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教学要点举隅

点赞:24215 浏览:1083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的独立性和存在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当下的大学生而言,课程的吸引力不大.本文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该课程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相应的对策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研究要点举隅.

关 键 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课程教学 研究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或名“选读”,下文统称为“阅读”)课程,是在尊重文本固有的内容——作者及作品的情感基础上,以关注学生阅读个性的养成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广阔的阅读空间和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最终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相应的人文素质.通常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和“中国文学史”两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后者是中文系甚至其他相关院系传统的必修课,其地位的重要性自不必言.然而,长期以来,后者的独立性甚至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当下的大学生而言,课程的吸引力不大.本文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相应的对策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研究要点举隅如下.


一、面临的挑战

1.社会大环境:文学边缘化

从外部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文学日益边缘化.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熙熙攘攘,多为利往.在这重功利与实用心态的影响下,由于文学不能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故其重要性日益为人所忽视.目前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商品经济的实行不但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学习动机.高额的薪酬、丰厚的福利、稳定的工作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追求目标.即使是身处塔中的大学生,也在考虑学以致用的问题.考量所学知识对将来毕业找工作有没有用处、有多大用处,并以此来权衡和规划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多少.结果很多文科学生,甚至低年级的大一、大二学生,就已经把精力更多地投入考研、考证、培训班甚至驾照的学习中去.只是由于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为了完成学分顺利毕业,学生才来到教室,心不在焉地听课,甚至有的同学通堂在玩手机、打游戏、网络聊天.这一点背后的尴尬和无奈,在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2.学校小环境:课程被压缩

在市场化和功利化专业设置的影响下,学校的许多基础课程,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这样相对似乎更为冷僻的课程,在大多数大学里更加变得似乎可有可无.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普遍受到严重消解,以至不得不让出部分教学时间,甚至被直接砍掉,以保证那些市场反应灵敏、应用性强的时兴课程.如前几年的高级文秘、现在的播音主持等热门课程的开设.

3.文学教育自身的断层和割裂

现在的大学生,虽然从入小学起就开始接触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在其后直至步入大学后的十数年学习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因此在学习时采取的学习方式侧重字词翻译和作品背诵,而忽视文学的审美愉悦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被动灌输,导致不小比例的学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当步入高校再次面对古代文学作品时,积久成习的学习方式和惯性思维使得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讲,放弃了能动思考,更谈不上对作品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人文精神的学术钻研意识,因此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非常肤浅、很少诵读甚至根本不细致翻阅古代文学作品.

二、困境产生的原因

1.教育指导思想的制约:中文系培养的是学者而非作家

1925年,立志当作家的李健吾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时任中文系教授的朱自清先生对其说:“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三十年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接1955级新生入学大会上,系主任杨晦教授的迎新辞语惊四座:“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想当作家的不要到这里来.”两处典故的语出文献虽不可一一确证.但是,“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似乎已经成了大家今天的共识.虽然有的大学有这方面的努力,但或已经偃旗息鼓.如前几年,浙江大学聘请金庸做博导,后来无疾而终.近年来,上海大学有“美男作家”之称的葛红兵教授开设的“创意写作课”,其吸引力和能否改变中文系课程教学多年积习的具体效果也有待观察.

2.教育实践中的误区:颠倒了“治学”和“教学”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混淆甚至颠倒了古代文学的“治学”与“教学”的关系,侧重对“治学”的努力,忽略了“教学”的要件,也很少考虑现在中文系学生的实际水平.现在这些大学生上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之前所读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仅限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人不能独立阅读古文,不少人甚至即使参看现代注释也看不懂古代诗文.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以“治学”为中心,海阔天空地讲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或只是泛泛地讲什么意境优美语言清新,那么学生即使把文学史背得滚瓜烂熟,次次考试都得满分,也无法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髓和内涵.

2.教育实施者的刻意缺位:为了实现趋利避害的最大化

如今,教师在课堂上讲文学史可以尽情挥洒,给学生以知识渊博、角度新颖、新见迭出、气场十足的深刻印象;讲作品选则受文本限制不得随意发挥,没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深厚的功底只能老生常谈,令人生厌,甚至捉襟见肘、发言惟艰.所以讲文学史容易出彩叫座,而讲作品阅读课程很难弄巧藏拙.同样的两极分化也体现在课堂下,体现在学术研究和教材编撰上.从事文学史研究可以名利双收,选注或解析作品选则吃力不讨好,成了明日黄花.在学言学,除去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力不谈,单纯从做学术、培养学术交往圈来看,一套教材的编选,凸显了主编者自己在主流学界的泰斗地位,大有登高一呼,从者云集的感觉.被邀编写者或是主编认可其成就,或是被接纳,也有蒙受知遇之恩,自感通过教材的编写,从而进入掌握学术话语的阶层.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的研究者,由于人文学科凸显个性化的自身固有特征和需求,你认为好,但很难得到别人的共鸣.更严重的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你越是说好,别人越是唱反调,最后孤芳自赏,斯人憔悴,或主动或被动地远离了主流学术圈子. 三、对策及建议

1.结合时代特点,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对症下药.

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不仅是开启学术殿堂的钥匙,还有照亮人生旅途的烛光.在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堂讲授实践中,只有通过智慧的启迪,才能有效地穿透“时光燧道”,使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点燃生命的火光,也使当代读者同古代贤哲直接发生心灵的碰撞.笔者认为,仅就这一点而言,以五千年文化为积淀、富含丰厚营养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精神大餐,无论实际的益处,还是吸引力,肯定超过社会上“心灵鸡汤”快餐式的阅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打破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无用之见,树立其有用之貌.当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长远的期许后,其学习兴趣就会被大大激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对症下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教学要点举隅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大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被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身上承载的责任不可谓不重,然而与重任相对的则是个体能力和素质的不足,甚至低下.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具体表现为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团体、抗压能力差、不愿吃苦.有的学生,毕业两年换了数十份工作,严重影响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自信心的树立.有的一蹶不振,闭门不出.更有甚者,因为一时受挫,就想不开,寻短见.此类事件,屡见报端和网络,不胜枚举.

在面对重大挑战如何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针对这一点有侧重地进行教学.苏轼《定风波》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之所以为苏轼,正是因为他能从苦难中超脱出来,更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从中可以学习到得出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对.

再如,讲到大学生感兴趣的爱情诗词时,如晏殊《鹊踏枝》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可以联系到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能够联想到辛弃疾词作《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可以引申到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并引导学生就这三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理解.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人定好目标,坚持不懈,绝不轻易放弃,最终希望的曙光会在前方出现.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语句,让学生感受到意气风发的恢弘气势,从而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注意专业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的讲授时,要注意他们专业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有的放矢,进行有意识的教学调整.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灵活机动,结合他们未来工作的需要,激发其主动探索的精神.

比如在给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讲授《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截取电视中常出现的广告,分析其中广告语诸如“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中包含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寓意.并进一步指出,广告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心灵深处的渴求与呼唤.古人那种“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其实正是现代人所不相信但又渴望得到的.好的广告语的产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人类共性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

再如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上课时,讲授一些古代山水游记的同时,就可以展示一些电视上的游览录像,或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分析景点介绍词编撰的优劣.由于编撰者的能力有限,景点介绍内容错别字满篇、常识性的错误屡见不鲜,这极大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可谓是“面目可憎”“大煞风景”.如果是教育基地,则非常严重地削弱了其教育意义.而相反,古人的山水游记名篇则言简意赅,韵味无穷,咏之能歌,可品可赏,故能够流传千古,成为旅游胜地广而告之的招牌语言.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无可替代的.

3.对诵读本位的回归与改革

现在的大学校园,大多时候只能听到朗朗的阅读外文书籍的声音,而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的传统经典诵读不经意间已经成了“绝响”.即使是校园广播里,除了卿卿我我的情歌,就是英语听力广播.可以说,古代文学的诵读氛围就整体而言,已经所剩无几,而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要顺利展开,诵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诵读是积累的捷径,是把知识储存起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读得多,积累得自然丰厚.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是需要记诵的.学生如果在阅读中能记诵大量的古诗文精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畅意达、文从字顺、精思于胸、下笔成章,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让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的教学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4.教师要动口也要动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一些博士生,数年间,可以写出多达几十万字的厚厚专人或专书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然而实际上,他可能从来没有读完任何一种研究对象的作品注本,更不要说是全本、善本.不能全面掌握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却写出了号称煌煌大作的博士学位论文,这让人觉得几分滑稽和无奈,但却反映了古代文学研究者的一个现实.多年来,各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中国文学史”课程完成的,教师只在课堂上天花乱坠地向学生讲授一长串线索、一大堆概念、一大批作家,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名篇却很少通读过,也很难读懂.更不要说古代诗、文、词习作了.有些教师表面看来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事实上,古代文学的精髓是什么,在哪里,他们自己很难知道,更谈不上准确掌握并以之育人.教古代文学的教师自己没有受到过诗词写作方面的训练,成天被论文级别、课题经费折磨得心浮气躁,致使他们没有写这些东西的心境,也就很难具备写作古文旧诗的能力.大学中文系很多教古代文学的教师一辈子没有写过文言文和旧体诗,甚至一辈子没有写过一幅对联,这对中国古代文学阅读教学是非常不利的.高校提供给教师一个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时间和精力的安排相对来说比较自由.教师在动口讲授的同时,还要动手写作.只有这样,才能讲得深,讲得透,讲得好!

(本文为2013年度盐城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CTCJY023.)

(吕海龙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2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