部改编文学的电影作品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比如,《沉默的羔羊》改编自美国作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获1991年最佳影片奖;《辛德勒的名单》改编自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辛德勒的方舟》,获1993年最佳影片奖;《勇敢的心》改编自美国作家兰德尔·华莱士的同名小说,获1995年最佳影片奖;《英国病人》改编自斯里兰卡裔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获1996年最佳影片奖;《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改编自印度作家维卡斯·斯瓦卢普的小说《问答题》,获2009年最佳影片奖等可见,文学与影视的接触,或者说融合更加亲密.正如金元浦所言:“影视对文学的借鉴和汲取最多,也是最关键的.影视从文学那儿学习了诗的抒情,散文的纪实,小说的叙事和戏剧文学的冲突.文学构成了影视最坚实的基础,是影视古老的艺术母亲.”[2]

纵观电影史,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学和奥斯卡有着深刻的不解之缘.根据2005年美国《图书标准》做的一份统计分析,在电影史上,有20%~33%的影片改编自已经出版的文学作品,而在历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提名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0%.从本届提名影片来看,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近70%.[3]而在所有的文学类型中,奥斯卡似乎对小说更加情有独钟.电影是声音和光线的艺术,而小说是符号的艺术.不过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互惠关系是很明显的,电影剧本多改编自小说,小说也多借鉴电影的表现手段.据《从小说看电影》一书统计,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占到17%到50%,特别是高成本影片,取材于小说的比例最高.对此有人指出,小说左右了奥斯卡金像奖.[4]

根据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榜单,《老无所依》(又译《险路勿近》)、《未血绸缪》(又译《血色黑金》)、《迈克尔·克莱顿》《朱诺》和《赎罪》入围最佳影片.只要仔细审视一下这个榜单就不难发现,第80届奥斯卡似乎与文学特别有缘.其中获提名最多并最终入围的三部影片《赎罪》《老无所依》《血色黑金》均改编自文学作品.

《老无所依》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这部由科恩兄弟执导、有如被施了催眠术的惊悚影片,改编自曾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文学大师科马克·麦卡锡的那部受到极大赞誉的同名小说.当小说版的《老无所依》于2003年印刷发行时,被尊为现代传奇和文学先锋的麦卡锡,因为他的作品对焦在了火速变化着的美国西部非凡的故事背景上,已经积累了无人能及的人气和声望.

《血色将至》改编自美国作家Upton Sinclair于1927年发表的小说《石油》.影片取景于南得克萨斯州的荒芜戈壁,描述了虚构的石油大亨Daniel Plainview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南部石油潮中一步步发迹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概括展现出贫穷落后的南加州小镇风貌,并采取了平行对照的叙事手法详细描绘了宗教势力在美国南部扩张的过程.小说《石油》刻画了世纪交接时石油怎样改变了美国南部的地理人文风貌,电影在这一点上很是忠实于原著.

电影《赎罪》根据同名小说《赎罪》改编而成.从电影故事的情节发展来看,这个标题的确与电影主题很贴近.Robbie与Cecilia在书房里的一刻浪漫导致一生的悲剧,Briony文字叙述与臆想中的浪漫造成一生荆棘路的赎罪.现实的真相叙述不需要任何修辞与点缀,任何多余的东西都是一种浪费与亵渎.然而,无论怎样,电影或文学作品本身仍然通过艺术传承到了人类终极关怀的意义, Robbie与Cecilia没能重温幸福,仍然通过Briony对战争以及真相的叙述达至人类互相关爱的温暖深度与厚重.

同样,2011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也改编自英国作家罗格与康拉迪著的《国王的演讲》同名小说.该书讲述的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故事.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弟弟.关于《国王的演讲》这部影片的特色,笔者认为有二:一是反映了英国社会中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差别冲突;二是电影中有莎士比亚的“影子”,无论是从情节的设置还是人物语言都展现了典型的英国式生活和思维方式.关于该影片的深层主题,其深层意蕴集中在清教文学中人的自我救赎这个主题上.影片讲述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过程,实则为了体现个人通过努力而达到内心的自我拯救. 在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奖的九部(《后人》《相助》《雨果》《点球成金》《战马》《特别响,非常近》《艺术家》《生命之树》《巴黎》)作品中,竟多达六部是改编自已经出版的文学作品,这比上届十部提名影片中四部改编自图书,还多了两部.其中,《雨果》是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力作,改编自布莱恩·瑟兹尼克所著的魔幻小说《雨果·卡布雷的发明》;《战马》改编自英国作家迈克·莫波格的儿童文学作品《战马》,小说《战马》曾获得当年惠特布莱德奖(即现在的柯斯达文学奖),此后多次改编为舞台剧和广播剧,在英国可谓风靡一时,其中文简体版已于2011年11月由南海出版公司翻译出版.

《点球成金》和《特别响,非常近》是典型的美国故事.《点球成金》影片改编自体育类作家迈克尔·刘易斯的《魔球:逆境中致胜的智慧》.《特别响,非常近》是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第二部小说,是纪念9·11的“伤痕文学”,小说的主人公是9岁的小孩子奥斯卡.改编自闻名世界的间谍小说大师约翰·勒卡雷的经典小说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也获得了84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和最佳男主角提名.

数量如此之多的源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提名榜单,使得文学改编与影视的关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再次证明,文学不仅是电影首要的灵感源泉,也是电影成为经典的重要保证.

(二)文学意味:奥斯卡金像奖获奖作品的文学性表现之二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实际上就是通过技术处理,将纯文字性的阅读材料搬上屏幕,使之成为可视、可听、可感的声音图像材料.在改编的过程中,编剧者根据作品的总体框架,对其内容进行适当处理,但故事情节、正反面人物和主题基本不变.因此,一些读者欢迎、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学作品很受编剧者的关注.同时,将这些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也正好折射出影视作品的文学性.但是,影视作品的文学性还远不止于此.一些非名著改编的奥斯卡影视作品自身也体现出很强的文学味道.这种文学味道主要体现在“三重”上,即注重故事性、注重细节以及注重塑造人物形象.现主要阐述如下:

重故事.与文学作品一样,娱乐是影视的原始功能.因此,故事性是影片吸引观众的根本缘由.一部新片的拍制上映,人们最关心的通常是它将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没有没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同理,也没有毫无故事情节的电影.因此,娱乐性是影视产生的原动力,故事性是影视的生命力.

重细节.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非常注重细节描写.作者在叙述时本着行文尚简的原则绝大多数时候惜墨如金,但对细节描写不惜用墨如泼.电影是视觉上一次性完成的艺术,必须凸显细节的雕塑感.编剧者欲使其作品吸人眼球,就必须以细节实现精彩纷呈,亮点不断给人以视觉与美的快感.同时,在细节的选取和处理上也需异常谨慎.否则,培根的至理名句“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也同样适用于影视作品.

重人物.人物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线索,是读者和视者做出真善美与检测恶丑等价值判断的重要参照.因此,电影的主人公必须具有动力性——正动力或反动力,正动力由主人公施与,即他或她具有能发出一连串行动的性格;反动力指周围的人是动作的施予者,而主人公不为环境所动,咬定青山不放松.[5]第2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乱世忠魂》(又名《走向永恒》)的主人公即为后一种类型.

奥斯卡金像奖与影视作品的文学性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结 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奥斯卡金像奖的文学性明显增强.在当前“去文学化”、阅读无纸化的大环境下,当今世界电影艺术的最高奖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实则体现了文学的永恒价值及其与影视艺术的完美交融.一方面,文学可通过影视展现出其独特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等,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文学,阐释文学的精髓.反过来,电影对文学的影响也很重要,由于电影面对的是多数群体,因此一部好的电影所带来的市场经济效应是巨大的,事实证明电影拍摄之后会推动小说的阅读与销售.《呼啸山庄》拍成电影之后,小说销量超过了之前92年内的销量,平装本销售了70万册.可见,很多人是会跟着电影去读书的.总之,奥斯卡金像奖的文学性对重新唤起人们阅读文学经典意识、培养人文素养以及对人智慧的智化、道德的教化和思想的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驿舟.文学与影视的亲密接触[N].新民晚报,2008-03-17.

[2] 金元浦.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焦守林.奥斯卡影片之文学镜像[N].晶报,2012-02-19.

[4] 栗月静.小说左右奥斯卡奖[J].世界博览,2012(05).

[5] 李保平.奥斯卡“老电影”的文学性[N].辽宁日报,200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