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历史转型与当代作家创作理念

点赞:4055 浏览:102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的严冬刚刚过去,面对着信仰的失落和语言的失真,年轻的作家们探寻着新的创作之路,试图通过回归文学创作的本真的同时拷问自我灵魂、审视命运与存在的意义.作家们的探寻之路首先体现在创作理念的转变上,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年轻的作家们用人性回归对抗着异化的现实,用实验性的语言拯救着语言的失真,经历过是非颠倒、真检测难辨的“”后,作家们开始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真实观.

关 键 词 :新时期 历史转型 创作理念 人性回归 真实观

文学的发展与政治转型紧密相连,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经过十年浩劫的摧残已到达崩溃边缘,想要跟上时代步伐、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实现强国之梦,必须要拨乱反正、除旧布新.改革首先是要肃清滞后思想,在这场政治解放的时代大潮中,文学一直处于先锋地位.在这样的历史转型时期,当代作家的创作理念也随着社会历史转型而发生着改变.

一、当代作家创作理念的文化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艺理论领域开始对“左”倾思想进行大规模的清算和多维度的辨识,中国文学开始对世界文学敞开大门,并积极在西方文学中寻找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途径.

首先是对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学的评介.20世纪以来西方各种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悉数亮相于中国文坛,从事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的一群学者如袁可嘉、陈光孚、董鼎山等集中发表了大量论文介绍和讨论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问题.徐迟于1982年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由此引发了大规模关于西方现代派文艺的大讨论,各种不同乃至对立的意见直接碰撞交锋,为后期文艺思潮提供了更多的话题,促使人们开放眼界、拓展视线,建立多元化、全球化的思维,推动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主义”发展.


与此同时,中外名著的翻译出版也逐渐被放开.“十七年”文学和“”文学时期,出版的书都是经过意识形态筛选后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图书,并为与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对传统文化进行断章取义和牵强附会的阐释.而“从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本世纪不多见的大规模译介西方文化思想、现代文学作品的持久热潮”.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等纷纷大量译介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80年代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仅仅在形式技巧、叙事策略上影响着中国文学,而且在文学的性质、功能上浸染着中国文学,可以说,新时期文学理念的嬗变正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激发下由文学形式到文学本体的嬗变.

二、当代作家创作理念的内涵

由于十年浩劫“革”掉了文化的“命”,很多成长于60年代的青年都处于一个被文化“放逐”的环境中,他们听着样板戏,喊着“检测、大、空”的口号长大,既与世界先进文化相阻隔,同时又与传统文化相断裂,加之青年人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满、对现实生活出路的迷茫,造成他们心灵上的游离、文化上的断层.

1.用人性回归创作理念对抗异化现实

十年前,信仰狂热,社会扭曲,乾坤颠倒,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和生活由此改变.十年后,严冬终于过去,留下的却是狂热后的伤痛、激进后的失落.面对这满目疮痍的世界和理想的土崩瓦解,青年们由困惑到反思再到觉醒,寻找着生活的出口、人生的出路.新时期文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五四”精神的回归,这种回归是“人的回归”,人作为人重新回归到文学中和历史中,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呼唤成为了时代最强音,这段时期的文学成为“人的文学”,作为“人的文学”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朦胧诗”.刘登翰先生说:“人的价值观念的重新确定,给诗歌创作从思想到艺术的解放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首先是出现在诗歌中的人的形象不同了,不再是像一棵草,一个螺丝钉那样受着历史的驱使和等待救星的拯救,而是一个充分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的历史主人形象.诗歌不再像过去造神运动那样把主宰历史的命运归结为救世主的恩赐.”

正如舒婷自己所言:“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在文学从属于政治的年代,政治利益高于一切,人的价值被政治标准遮蔽,个人价值湮没于集体利益之中,自我丢失在社会洪流中,人被政治异化、被集体异化.一夜之间“”结束,集权政治瓦解,社会地位产生巨大落差,坚信不疑的价值观念瞬间崩塌,处在混乱的社会生存秩序中的青年们对人生、对信仰、对意识形态都在普遍且深刻地进行怀疑和审问.他们开始疑惑,也开始探索,开始大量接受西方的哲学和文化思想,他们苦苦寻找抚平伤口的慰藉和冲破现实牢笼的手段,寻找失落的理想.

成长于“”时期的诗人,面对异化的现实,北岛自称:“自青少年时代起,我就生活在迷失中:信仰的迷失,个人感情的迷失,语言的迷失,等等.我是通过写作寻找方向,这可能正是我写作的动力之一.”而青少年时期北岛接触的西方文学作品则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我最初读到的那几本印象最深,其中包括卡夫卡的《审判及其他》、萨特的《厌恶》和艾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等,其中《人岁月生活》我读了很多遍,它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这个世界和我们当时的现实距离太远了.现在看来,艾伦堡的这套书并没那么好,但对一个在暗中摸索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激动人心,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导游,给予我们梦想的能力.”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对人性的追求同样也是北岛立足于现实世界的理性支点:“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不同于舒婷寻性中的“尊重、信任和温暖”,也不同于顾城在诗歌中对人性“纯真”的赞颂,北岛诗歌中更多的则是表现一种“愤”,这种“愤”是对十年浩劫中人性沦丧和社会秩序颠倒的愤恨和拒绝,面对满目疮痍的异化社会,诗人发出了“我――不――相――信”的呐喊.这种对异化世界的反叛和呐喊是以人性、人道主义作为评价尺度的,北岛要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一个真正的“人性世界”来对抗异化的现实.

2.用语言实验创作理念对抗言语失真 在“文学从属于政治”的年代,无论是“十七年”文学还是“”文学,无论是小说还是样板戏,语言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和工具,多以叙述性见长,口号式、颂歌式的小说语言掺杂着大量的政治说理和政策宣传,这些语言远离人们生活,为实现政治意图而呈现出“检测、大、空”的特性,偏离了语言的本真.正如诗人杨炼回忆:“语言中的暴力更彻底:‘文言文’连同赋、骄、绝、律(八股文,当然!)――中文全部形式主义追求――等同于封建原罪,一举被反形式的粗俗的‘白话’所代替.一场世所仅见的文化虚无主义运动,在态度上,已启‘’之先河.由此,当代中文诗,一开始就面临绝境:不仅是外在条件的贫瘠,更在内部人为的空白――切断文化传承的有机联系,标榜反文化的‘文化革命’.让中国,‘反智’导致集体弱智.”语言失真的背后是政治的束缚,为了反抗语言困境,新时期的作家们要挣脱僵化语言模式,用真话写真情,用文学语言重塑多姿多彩的文学审美世界.于是,明显带有西方先锋性、现代性的语言实验开始在文坛显露.

作为探索先锋的“朦胧诗”的诗人们开始在诗歌意象塑造上突破语言局限,开始语言实验.北岛自称:“诗歌面临着形式的危机,许多陈旧的表现手段已经远不够用了,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另外,我还十分注重诗歌的容纳量、潜意识和瞬间感受的捕捉.”

在噩梦刚刚醒来的早晨,觉醒的青年们面对的是惨淡的人生和灵魂的萎缩,他们不想放弃内心的艺术良知和对于命运的思索,却又因为十年“”的言论压制而心有余悸,于是,对于语言失真的反抗就只能通过含蓄多义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正如严力在回忆“朦胧诗”时所说:“顺便说一句关于所谓‘朦胧诗’的问题,当时我们既想用现代的手法但又下意识地担心因文字而被定罪,所以写的时候会多拐几个弯,但那股被压抑的忧愁气氛在诗里从头贯穿至尾.现代手法或称对西方现代诗的模仿反过来让我们对放入的情感有种慰藉,就好像这种形式才是适合灵魂躺进去休息的躯壳.”

对于80年代“朦胧诗”的形式的实验性,杨炼在接受访问时说道:“就像血肉和灵魂一样有着一种完整的内在的关联.说到底,语言形式是用来呈现内涵的,而内涵只有通过独特的语言方式,才能得到完整的呈现.更进一步说,没有形式的独特表述,就无所谓内涵.我们来看艾略特,他的《荒原》《四个四重奏》等每首诗都被赋予了非此不可的独特形式.正是这些‘形式’,把无论多么私密的写作能量提升到普遍甚至所谓‘公众’的层次上.”

3.徘徊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真实观的重新确立

何为真实观?真实观就是作家对于事物真实与否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在更深层意义上显示了作家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在“”结束之后,信仰崩塌,真实瓦解,虚检测与真实模糊了界限,“几乎所有的艺术革命,就内在而言,都是有关真实观念的革命.旧的真实图景瓦解、破碎之后,新一代人面临的是新的真实境遇,这就要求有新的艺术方式来传达这种新的真实,革命就发生了”

先锋小说的代表马原在其最早的作品《冈底斯的诱惑》中就明确点明了小说的虚构性:“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了,关于陆高和姚亮的另一个故事.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不一定确有其人等可以检测设姚亮也来西藏工作了,是内地到西藏帮助工作的援藏教师,三年或五年.就这样说定了.”在马原看来,现实生活是由一个一个细节串成的,其间充满了偶然性,很少呈现出连续性和因果链,因此他通过解构整体性来追求真实观,他说:“其实细想一下,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几乎是由这样的生活细节构成,生活并不是逻辑过程,那么艺术为什么非得呈现出规矩的连续性呢?”

与马原解构真实不同,余华则采取建构的形式,用精神真实替代生活真实:“生活是不真实的,只有人的精神才真实.”?“生活是一种真检测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很久以来,我越来越感受到先验世界的真实.我曾经向朋友描绘过这个世界.现实世界的大街向我们展示人来车往的景象,我们想一想那种景象,再想一想机器的运转,两种图像居然趋向一致.我告诉朋友:那时候你会感觉到有一股隐藏的力量驱使着人,就如人驱使着羊羔一样.一切景象都是先验世界描绘出来的,人在现实世界里只不过是道具而已.”?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马尔库塞对此曾做出这样的判断:“艺术的真实性在于它有力量打破现成现实(即确立现实的人们)解释何谓真实的垄断权.这种决裂正是美学形式的成就,艺术的虚构世界正在这种决裂中显得同真实的现实一样.”

三、当代作家创作理念转变的意义――文学主体性的回归

从1984年到1987年,在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中,文艺理论家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论著.他“呼唤人的‘创造’‘对象’‘接受’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地位.他同时申明‘主体性问题,包括个体的主体性、民族的主体性、人类的主体性.这是强化人的创见性、能动性、自主性观念’”?.同时刘再复还在文章中提出“内宇宙”与“外宇宙”的区别,并认为由作家主体构成的内宇宙才是优秀的作家创作应该表现和重视的,“内宇宙是一个具有无限创造能力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主体力量可以发挥到非常辉煌的程度,而这,正是人的伟大之处”?.

虽然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没有深入进行下去,但是在此期间出现的“朦胧诗”“现代派”“先锋派”等创作都是对于主体性理念的具体实践,他们通过具体文学创作表达了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反映论”和“文学工具论”的不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在时代社会历史转型的大背景下,作家创作理念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追求人性、崇尚自由,以此对抗异化的现实,他们以语言为武器对言语失真进行突围,他们质疑现实,力图消除真实与虚构间的鸿沟,他们在文学中充分运用“意识流”“戏仿”“心理时空”等手段,消解传统现实主义的庄重感和神圣感,小说家成为叙述的主人,这些都真正促使了文学主体性的回归,使中国文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新时期历史转型与当代作家创作理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北岛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刘登翰:《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诗潮》,《福建文艺》1980年第12期.

舒婷:《人啊,理解我吧》,见《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版,第3页.

北岛:《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访谈录》,《诗探索》2003年第3―4期,第165页.

北岛:《建英 对话北岛》,节选自“八十年代访谈录”,凤凰网http://book.ifeng./yeneizixun/special/beidaonuo

beier/detail_2009_10/07/314245_3.s.

老木:《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版.

杨炼:《诗探索》,2003年第(1―2)期,第242―243页.

“百家诗会”,《上海文学》1981年第5期.

严力:《我也和白洋淀沾点边》,《诗探索》1994年第4期.

杨炼:《别让你的手势沦为冷漠死寂的美》,《文学月刊》2013年第10期,第85页.

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5年第5期.

余华:《我的真实》,《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余华:《走向真实的语言》,《文艺争鸣》1990年第1期.

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