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文学世界的漂流者

点赞:2933 浏览:71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人物简介

维苏奈保尔,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上世纪50年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自由国度》《大河湾》《非洲的检测面剧》及“印度三部曲”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上海书展上,最重量级的活动之一是诺贝尔获奖作家维苏奈保尔(下文称奈保尔)的到来.这是奈保尔第一次访华,他还将在上海度过自己82岁的生日.不久前在《上海书评》上,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写道:“奈保尔呈现出的公众形象是个愤怒的男人,很容易动气,可能会没来由地做出惊人的粗鲁举动,执迷于自己伟大作家的地位,刻意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无法忍受蠢人,或者说任何人,包括那些与他最亲近的人.”

这些描述,和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奈保尔判若两人.因为从伦敦长时间乘坐飞机,又参加《大河湾》的中文版首发式,奈保尔疲惫而虚弱,只能坐在轮椅上亮相.他的夫人纳迪拉,时刻在他身边.奈保尔显得少言寡语,大部分回答都由夫人代劳.

奈保尔,文学世界的漂流者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旦有了期待就看不见你要看的东西

来中国前,奈保尔说自己并没有在心里放入太多的期待,“因为一旦有了期待就看不见你要看的东西,我只是过来然后观察就可以了”.这位超级爱旅行的作家,每到一洲一国,都会写点什么.但对于是否会写中国,他直接回答:“也许不能了,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需要认真地体验、观察,需要很多知识,但是现在我没有这些.”

奈保尔似乎也没有满足中国读者对他的期待.在论坛上,他很坦白地说并没有读过中国作家的作品,也没有和中国的作家有过交往.他的夫人则出来圆场:“他给中国的一位诗人颁过奖,我们是在威尼斯碰到的.因为他是评委,所以看过那位诗人的作品.”

整个中国之行,奈保尔都更乐于当一个少言多听的角色.在杭州,当被问及想要推荐哪一本书给中国读者时,奈保尔直言:“我不喜欢这个问题,我不想强迫读者读这本书,或者那本书,他只要读书就行了.”这次又是夫人替他做了耐心的解释:“我认为奈保尔所有作品都非常优秀,如果是第一次读,我会推荐他的早期作品《米格尔街》.作品就像堆砖,如果是一个年轻人,可以从早期的喜剧性作品开始,以后会形成自己的阅读路线.”

旅行挽救了他

在没有获得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奈保尔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他出生在特立尼达,这座位于海的英属殖民岛屿,也是奈保尔的文学摇篮.奈保尔的祖父是英属印度的契约劳工,属婆罗门种姓.

印度人在世界上向来以遵循本国文化而出名,但奈保尔的父亲西帕萨德却是个反叛的“逆子”.他对宗教敬谢不敏,喜欢英国文学,并终生怀抱作家梦.奈保尔童年时,父亲常常会给他读自己特别喜欢的英国文学作品片段.比如莎士比亚的《尤利西斯凯撒》,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一边朗读,一边讲解.

在父亲的影响下,奈保尔从小就对英国文化充满向往.在他眼里,特立尼达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是“大海中最可笑的小岛”.18岁时,他前往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奈保尔先是过了一段苦日子:找工作时因为移民身份饱受歧视,住地下室,不得不靠妻子教书来维持生计.他后来写道:“经过一番奋斗我才来到这里,但它又不是我的世界中心,我被骗了,而我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直到成为BBC的“西印度之声”广播员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奈保尔才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

1957年,奈保尔的处女作《神秘的按摩师》发表.随后几年,他以平均每年1部小说的速度写作,《埃尔维热的选举权》《米格尔街》等小说接连问世.这些早期作品中,充满了奈保尔童年的记忆和对特立尼达生活的回忆.

奈保尔最著名的“印度三部曲”是他三次去印度旅行、采访的产物.母国给了他一种深深的幻灭感.“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我的祖先百年前从恒河平原迁出,到了世界另一边的特立尼达等印度,这个我1962年第一次探访的国度,对我来说是一块十分陌生的土地.100年的时间足以洗净我许多印度式的宗教态度.我不具备这样的态度,对印度的悲苦几乎无法承受――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在书中,奈保尔满怀惆怅地写道.


跨文化的身份让他矛盾不已:特立尼达的浅薄文化是他向来不屑的;英国文化总让他有局外人的感觉;印度曾经很神秘,现在也已幻灭.奈保尔后来回忆,是旅行挽救了他,他在海地区旅行,还去了非洲,写出了《大河湾》等阐释另一种文明的作品.

奈保尔的书中,也越来越深入地体现了殖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控制和破坏.奈保尔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是一个殖民地人,作为一个访问者,在行走的浪漫背景里,观察在那些地方生活着的人与社会,就像从远处观看我自己成长的那个地方.”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奈保尔的获奖词像是对他自己话语的印证:“奈保尔是一个文学世界的漂流者,只有在他自己的内心,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

“毒舌”与冷酷

奈保尔的生命中,有3个重要女人:两任妻子以及阿根廷情妇玛格丽特.

他和第一任妻子帕特相识于牛津校园.帕特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比奈保尔大17天,苗条矮小,善良温和.在双方家庭都反对的情况下,两人义无反顾地热恋,并于1955年结婚.然而这段婚姻并不幸福美满.

在奈保尔面前,帕特是一个死忠于他的文学“粉丝”,也是个贤惠妻子.可他对帕特最多的评价却是“无趣”.婚后不久,他就开始寻花问柳,还给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需要很多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以获取写作灵感.

奈保尔对情人玛格丽特比对妻子还冷酷.为了奈保尔,玛格丽特抛夫弃子,离婚后苦于生计甚至去给别人当情妇,好不容易熬到了1996年,63岁的帕特因癌症去世.奈保尔却早已移情别恋,与在巴基斯坦相遇的纳迪拉一见钟情,并火速结婚.

奈保尔在文学圈有很多口舌官司,他总是对自己过于自信,对别人过于尖刻.1986年,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非洲第一位获奖的作家.奈保尔听到这个消息后问:“他有写过什么吗?”并且补充说,诺贝尔评委会跟以往一样,“从一个伟大的高度上向文学撒了泡尿.”

2001年,当他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获奖感言是:感谢!诺奖主席听到奈保尔居然感谢,赶紧发表声明:“我们评奖只看他的作品,不管他的人品.我们爱他的作品,但绝不跟他交朋友.”

在中国,当奈保尔被问到对“毒舌男”这一称谓如何看待时,他显得很不以为然:“至于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我完全没有兴趣,根本就无所谓,因为我是为这个叫文学的东西怎么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