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阿长形象

点赞:32748 浏览:1552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阿长这样一个或有或无而又无从考证的农村妇女,平常得连外貌都没有可写,甚至连名字的来历也无从考证,而又那么粗俗落后,却为何屡次出现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鲁迅那值得怀念的童年生活中呢?本文通过对时代背景和初中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这样一个亦师亦母亦真实的阿长.

关 键 词 鲁迅 阿长 老师 母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笔者结合鲁迅的童年生活来引导大家理解这个鲁迅笔下的阿长形象.鲁迅在文章里对阿长在他童年生活中的影响也有所提及.如长妈妈在鲁迅小时侯曾因相传百草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而讲过一个蛇的故事,这故事满足了儿童好奇的心理,引发了鲁迅进入幻想世界的强烈兴趣,开启了鲁迅去探索神奇世界、探索另一种人生的大门.1887年,7岁的鲁迅开始跟从远房的叔祖父周兆蓝读私塾.每天除了练字,常读的一本书是历史书《鉴略》.但小小的鲁迅感兴趣的还是先生的绘有插图的《花镜》和《山海经》.他最喜欢的是一个人坐在先生的小园子里读《山海经》,那些神奇夸张、想象力丰富的图画,令童年的鲁迅惊叹不已.而远方的叔祖父却极少给好奇的鲁迅讲解其中的故事.鲁迅拿着问题去问博学的寿镜吾老师时,老师没有回答,“似乎很恼火,脸上还有怒色了”.可在孩童心里,越是他不知道,别人不愿意给他讲的事,他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想知道.当然关于这些故事阿长也是根本就无从知道的,而“我”也从来没有指望阿长可以给我什么解答.所以当她也来问《山海经》的时候,“我”甚至都不愿意和她讲”.可后来放检测回来的阿长却给“我”带回了别人不愿意帮“我”解答,也不愿意帮“我”去写的《山海经》.讲到这里笔者引导学生拍了一个短剧――阿长写《山海经》.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连书名字都不知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写来了)的阿长跑了多远路,怎样和别人去描述叫错名字的书,怎样去忽视“文化人”对待她这个乡下人的蔑视等等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写到后阿长的表现却只是轻描淡写.通过表演学生看到了阿长写书的艰辛.在少年的鲁迅迷茫、充满渴望而又被忽视的时候,阿长主动走进了鲁迅的情感世界,写书,圆梦,情谊殷殷,这完全出于对孩子真心的爱护与体贴,这个时候的阿长给予了鲁迅母亲般的呵护,这里的阿长是母亲.


另外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屡次提到阿长给作者要求一些在我们看来非常俗气的习俗,如新年开头第一句要说“阿妈,恭喜恭喜”,并且还要吃凉凉的福橘.这些希奇古怪的习俗都在少年鲁迅的记忆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形成了鲁迅对中国封建习俗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最初的记忆,这些也丰富了鲁迅最初的原始的文学积累.这些故事在鲁迅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如在《祝福》中关于鲁四爷不让寡居的祥林嫂去碰那些祭品以及祥林嫂后来把省下来的钱去捐了一条门槛.这里的阿长是“我”接触中国落后习俗的老师,她给了“我”日后鞭挞封建社会的一条鞭子.可如果我们只分析这些,那这个人就不是阿长了.阿长在睡觉时在床上肆无忌惮地摆出“大”字,与人切切察察,她那些麻烦的规矩和听起来有些“玄乎”的故事,这些都让阿长蒙上了一层灰色,这样的粗俗与落后的女人,让人实在“不大佩服”,甚至讨厌、怨恨.那鲁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样的一面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文学的常识,即在创作中需要文学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同.生活的真实需要我们原封不动地把生活再现.可文学的真实不同,它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真实进行加工再创作,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阿长或许让我们讨厌,或许在生活中也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但这样的阿长符合了那个时代农村妇女身上的种种特征,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在阿长身上有了真实的投影.也有了那个时代一些国民的劣根性,也就有了人性复杂的一面.阿长既然从生活中走来,带了这些缺点倒更增添了几分人物的真实感,作者尊重了文学的真实.《朝花夕拾》不是小说,不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也不是史传文学,要求真实地再现特定时代的人文精神.这里的阿长是真实且被赋予情感的,她代表了一个鲁迅生活中不识字的典型农村妇女形象.

鲁迅作品中阿长形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故事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这样一个亦师亦母亦真实的阿长,她丰富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她那些希奇有趣看似有些荒诞的故事,某个程度上开启了鲁迅对问题探索的兴趣,所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占据了很长一段跨度的阿长,才屡次地出现在鲁迅文学作品中风格相对教轻松的《朝花夕拾》中,就像是艾青以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来怀念大叶荷一样,我们也可以把其中和阿长有关的片段看成是鲁迅对这位亦师亦母亦真实的阿长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