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让权威走开

点赞:19297 浏览:908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网络时代里,公众对权威的声音深深怀疑,草根的声音可以成为主流,艺术标准进一步模糊和多元化

到今天,赵丽华诗歌事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这显然是近年来所发生的文学遭遇网络的最典型事件.在此事件中,人人都能写诗,人人都能写文学批评,似乎就要成为可能.诗歌,是人类最敏感灵魂的歌唱,而文学批评则是向来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利器.这两样东西,似乎从来没有和芸芸众生发生过如此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是网络,使“梨花”在一夜之间开遍,使诗歌在一夜之间遭到最刻薄的嘲笑,也使专业的文学批评在大众批评面前软弱无力.

谁也不权威

“文艺批评已经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当事人赵丽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更多人萌生了巨大的参与意识, 2006年12月,美国《时代》杂志将2006年度人物授予了一个群体――YOU,即全体网民,称在过去的一年中,时代的主角是亿万普通网民.在‘you’时代里.文艺批评变得直观而多元,拘谨、严肃、刻板的专业批评理论文章随着网络阅读的快捷性而逐步被淘汰出局,这样的结果是迫使理论家改变八股话语方式.草根呼声甚至可以成为主流声音,艺术标准进一步模糊和多元化.”

作为曾经被网友所嘲讽和诟病的“梨花体”事件的中心人物,赵丽华对于网络评论应该最有体悟.显然,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赵丽华对网络评论已有了新的感悟,“这样的结果是一些边缘化的艺术门类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尤其以诗歌和电影为最.”她看到了网络评论最积极的一面.

“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说经济不信经济学家的,说科学不信科学家的,说文学不信文学家的.就文学来说,很多讨论不是在文学评论的范畴里进行的.”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所说的这种现象,恰好非常明显地表明公众对所谓权威的深深怀疑.

两年前,文学评论家白烨和80后作家韩寒所发生的那场网络口水战,仍然让人记忆犹新.批评家和作家互相吐口水,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因为发生在公共网络空间中,加上众多网友纷纷加入,使这场论战变得声势浩大,而具有了典型意义.

其结果是,并不适应网络生存的文学评论家因忍受不了成千上万网民的骚扰而关闭博客.偃旗息鼓,而80后作家及其粉丝网民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其实,与其说评论家是败在韩寒笔下.不如说是败在网民的键盘之下.在人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评论的网络时代,批评家的身份,显然已无法让他们的话语听起来更有分量.所谓权威,受到了公然的挑战或挑衅.

网络文学的诞生,则是对传统出版和传统批评的一种直接颠覆.近年来,像《鬼吹灯》这样的网络畅销小说,都是先在网络论坛连载发表,获得一些网民的认可,日渐积累更多人气,然后影响力剧增,最后变成了排行榜上的畅销书.甚至还搞出了一个“盗墓文学”流派.

在文学与市场紧密结台的时代,网络无疑成为检验一部作品是否能畅销的有效平台.在这个过程之中,文学批评家的话语逐渐丧失了作用,而千万网民的喜恶和评论则直接影响了一部作品的命运.关于文学批评家的环节,似乎已经可以被省略掉了.以前相对权威的文学类杂志《收获》、《十月》、《人民文学》等也不再是通往文学创作的必经之路.

文学评论家张颐武肯定了网络对文学出版的积极作用,“网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更灵活化,以往的出版模式.编辑和出版商都是门槛,虽然有一个标准,但都可能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现在就是直接和客户面对面,机会就很大,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作品被淹没了,没有声息了.当然一旦被读者所认同,就会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中国的玄幻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里没有什么机会,玄幻、传奇、怪异的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化里没有什么影响力.现在网络上出现这样的作品,我觉得这对中国现代文化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补充,是很积极的.”

两条平行线

青年作家冯唐并不是个网络作家,但是他喜欢把自己的小说贴到个人网站上,也曾经在泡网上贴过《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但他对网络评论和专业评论均表示了失望.“我希望看到真看真懂的人的反馈,而不是起哄的.我从来不认为我的作品能为大众怎么写作.我是写纯文学小说的,不需要太热闹.”对于网络评论和专家评论,他也认为并无孰轻孰重之分,“那要看谁更明白”.文学评论家的权威,在一些创作者的眼中,也已一去不复返.

评让权威走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网络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张颐武把网络评论和专业文学评论看成是两条按照自己的轨道行进的平行线.“网民的评论其实是读者对于文学的直观的反应,感到好就说好,坏就说坏.而评论家的看法有一个文学史的角度,还有对文学本身的一些阅读的专业训练,是一种专业的批评.网络放大了读者的评论,变成一种过去没有的影响力.”


但他认为读者的反应和想法不可能替论家的存在.因为两者其实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公众的好恶很重要,但专业的评论家的看法也仍然很重要.他们的趣味也不可能主导这个社会阅读的所有空间.另一方面,批评家的声音也不可能去主导社会民众的声音.“一个比较客观的评论是在互相的对话中间形成的,不断地对话沟通讨论,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互相地碰撞.甚至包括辩论、争论,这样不断对话沟通的过程,才会慢慢形成―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但在李敬泽看来,这种对话几乎不太可能.“知识分子与大众两者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对话语境、对话前提.网络不是一个讨论问题的地方,是一个表达的地方.”这在白烨事件和赵丽华诗歌事件中似乎都可以看得出来.在李敬泽看来.网络中,并非人人都是评论家,而是“人人都是表达家”.“大家都在说的时候,这个话还有效吗我们常常会被一些表面的说法所魅惑,但声音的累积,并不是思想的延伸.正常的、健康的、良好的、有成果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谁都可以说话,而是在这个前提上.让对话有效开展起来.”

“网络评论极大地扩展了公共话语空间,是生活中的一个进步,已经并在继续产生影响.然而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恐怕是无法用一个元素来覆盖的.即便它是‘伟大的网络’.不是有了网,一切专业元素都不需要了,不论网上还是网下,我们不能只评分贝来讨论问题,真正的对话还是要对谈话中的事物有深入的理解.使用一点知识和理性.”然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李敬泽所希望的深入理解的理性对话并不那么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