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与中法文学交流

点赞:29296 浏览:1328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标志的一场革命.它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人物之一,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胡适对法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以及在参考法国等欧美文学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具体建构方面来进一步认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关 键 词 】胡适;新文化运动;法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346(2008)09-0066-03

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标志的一场革命.从根本上说,新文化运动是由新主义革命的历史要求所决定的,外国文学的影响则是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鲁迅曾经指出,“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学贯中西的胡适作为这场前无古人的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人物之一,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自有外国文学的因素,从其对法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可窥一斑.

一、

晚清民国初年对法国文学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晚清法语人才的培养仅仅出于国家发展洋务实业和国防力量的直接需要,因此,文学方面翻译法国文学的少之又少.郁达夫曾称:“中国人汲取西洋文化大抵借用英语的力量,故而英国散文的影响在我国的知识阶级中间,是再过十年,二十年也绝不会消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潜势.”自上海开埠,法租界在此显现出享乐性的繁荣,而且上海汇聚了众多的外语人才,繁荣的期刊为法国文学的翻译提供了便利条件.适时,梁启超鼓吹译印小说,发起小说界革命的号召,从此滥觞了现代中国对法国文学的翻译.

中华民国建立后,言论检查的严厉制度几乎被废除了.现代报刊短暂地迅猛兴盛起来,欧化的教育制度已经取得必要的进展,而且文学学科的意识被普遍接受.现代中国社会普遍流行一场民国的建设运动,虽然往往只是喧嚣的形式,欧化的观念,尤其是欧化的文明观念,成为意识形态上最热情的主流,这巨大的洪流革新了文学的观念,也促进了法国文学的翻译,从民国初年可以窥见最初的翻译活动的繁荣,从民国建元到“五四”的法国文学翻译数量不可谓不多,虽然这一时期法国文学从英语、日语转译的现象非常显著.加速发展的法国文学翻译无疑在近代中国的文明建设运动中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1913年,胡适译都德《柏林之围》;1915年,胡适译都德《割地》(又名《最后一课》);1917年,胡适译莫泊三(莫泊桑)《梅吕哀》、《二渔夫》;1919年,胡适译摩波商(莫泊桑)《弑父之儿》.

二、

胡适曾说:“我是极想提倡短篇小说的一人,可惜我不能创作,只能介绍几篇名著给后来的新文人作参考的资料,惭愧,惭愧.”其实,翻译外国文学名著,在当年的文学革命中,不仅用不着“惭愧”,并且是一件极有益的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工作.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反对旧文学,使新文学现代化,曾经着重介绍和学习西方的启蒙思想和西方文学.那真是一个敞开大门,充分吸收异域营养的时代.新文学初出世,不论是思想倾向,还是形式、结构和表现方法,都广泛地接受过外国的影响.从歌德到莫泊桑等,许多名家的名作,可以说哺育了我国新文学的最初一代作家.在法国文学名家名著翻译上,胡适表现出高度自觉的文学学科意识,为国内的新文学创作提供精品借鉴.无疑,法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极大地开拓了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的视界.如果说,新文学运动是从1917年开始的,民国以来方兴未艾的翻译活动事实上启发了新文学运动,也为新文学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及文字和思想的装备.更重要的是,成长起来了一批年轻而强大的读者群体,他们无疑接受了翻译文学的启蒙.

对于法国等欧洲文学,胡适的观点是,“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他的从事翻译,便是这种运输异域营养的工作.这项工作起手于1914年9月.他最初翻译的是法国都德的爱国名篇《最后一课》,当时胡适译为《割地》,登在上海《大共和日报》上.接着,又译了都德的《柏林之围》.1916至1919年间,连续译了莫泊桑等人的几篇作品.到1919年9月,胡适将它们编为《短篇小说》第一集,10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薄薄的本子,10个短篇,大多用白话译出,给中国文坛吹进了一股清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鸳鸯蝴蝶派的才子佳人小说,还有那些学《聊斋》的札记小说,篇篇都是“某生,某处人,生有异禀,下笔千言,等一日,于某地遇一女郎,等好事多磨等遂为情死”,千篇一律的滥调文字.有志于改革的文学青年,对这些东西早已厌恶了.读到胡适翻译的这本《短篇小说》,自然觉得格外清新,大开眼界.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致力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人们,无疑是及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榜样.因此,不胫而走,半年便再版了.其中《最后一课》等一些名篇,还被选入中学的国文课本,广为流传,数十年而不衰;甚至对某些文学青年一生的思想与事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理论文章为文学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他的《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论译戏剧》、《谈新诗》、《传记文学》等文章,则提出了对中国新文学短篇小说、诗歌、戏剧、传记文学的一种设想和理论规范,这显示了胡适对新文学的一种期待和设想.

1.胡适对短篇小说的理论及其设想

《论短篇小说》是胡适1918年在北大国文研究所讲演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胡适提出了:“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这是胡适结合自己所翻译的短篇小说以及阅读欧美文学的经验,对短篇小说所下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学中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的,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的定义.胡适的这个定义应该算是最早的完备的短篇小说定义了.

从形式上说,短篇小说应该是用最经济的手段来描写,这就明显区分了章回小说.短篇小说也并不是篇幅短小,而是在于用最适当的形式、手段来描写,恰到好处.胡适用宋玉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解释“经济”的意思,即说明了它是不可扩充,也不可压缩的.并且在这种恰到好处的手段和形式下,能做到叙事畅达,情感饱满,也就是说“短篇”并不是简单的略写或缩写.

从所写内容上看,胡适认为短篇小说要能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部分,这种最精彩的部分往往能反映整体的性质和面貌,也就是他所说的描写生活中的横截面或纵剖面.短篇小说并不是要描写生活或事实的全部,而只需要把这种能反映生活和事实的一段或一部分表现出来,就起到了“侧面剪影”的效果.

这是胡适对短篇小说的定义以及理论说明.他这个定义是很精辟而简练的,其中“最经济的手段”和“最精彩的一段或一部分”直到今天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作为定义使用.在《论短篇小说》里面,胡适认为新文学应该多创作一些短篇小说,以表达现实社会人生.

2.胡适对诗歌的理论阐释

胡适对新诗作了积极努力的尝试,《尝试集》就是他尝试的结果.但通过胡适谈新诗的一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胡适对自己的一些诗歌是不满意的.他曾自我评价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还带着缠脚时代的气.”这既是胡适的自谦之语,也是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评价和定位.应该说,这是很恰当的.

《谈新诗》是胡适比较系统地谈及新诗创作的一篇理论文章.胡适总结自己做诗的经验和理论认为,“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诗体的解放也就是打破传统的词、曲、调等形式的音、韵、律的限制,用白话做诗.但是因为胡适及其同时代人,所作的白话诗大多是从旧诗词中脱胎而来,因此带有很浓厚的旧的词曲的过渡的痕迹.

在这篇文章里,胡适主张诗的自然的音节,一是语气的自然节奏,二是每句内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谐.自然的音节在于,一是诗句的抑扬顿挫按着意义和文法的自然区分,而不必拘泥于五言、七言等形式;二是声调平仄和用韵自然.与传统的古诗词用韵特别讲究、严格,胡适认为新诗用韵的自由在于,用现代的韵,不拘平仄;再者平仄可以通押,有韵无韵均可,一切诗诗歌的自然音节和意义而定.

针对新诗创作的实践,胡适认为有很多诗歌都是令人不满意的,这就在于用抽象的方式表达抽象的道理,这种抽象的议论,因为没有具体形象的描写,所以,只成为一种抽象的说理和说教,丧失了诗歌的形象和情感的特征.胡适在《评新诗集》里就针对俞平伯写诗喜欢议论的特点,指出了这种抽象议论妨碍损害了诗歌的美感和整体性.

胡适对新诗的理论阐述,表明了他对诗歌的思考以及理论建设,而他对同时期诗人诗作的批评和鉴赏,也表明了他作为新诗倡导者和实践者,对新诗这一文体的认识和评价,并在创作层面上,在某种程度上,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3.胡适对戏剧的论述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里面提出了戏剧需要讲究经济,这种经济包括时间、人力、设备、事实的经济.中国传统戏曲多是几出几十出的,既浪费时间,也不合情理,因为这么多出戏剧有时根本就不可能全部演完.根据西方戏剧的“三一律”,胡适主张戏剧要注意剪裁,要尽量使情节紧凑,舞台布局合理,即所谓的经济.

4.胡适对传记文学的论述

胡适大力提倡在新文学中发展传记文学.胡适认为中国传记文学不发达的原因在于:一是为尊者讳,二是缺乏保存资料的公共机关,导致资料的散失,三是用文言记录,不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东西方传记的比较,胡适总结出东方传记只在传其人格,而西方传记不只写出人物的人格特征,更写出人格的发展变迁轨迹.因此,胡适提倡传记文学,主张真实地描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胡适在这四个方面对新文学的具体建构,都是在参考法国等欧美文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域外文学的进入和吸纳,给了胡适等人一种新的眼光,他们以这种眼光,对中国文学进行审美观照.这种观照多是以法国等欧美的文学样式,来改造旧的文学样式,提出了新文学发展的方向.正如胡适所说,当一种文学凝固不动之时,就必须吸收外域的文学来对此加以改造,刺激并促成它前进、发展.而中国文学正是在这种积极吸收域外文学的背景下,来发展自己的现代性的.

总之,胡适对中国新文化运动贡献极大,堪称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一颗巨星.他一方面介绍法国等西方的思想、文化,一方面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来整理重估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并兼顾自己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在文史哲三个领域都著作颇丰.从新文化运动时期起,历次重大的学术文化争论,他都直接间接地参与其中.作为一种思想和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与中法文学交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外国文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