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诗观

点赞:2972 浏览:110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诗是什么样的?从“五四”开始,人们就在思考这一问题.百年来,在这一新型文学形式的探索上,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优秀作品,也形成了丰富的诗歌理论和诸多的诗歌流派.诗,这种在古代曾列入“五经”的高雅文学,走到今天,她曾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发挥着“兴、观、群、怨”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在社会的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诗歌都用独特的方式,反映和表达着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愿望和心声,发挥着巨大的助推作用,产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作品和著名(或无名)诗人.在国家和社会和平时期,诗歌反映人性的善美、生活的幸福、环境的安适,多以诗情画意,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但无论怎样的内容和心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等固有特性都没有变.有人说,诗是文学之冠,其创作难度、表现手法、艺术含量是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及的;“诗人”这个称呼,本身就是一个高贵的词语和身份,故古代称作“桂冠”.由此说来,写诗须有一定的生活积淀,须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人们可以写诗,但不一定能成为诗人.成为诗人要读者公认,要社会赋予其“桂冠”.

在现代诗歌创作上,百年来有不少上乘之作.但作为诗歌的国度,这种体裁还没有像旧体诗一样,走到汉魏唐宋元明的成熟和鼎盛时期.探索需要不断进行.

出路在哪里?我一直认为,关键还是继承与发展.在这个问题上,靠“拿来主义”是不靠谱的,不是外国诗歌不适应中国,而是因为语言上的差异,我们引进的东西失了体,走了调,面目全非.在外国本来也是有节奏、有韵味、有意境的东西,译为汉语往往韵味显失,诗味淡化.如果邯郸学步误仿误学,势必不伦不类,国人一般是难以接受和认可的.

在中国,只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的公民,他们都从小背诵过唐诗宋词.诗是什么样的,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用毫无韵味和毫无意境的文字堆砌罗列的分行东西,要他们承认为“诗”,这实在是勉为其难了.他们可能认为这是对诗歌这个高贵的文学式样的亵渎,会嗤之以鼻.事实上,现代诗今天之所以遭受冷遇,没有较多的读者,根本的原因是它失去诗歌固有的、人们喜闻乐见的特性!

由此可推断,现代诗要有出路,有成就,须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用古诗词的文学样式立诗,用古诗词的语势为句.诗有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忌废话、淡话,要意蕴深刻,妙趣横生,形象生动,言之有物,思之有意.

近年来,我订阅了10多种诗歌刊物,研读了大量“名人名作”.同时在博客上看了约10万首以上的网络诗歌.学习着,思考着,揣摩着.也取长补短,试着创作了300多首自以为是“现代诗歌”作品,形成两本集子.从本意上讲,是想借汉唐以来诗词曲赋的经典表现手法,用现代诗歌不受约束的漫调,形成一种“中国式”的新诗歌,以满足今人的胃口和审美需求.这些东西,全部在网络发表,且有半数以上在纸媒发表,从中也听到了普通读者的赞许言辞,可总感自己的古诗词修养太浅,继承与发展乏力,探索之路依然漫长.但有一点亲身体会,那就是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并将其发扬光大、推陈出新,让读者喜闻乐见!


有人喜欢你的诗歌,这就是成就,比骂声听来舒服.现在流行一种叫“用前人没有用过的语言来写诗”.自以为高于先人,标新立异了,其实那些东西,是没有什么文学含量的,没读几句就反胃.想来一个没有文化艺术技巧,没有内涵的东西,无论如何大肆聒噪,那只会被读者认为是滥竽充数,污染视听了.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