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童文学》杂志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走向

点赞:19765 浏览:847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

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学术界,儿童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尚未取得真正独立的学术地位,而一小批致力于儿童文学批评事业的研究者,也不曾得到主流学术批评界的关注.1972年,一份以建设和推动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为宗旨的学术刊物《儿童文学》(Children’s Literature)杂志的创立,为当代美国儿童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奠基意义的学术平台.

这一事业的开创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Connecticut University)一位英语教授的努力.如果说18世纪西方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类的独立与自觉与同一时期女性作家们的创作贡献密不可分,那么,对于20世纪当代美国儿童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拓来说,这位女性研究者的努力同样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就是当时任教于康涅狄格大学英语系的弗兰西莉娅巴特勒(Fancelia Butler).弗兰西莉娅十分不满于当时儿童文学研究不为学术界所承认和重视的现状.在与一位男性同事的交流中,她提出了儿童文学研究缘何总是遭到轻视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一份为大家所公认和重视的刊物作为支持,而这恰恰是当时美国儿童文学研究界所缺乏的.同事的回答坚定了巴特勒的一个想法.在她的多方努力下,1972年,《儿童文学》杂志第1卷正式出版.此后,该刊以每年一卷的周期持续出版(除1979年未出版外).这是美国第一份独立出版的儿童文学研究刊物,也是继创刊于1970年的《讯号:童书研究方法》(Signal: Approaches to Children’s Books)之后的当代西方英语世界第二份儿童文学专业学术刊物,由弗兰西莉娅担任主编一职,康涅狄格大学英语系的教师们负责主要的编辑工作.该卷的封面以“了不起的边缘者”(The Great Excluded)来强调作为一个边缘学科领域的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价值与现实地位.在该卷的编者按中,弗兰西莉娅特别强调了儿童文学研究本身的重要意义,以及人文研究学科将儿童文学纳入研究视野的必要性,并呼吁人文学科研究者关注儿童文学研究,她也强调创办《儿童文学》杂志的目的,就在于“推动人文学科领域的儿童文学创作、教学与研究事业,鼓励最优秀的那部分人文研究者参与到这一领域中”①.

创刊号上一共发表了二十一篇英语儿童文学研究论文,其论题涵盖十分广泛,既包括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如古代英语儿童文学读物研究、中世纪儿童文学研究、洛克与18世纪的英语少年虚构文学研究、19世纪晚期儿童虚构文学研究,也包括特定的作家作品研究,如伊索和拉封丹寓言研究、小红帽故事研究、罗斯金作品研究、“爱丽丝”系列作品研究、狄更斯与卡洛尔作品比较研究、丁丁系列漫画研究等,同时还包括特定儿童文学美学命题的研究,如哲学与幻想文学的关系、儿童文学中的死亡意象、歌谣中表达的儿童叛逆内容等.此外,儿童阅读也是自该卷起就一直受到关注的话题之一.在这一卷上发表了关于芬兰儿童阅读、儿童阅读与成人阅读以及儿童传记阅读等方面的相关文章.同时,该卷还发表了著名图画书作家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与新一代大学生的一篇对谈稿.考虑到人文研究领域的儿童文学研究新起步不久,在该卷卷末,编者还特地附加了一份“研究方向”表单,共列出了包括基础理论命题探讨、文类文体研究、作家作品解读、通俗文化研究、特定形象与意象研究、童年叙述研究等方向在内的一百九十七种研究细目,作为提供给读者和相关研究者的参考,表单末尾强调了学科交叉研究(特指特定研究领域的专家从本领域的专业视角出发对儿童文学展开研究)的重要性.

应该说,《儿童文学》第1卷以其研究和批评上的深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并在总体上奠定了该刊的基本学术面貌,即从较为广阔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视野出发,对儿童文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展开纯学术性的探讨.而在随后的各卷中,这一研究特征也在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


二、

对于美国当代的儿童文学研究来说,1973年与1972年一样令人记忆深刻.这一年,在弗兰西莉娅等人的努力推动下,美国儿童文学学会(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正式成立.而当年的《儿童文学》杂志刊名也新添了这样一个副标题:现代语言学会儿童文学分会与儿童文学学会年刊.自此以后,《儿童文学》杂志一直由这两个学会提供资助,它们同时也是刊物重要的学术后援力量.与该刊第1卷相比,1973年的第2卷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跨文化维度,其论文的研究内容不但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范畴的限制,向着与相关的儿童阅读内容进行开掘,而且将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等理论资源引入了儿童文学批评.如该卷上发表的《儿童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几点初步思考》一文,以《奥兹国的巫师》、《小熊温尼菩》等作品为例,探讨了儿童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容,同一卷上的《维多利亚时代儿童小说中的印度》一文分析了维多利亚时代儿童小说中所塑造的“印度”形象,体现出儿童文学研究的后殖义理论视野.尽管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两种研究还只是一种相对初步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学的研究,但它们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英语儿童文学批评所具有的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相对较高的理论起点,也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打开了理论思考的视角和学术研究的空间.

而上述“学术多元”和“文化多元”的面貌,也是《儿童文学》杂志迄今为止最为引人注目的两大学术特征,它们同时也是当代西方英语儿童文学研究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理论生长方向.尽管在历卷《儿童文学》杂志中,被评论对象的主体仍然由英语儿童文学现象、作家和作品等构成,但许多论文在应对传统论题的同时,也在方法论上鲜明地凸显了学科交融的研究新视野.自第1卷到2008年的第36卷,包括童话、诗歌、小说、戏剧、科幻作品、幻想文学、纪实文学等在内的各种儿童文学文体以及包括贝洛(Charles Perrault,1628―1703)、卡洛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科洛迪(Carlo Collodi, 1826―1890)、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 1830―1894)、爱尔考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 1850―1894)、王尔德(Oscar Wilde, 1856―1900)、鲍姆(Frank Baum, 1856―1919)、内斯比特(E. Nesbit, 1858―1924)、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格琳威(Kate Greenaway, 1846―1901)、波特(Beatrix Potter, 1866―1943)、格雷厄姆(Grahame Kenh, 1859―1932)、巴里(James Barrie,1860―1937)、托尔金(J.R.R. Tolkin, 1892-1973)、刘易丝(C. S. Lewis, 1898-1963)、怀特(E. B. White, 1899-1985)、特里弗丝(P.L.Trers, 1899―1996)、苏斯博士(Dr. Suess, 1904―1991)、贾雷尔(Randall Jarrel, 1914―1965)、柯米尔(Robert Cormier, 1925―2000)、勒吉恩(Ursula K. Le Guin, 1929―)、桑达克(Maurice Sendak,1928―)、布鲁姆(Judy Blume, 1938―)、艾斯柏格(Chris Van Allsburg ,1949―)、罗琳(J.K.Rowling, 1965―)等在内的一大批欧美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及其作品被一一纳入人们的研究视野.除了一般的文本细读和文学阐释外,不少论文从历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民俗学、社会学、女性主义、教育理论、艺术理论等角度切入文本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作家作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尤其是该刊上以专栏或专题形式出现的论文组合,具有颇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参考价值.例如,该刊第5卷(1976年)借美国建国二百周年纪念之际,提出了将儿童文学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命题,并发表了一组关于童书与美国文化历史之关系的论文,所论对象包括美国1825―1860年间青少年小说的文化价值观、美国儿童读本与儿童杂志的发展、鲍姆与杰克伦敦作品研究、游戏童谣中的美国文化等,第9卷(1981年)上发表了一组共四篇以“儿童文学与媒介”为主题的论文,探讨儿童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民间童话与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电视与阅读对于想象力发展的作用等,第18卷(1990年)专门开设了“评论”栏目,收入其中的五篇论文分别探讨了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文学批评中的运用、精神分析批评实践的历史语境问题、文学的精神分析批评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精神分析批评反思历史和男性幻想故事,该卷同时以一组探讨儿童文学中的母亲形象的论文,展示了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实例.如果说从该刊的最初几卷,我们所看到的儿童文学的学科交叉研究还带着一定的理论学习和机械挪用的痕迹,那么随着时间的移易,读者能够明显觉察到儿童文学批评对于其他学科相关理论运用方面的日益熟稔,以及它在借取和运用这些理论资源时的日益深入、精细与专业.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儿童文学》杂志记录了当代西方英语儿童文学批评及其理论推进的学术过程.

而“跨文化”的特征,最鲜明地体现在从一开始就被《儿童文学》杂志引为己任的对于域外儿童文学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介绍方面.如果说第1卷对于伊索和拉封丹寓言的研究多少还与研究对象本身的儿童文学经典身份有所关联的话,那么第2卷对于德国戏剧的介绍,第3卷对于澳大利亚儿童文学、犹太儿童文学、希腊儿童文学和当代挪威儿童文学的介绍研究,第4卷关于印度儿童文学的研究论文等等,则完全是站在文学与文化介绍、交流和比较的立场上,对于一种“世界性”儿童文学面貌的关注与呈现.在一个不长的时间段里,该刊发表了包括阿根廷、法国、意大利、德国、比利时、希腊、挪威、芬兰、苏联、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多篇异域儿童文学发展研究论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4、1975、1978、1981、1982、1993年和1998年的七卷《儿童文学》上,分别刊登了七篇大多由英美研究者撰写的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论文、书评或介绍文字,内容分别涉及中国民间故事、中国儿童游戏、“”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与教育媒介、中国通俗文学与儿童、中国儿童文学中的亲子关系、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家庭形象,其中一部分论说由于跳脱出中国视角来看问题,因此有一些独到的观点和发现.与同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并不令人乐观的对外译介状况相比,这部分论文的出现同样体现了该刊的世界性儿童文学视野、理念和追求.

三、

在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儿童文学》杂志始终致力于保持与当下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现实的紧密联系.我们能够从这份刊物的发展中清楚地看到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演进的一部分历史.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在一股民族寻根文学的热潮中,学术界对民间故事了极大的兴趣.出版于1977年的第6卷《儿童文学》围绕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儿童文学资源的重要性,组织了一组以民间故事研究及其与儿童文学之关系为主题的文章和访谈,在该卷“编者按”中,谈到了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密切关联,并提出了利用民间文学资源和古老的故事讲述形态重塑当代“儿童―成人”关系的设想.上文提到的“儿童文学与媒介”专栏,也是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益影响童年世界建构的影视媒介现象的一个积极回应.而出版于1991年的第19卷《儿童文学》则以持续受到关注并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图画书为话题中心,发表了一组由七篇论文构成的图画书研究专栏.该专栏并非对于图画书作家作品的一般分析,而是从具体的叙事策略、文化意象等切入探讨图画书的特定美学、文学和文化特征,显示出一定的理论高度.该专栏发表的论文结合具体作品探讨了图画书中的身份认同与第一人称叙事、图画书中的颠覆性形象、图画书中的卧室场景,以及图画书的文图关系等.尤其是在文图关系方面,相关论文以具体作家、插画家的配合为例,探讨了插画家作为作品诠释者的身份意义,同时也针对当时图画书创作和评论重画面而轻文字的倾向,提出了批评性的思考,并从韵律和声音的角度阐述了文字对于图画书的重要性.这组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论文,既展现了当时西方图画书创作与研究的一些基本现状,也向我们显示了当时的图画书批评所具有的理论思辨能力,其中一部分论文所提出的话题,在其后的许多图画书研究文章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更有一部分论述直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跟踪现象的过程中,刊物本身的学术敏感也在不断得到提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该刊早已不满足于对于现实话题的被动应对,而开始针对儿童文学文类的文学、文化和社会语境,主动提出富有开拓价值的学术话题.例如,出版于1993年的该刊第21卷以一小组论文集中探讨了儿童文学中的性别角色问题,内容涉及历史上和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对于特定性别角色的塑造.尽管性别角色本身是一个借自和文化批评领域(最初是社会学、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领域)的理论,但这一组论文颇为突出地显示了将性别角色理论运用于儿童文学批评的可能性和适切性.其中艾查德森(Alan Richardson)的《19世纪儿童虚构文学中的男性儿童性别角色塑造》一文与瓦莱薇拉斯汀戈(Valévie C. Lastinger)的《19世纪法国的女童与玩偶》,分别以儿童文学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为话题展开论述,彼此构成了有趣的对比.尤其是在后一篇论文中,作者细致分析了19世纪法国儿童文学中的女童玩偶如何在不对当时的男权势力构成公然挑战的前提下,颠覆着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塑造,其论说显然超越了笼统的性别角色赋形研究,而将目光投向了有意味的历史细节.在2005年出版的第33卷上,开设了一个书面形式的论坛,主题为“创伤与儿童文学”(Trauma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包括“编者按”在内的五篇文章共同探讨了儿童文学与生理、心理、历史和文化创伤的关联.论者结合具体文本,从精神分析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角度切入,对于儿童文学所涉及的童年暴力、双亲遗弃、物质胁迫等创伤体验展开分析.此外,陆续发表于该刊各卷的如儿童文学中的文化价值观研究、儿童身体重塑研究、“男童学”(Boyology)研究、童年表征研究、殖民与后殖民研究等论文,也常常能够抛出值得深入发掘的学术话题.

与此同时,该刊也关注对于传统理论话题的新的开掘和探讨,尤其是如何在新的理论背景下重新理解和诠释属于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永恒的话题.例如,在出版于1997年的该刊第25卷上,整个“研究论文”栏目均以“跨文类写作”(Cross-Writing)为主题.尽管“跨文类写作”的概念在这里针对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和阅读中一直存在的/读者与儿童文学/读者之间的界线交叉与跨越现象,但发表于该卷的这批论文以其较为新颖、具体、扎实的作家、作品和读者分析,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定义和诠释了儿童文学文类的这一特质,并展示了儿童文学研究可能的新视角.其后,2000年第28卷的“研究论文”栏目以一半的篇幅(五篇论文)刊载了有关“儿童文学”、“儿童文学阅读”以及“儿童文学研究”之意义的学术对话和交锋.各位作者围绕儿童虚构文学的特征、儿童文学阅读的乐趣、儿童文学与童年研究的交互等,表达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并就彼此间的认识异同展开了对话.

美国《儿童文学》杂志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走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作为一份以儿童文学的自由批评为归属的刊物,《儿童文学》杂志通过对于当下现实的积极回应,记录了当代西方英语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而通过对于新的学术话题的开辟和拓展,它也成为这段历史本身的创造者之一.

四、

从出版于1973年的第2卷起,《儿童文学》杂志开始设立书评栏目.在最初的几卷,该栏目的评论对象主要是儿童文学作品,但论者通常会结合几部相关主题、题材或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尽管这些述评多以作品分析为主,但评论本身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史论或理论评述性质.随着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推进,一大批新出版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很快进入了评论者和编辑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该刊书评栏目的主要评述对象,而这一栏目本身的组构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该刊起始几卷的书评栏目基本上是游离于研究论文栏目的独立部分,本身也不追求特定的主题和聚焦,但很快便发展起了一种将主题书评与一般书评相结合的新模式.很多时候,主题书评的评论对象和观点内容构成了对于研究论文观点的重要补充.例如出版于1977年的第6卷,其书评栏目就被分为“近期儿童文学发展态势”、“民间故事与幻想文学”、“插图插画”以及“儿童文学批评”四个部分.再如出版于1991、1992年的第19卷和20卷,其中一部分书评系呼应本卷的图画书研究论文专辑和吉卜林研究专辑的评论文字.很多时候,即便以无主题形式组织的书评文字也与一部分单篇研究论文形成了对照和呼应,同时也使书评文字承担起了重要的文献引介功能.该刊各卷的书评涉及每一阶段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一些代表性著作,一部分引起学术界注意的法、德语儿童文学研究著作也在被评述的对象之列.与此同时,与儿童文学相关的重要文化著作,如有关童年研究(史)、家庭研究、女童文化研究、儿童道德与政治生活研究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书评栏目的评论范围之内.不少秉持批评精神的评论本身就是一场自由、思辨的学术对话和碰撞.评论对象与评论者的话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于西方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历史的一种别样的叙述.

许多年来,对于当代英语世界的儿童文学研究者来说,《儿童文学》是他们最为重要的理论园地之一.自创刊号起,《儿童文学》杂志的供稿者包括了一大批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批评界的重要学者.活跃在该刊各卷的研究者中,有一些西方儿童文学批评界十分熟悉的名字,他们包括《儿童文学的乐趣》(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1992)的作者佩里诺德曼(Perry Nodelman),当代西方童话研究领域的代表学者杰克齐普斯(Jack Zipes),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代表学者彼得亨特(Peter Hunt),《童书中的儿童性》(Childness in Children’s Books)的作者彼得霍林代尔(Peter Hollindale),等等.这些学者发表在《儿童文学》杂志的论文和评论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最初的批评理路.例如佩里诺德曼的一系列书评文章及其关于图画书与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论文,个中不少观点正是他广为人知的著作《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1988)以及《儿童文学的乐趣》的前奏或后续.

自1975年第4卷开始,《儿童文学》杂志在“杂论”栏目中开设了“博士学位论文要目”简介.这是一份关于近期美国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的一个条目式简介,最初仅仅是论题简介,后来增加了对于每篇论文主要观点和内容的扼要介绍.尽管在每一卷长达几百页的页码中,这一要目简介往往只占据了最末的几个页码,但对于儿童文学研究者来说,它却是一份异常珍贵的参考资料.它呈现了儿童文学研究在西方学院派研究中所走过的一段发展历程,并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资料方面的重要借鉴和索引.而这份出现在每卷卷末的学位论文目录,其论题的丰富与多元,也会带给许多儿童文学研究者以惊讶和惊喜.三十多年来,该栏目一直由雷切尔弗迪斯(Rachel Fordyce)博士负责编辑,其中2000和2001年的要目曾由另一位编辑伊丽莎白梅菲尔德(Elizabeth Mayfield)协助编辑,要目长度也由最初的三四页增加到目前的十几页.其间尽管艰难重重,但一直坚持了下来.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对于当代美国儿童文学研究发展的其中一支重要脉络的记录.

五、

1980年,《儿童文学》杂志开始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美国儿童文学学术杂志首次进入著名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体系,这既是对《儿童文学》杂志多年学术努力的一个肯定,也为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平台.1994年,《儿童文学》杂志编辑部移至弗吉尼亚州的霍林斯学院(Hollins College,1998年升格为霍林斯大学),由该校知名作家R.H.W.狄勒德(R.H.W.Dillard)接替弗兰西莉娅担任主编,主要编辑工作也开始由霍林斯大学的朱莉普法费尔(Julie Pfeiffer)等教员承担.从2004年开始,该刊进入了美国最重要的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的学术刊物出版体系.

《儿童文学》杂志以其三十余年的学术坚守,为当代西方英语儿童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阵地,为美国儿童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研究门类的身份和价值确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其当代学术框架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构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儿童文学》及其创刊于1975年的姊妹刊物《儿童文学学会会刊》共同提供的学术镜像代表了美国儿童文学学术研究的基本现状和最新进展,它们同时也与《讯号:童书研究方法》、《加拿大儿童文学》(Canadian Children’s Literature: A Journal of Critici and Review)杂志等一起,共同推进了当代西方英语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建设.对于当代英语世界的儿童文学批评来说,《儿童文学》杂志是一份同时具有开创性和承前启后意义的学术刊物.

早在《讯号:童书研究方法》和《儿童文学》杂志创立以前,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界已经拥有两份代表性的儿童文学期刊,一是创刊于1924年的《号角》(The Horn Book)杂志,二是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与国际儿童文学与阅读机构(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Reading)在1963年共同创立的《书鸟》(Bookbird)杂志.这两份刊物在20世纪前期和中期的英美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阅读事业的开拓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这两种以儿童文学推广为己任的刊物,其定位都不是纯学术性的,它们更多地关注与当下儿童图书馆怎么写作、基础教育以及现代童书出版业相关的各种资讯,它们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价值与贡献也更多地体现在这些第一手的资讯呈现上.创刊于1969年的《教育中的儿童文学》(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在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性上有了质的提升,但这是一份主要从教育学、图书馆学的角度探讨童书与儿童教育之关系的学术刊物,整个70年代,它的作者队伍也主要由教育以及图书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者构成,其中大多数论文的论述建立在班级教育和图书馆实践的基础上,并以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历史性的分析为主,而较少从文学研究的层面发现和展开对于儿童文学学术话题的阐说.正如弗兰西莉娅所说,那个时代的儿童文学几乎尽被掌握在教育界或图书馆学的领域内,其内容多以文学在班级教学中的作用、当代作家生平、阅读水平分级、书评报告等为主,尽管这些话题本身都很不错,但却都不是人文研究者所关心的.在这样的历史现状下,20世纪70年代初《讯号:童书研究方法》与《儿童文学》杂志的先后问世,将英美儿童文学的学术研究同时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层面.这两份学术刊物有着相似的学术面貌,同时也各有其无可取代的优势.如果说对于相关儿童文学史料的有意识的搜集、整理和呈现是早期《讯号:童书研究方法》杂志的一大特色,那么《儿童文学》杂志则是以其读者对象定位的学术性和专注于当下儿童文学学术现场的姿势,成为当代英语儿童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领地.而且,与《讯号:童书研究方法》相比,《儿童文学》杂志更为鲜明地突出了儿童文学批评的学术独立性.

同时,在具体的批评内容和批评方法上,《儿童文学》杂志既关注从文学角度对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和儿童文学史展开宏观或微观的研究,同时也积极关注作为儿童文学大背景的儿童文化,并倡导将跨学科和文化批评的方法融入儿童文学批评.它的这一基本的研究和批评理路不但在《儿童文学学会会刊》上得到了承接和发展,也对创办于其后的另一份美国儿童文学学术刊物《狮子与独角兽》(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A Critical 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随着刊物本身不断的自我提升,其学术性的层面也在不断得到加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该刊的学术论文栏目愈益彰显出儿童文学批评可能具有的锋芒与深度,其学术品质也体现出质的飞跃.这既是刊物自身的进步,同时也是对于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研究整体发展轨迹的一个生动记录.

在1972年的《儿童文学》创刊号上,弗兰西莉娅从观念习惯、文本特征和批评标准缺失三个方面指出了儿童文学通常为人文研究者和批评家所轻视的理由.与三十几年前相比,西方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研究在今天的地位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提升,而这一变化的推动者之一,正是以《儿童文学》等杂志为代表的学术刊物多年的学术努力与坚持.

六、

继《儿童文学》杂志之后,西方英语儿童文学研究界又陆续出现了几种新的儿童文学学术刊物,其中包括《斐德若:国际儿童文学研究杂志》(Phaedru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Research)、《加拿大儿童文学》、《狮子与独角兽》,以及同样由美国儿童文学学会主办的《美国儿童文学学会季刊》等.曾一度被认为是“美国儿童文学分析研究的最佳资源”② 的《儿童文学》杂志,其学术声音也逐渐融汇在了日渐壮大的儿童文学学术期刊队伍中.在一个知识的分工同样日益精细和专业化的时代,《儿童文学》创刊之始所具有的综合研究性质似乎也正在慢慢失去其最初的魅力.它在理论发表方面的兼容并蓄导致了它本身作为一份学术刊物,似乎缺乏一种足够明确的身份标识,倒是最初作为其补充刊物的《美国儿童文学学会季刊》以其特别的话题专栏和理论批评年鉴日益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看得出,《儿童文学》杂志在秉持它最初的学术宗旨和学术面貌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和确立自己在新的学术年代的独特理论姿态.从最近几年的《儿童文学》杂志来看,其研究似乎开始更多地靠向儿童文学的文化批评,比如2007年与2008年两卷,有关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阶级关系、社会性别塑造、东方主义、酷儿现象等内容的论述占据了较大部分的篇幅,事实上,这也是对于该刊最初便十分强调的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与此同时,研究论文本身的分析愈显精细和缜密,学术论文、杂论和书评各栏目的组织也更具有整体性.此外,与20世纪80至90年代初省略“编者按”的做法相比,该刊在90年代以后日益重视每卷卷首的“编者按”,并努力在这段文字中阐释或者说编织本卷的理论框架.进入21世纪以来,刊物的这种对于每一卷研究整体性的追求(其实也是对于刊物本身的科学结构和理论冲击力的追求)显得更为突出.而这种不懈的自我提升的努力与追求,正是《儿童文学》杂志直至今天仍然保持着它作为当代西方英语儿童文学理论重要园地之地位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仍然记得弗兰西莉娅巴特勒在《儿童文学》杂志创办之初所表达的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期望,那么《儿童文学》杂志迄今为止的所有努力,以及与它的努力密不可分的当代西方英语儿童文学理论和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就是对于那最初安放在它身上的期待的最好回答.

【注释】

① Children’s Literature, Vol. 1, 1972, p.8.

② Jim Silverman, “A Rack of Journal: Research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Vol. 8, 1980.

【参考文献】

[1] Bator, Robert. Signposts to Critici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Chicago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3.

[2] Hunt, Peter.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i. London: Routledge, 1990.

[3] Hunt, Peter.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Contemporary Critici. London: Routledge, 1992.

[4] McGillis, Roderick. The Nimble Reader: Literary Theory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York: Twayne, 1996.

[5] May, Jill P..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Critical Theory: Reading and Writing for Understanding.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赵霞,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