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孤独童年与文学创作

点赞:5848 浏览:205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童年经验往往给作家一生的创作涂上了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作家对作品情绪基调的确定和创作题材的选择.郁达夫也不例外,他作品中感伤的笔调、“零余者”与底层女性形象、抚慰心灵的大自然,追根溯源,都可以从他的童年体验中找到原型.童年是其创作的灵感与源泉之一.

关 键 词 :郁达夫 孤独 童年经验 文学创作

人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这一过程虽然短暂,却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是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经验是人心理发展的开端,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各种因素.”①对作家而言,童年经验是他们巨大而珍贵的创作源泉,童年经验与文学创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正如作家莫言所说:“一个作家写什么,怎样写并不是作家的主观意志决定了的,而是在一个人二十岁以前就命定了的.”②虽然人的一生总在不断地选择与变化,不断地成长与成熟,但这些都会受到他童年时的“经验”的影响.童年经验特别是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作家一生的创作涂上了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作家对作品情绪基调的确定和创作题材的选择.基于此,本文试图以作家的童年经验作为切入点,解析除社会环境和文化系统之外,郁达夫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孤独童年与郁达夫感伤风格

任何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除了教育、熏陶以及作家个人禀赋等影响外,童年经验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童年经验以及与此形成的个人独特情感体验将会在作家以后的创作中产生稳定而恒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因素会进入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引发作家的创作灵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影响因素可称为“情综”,即“个体无意识的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组组内容会簇拥在一起,形成簇群或簇丛(constellation),荣格把这些簇丛称为情综.”③“情综”可以并常常是灵感和内驱力的源泉,所以任何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有一种“情综”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其他情感因素.而“情综”很大程度上渊源于早期童年生活中的创伤性经历.我们在考察郁达夫的创作时会发现,他的感伤风格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郁达夫的童年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孤独”二字.郁达夫出生在富春江畔一个破落乡绅家庭,三岁丧父,母亲疲于生计,无暇给他更多的照料,而两个哥哥又早年离家,姐姐被送去做了童养媳,只有整天坐在佛堂上念经的祖母和使女翠花在他的身边,家里常常“静得同在坟墓里一样”.在沉寂的日子里,小小年纪的郁达夫所能得着的消遣,就是独自一人“静悄悄地在一张铺着被的藤榻上坐着”翻看几本石印小画册.在别人那里“是最完美的一章”的“儿时的回忆”,在郁达夫心中“却尽是些空洞”.郁达夫曾在自传中说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而当我们回眸凝视他的童年生活时,或许称他的出生为“孤独的出生”更为恰切.

入学后,怯弱的郁达夫是个“不入伙的孤独的游离分子”,总觉得和同学之间隔“一条墙壁”,因而“只固守着自己的壁垒”,性情遂日趋“转向了内”,每日惶恐而孤独,他曾说:“突然间闯入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万物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我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同蜗牛似的蜷伏着,连头都不敢伸一伸出来.”④十七岁随长兄留学日本,漫漫十年孤寂的学习生活里,敏感的心性使他比常人加倍地感受到在异国受歧视的屈辱和自卑.这使他变得更加忧愤孤僻,他觉得“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孤独感日夜咬啮着他的心.回国后辗转于上海、安庆、武汉、北京各地,长年过着漂泊的生活.

这段孤寂的童年生活积淀在郁达夫的心里,从而成为郁达夫精神性格的内核.这种童年成长时期的孤独感让郁达夫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你(指郭沫若)说的‘凄切的孤单’”⑤.依他看来,“人生的实际,既不外乎这‘孤单’的感觉,那么表现人生的艺术,当然也不外乎此”,只要“牢牢捉住了这‘孤单’的感觉,细细地玩味”,造成各种艺术作品,“便是绝好的创造”⑥.很显然,童年时的孤独体验奠定了郁达夫日后创作的基调,形成了他以吟唱孤独为主的感伤的创作风格.作者以自叙传的方式传达出生命的体验,释放自我.

《沉沦》中的“他”才华横溢,感情丰富,但作为弱国子民,他被人歧视,备感孤独、寂寞.小说以一种浓浓的感伤笔调唱出了“他”内心深处的苦闷.自《沉沦》起,郁达夫逐渐形成了他小说忧郁感伤的创作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自我形象体系――“零余者”系列.这些“零余者”总带给我们无以名状的孤苦:《茫茫夜》《秋柳》中于质夫因受压抑而带来的孤独感伤的情绪;《茑萝行》《青烟》中“我”被生活挤压的困苦与孤独;《微雪的早晨》中朱雅儒被社会挤压的无奈与无助;还有《南迁》里的“伊人”、《烟影》《东梓关》里的“文朴”等,他们姓名不同,但作为文学形象是相通的,他们都身受歧视、孤独寂寞,这些“零余者”们无不带有作者自身的孤独体验.作者总以一种灰暗阴惨悲苦沉痛的调子在抒写着“零余者”们的悲伤.郁达夫就像一个羁旅途中的独语者,满怀感伤地踽踽独行,在复沓的结构中,幽幽地诉说着一个“零余者”的悲切.郁达夫很自然地选择了与自身性格气质相吻合的忧郁感伤笔调,书写着孤寂、苦闷、凄凉、幻灭的感伤情绪,由此抚慰酸楚、苦闷的灵魂.

诚然,郁达夫感伤风格的形成有诸如社会环境、中外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童年经验是阐释他感伤风格的一个重要维度.这种带着生命体验的孤独感成为了他创作与拯救自我的原动力.

二、孤独童年与郁达夫作品中的人物塑造

郁达夫孤独的童年是他日后创作感伤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小说中他一以贯之地塑造了一个“零余者”抒情主人公形象,“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生则于世无补,死则于世无损”是“零余者”的生存处境.小说以感伤的笔调抒写着“零余者”的忧伤,与此同时,他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他的四十多篇小说,几乎每一篇都写到女性,显示着他对女性的关注.而在这些女性中,郁达夫塑造了大量值得同情底层的女性.这种人物形象的选择也可以从他的童年经验中得到某些解释.

童年的郁达夫是非常孤独的,然而,无论是怎样寂寞的童年,对于天性纯真活泼的儿童来说,总还是能找到点滴的乐趣.虽然儿时的郁达夫既没有享受父母的关爱,也没有兄弟嬉戏的欢乐,但他在童年极端的孤独寂寞里还是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温情:“在我这孤独的童年里,和我在一处,有时候也讲些故事给我听,有时候也因我脾气的古怪而和我闹,可是结果终究是非常疼爱我的,却是那一位忠心的使婢翠花.”⑦“前几年,我回家去,和她(翠花)已经有二十几年不见了,她突然看见了我,先笑了一阵,后来就哭了起来.等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还向布裙袋里摸出了一个烤白芋来给我吃.我笑着接过来了,边上的人也大笑了起来,大约我在她的眼里,总还只是五六岁的一个孤独的孩子.”⑧可见童年的郁达夫得到了翠花的爱护,是这个苦命的从小给人家当使女的女孩给了童年郁达夫关心爱护的感觉.郁达夫孤寂的童年从她那得到了些许温暖.

由于这种特殊的童年经历,使郁达夫从小对底层的妇女抱着很深的同情.这种童年体验影响了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他的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令人同情的底层女性.这些女性或为,或为侍女,或为女工,或为家庭主妇,构建了一个中国当时底层女性人物的长廊,如《茑萝行》中的妻子,《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陈二妹,《秋柳》《茫茫夜》中的海棠、碧云等,显示着他对女性的关注.对这些被社会压榨的贫弱者,作者借男主人公“零余者”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在这类女性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形象.郁达夫笔下的少了卖笑者传统形象身上的与浮浪,相反,她们多情而忠厚.海棠、碧桃、翠云是《秋柳》中的形象,海棠是一个“一见就可以知道她的性格是忠厚的”女人,她外貌平常,性格鲁钝木讷,客人很少,当于质夫了解到海棠的处境时,对她非常同情;碧桃则是一个刚满十五岁,伶牙俐齿,巧笑嫣然的女孩,质夫对她的沦落非常同情,与她一起倾诉衷肠;当妓院失火后,他又对另一位翠云极力相助,帮助她重新生活下去.对这些被污辱、被损害者作者借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对他们寄寓了深深的同情.

三、孤独童年与郁达夫作品中的自然意象

郁达夫从小生活在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南朝文学家吴均曾在《与朱元思书》中写到那山明水碧、秀丽多姿的江南风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样美好的自然风光总是能抚慰孤独者的心.童年的郁达夫生活在孤寂中,别的孩子享受父母的关爱、兄弟嬉戏的欢乐,而这些都与他无缘.孤独的郁达夫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去亲近大自然,当他在第一次走出家里的小弄堂,沿富春江到盘龙山的一路上,发现天地是那么宽广:“这世界真大呀!那宽广的水面!那澄碧的天空!那些上下的船只,究竟是从哪里来,上哪里去的呢!”⑨从那时起他便爱上了这大自然,满怀憧憬做起了青春的梦.他把内心的缺憾交予了美好亲近的大自然,以求一丝补偿,在与自然的交融中,超越孤独.

孤独者对家乡自然的爱与感动注入了他的生命,也注入了他日后的文字中.总揽其作品我们发现自然意象在郁氏小说中主要是作为人物情感的寄寓物与触发点而存在的,在郁达夫眼中,自然可以使孤独的心灵得到抚慰,可以使彷徨的心境得到安宁.他需要大自然给予力量,这种力量能使失去平衡的心理获得依托.

《沉沦》中孤独忧郁的主人公独自走进大自然,“他看看四边,觉得周围的草木,都在那里对他微笑.看看苍空,觉得悠久无穷的大自然,微微的在那里点头.一动也不动的向天看了一会,他觉得天空中有一群小天神,背上插着了翅膀,肩上挂着了弓箭,在那里跳舞.”⑩孤独的主人公感受到了自然的情趣,四边的草木、无穷的大自然、天空中的小天神像一个个亲切的朋友在向他微笑、点头、招手致意,孤独感伤的他心灵在此得到抚慰.《烟影》中的主人公翁文朴在穷困潦倒之时回到久别的故乡,在回家的路上,故乡澄蓝澈底的秋水,袅娜迎人的两岸秋山,江岸乌柏树的红叶和去天不远的青山让主人公觉得“胸前有点生气回复转来了”.故乡的山水风景让失意的主人公倍感亲切,孤寂的内心在此得到温暖与安慰.《迟桂花》中也有着十分出色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其中对幽静的山居和变幻的山色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阳光辉映下的绿水青山使人心地明朗,晨雾笼罩中的山野清景使人欲情净化,迟开桂花浓郁的暗香伴着人生淡淡的惆怅,小说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极其自然地把情绪化为了形象,将人带入一种超然世外、纯净幽远的意境.

品味他描述自然的这些清新、细腻、优美的文字,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在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时,他才能忘掉那挥之不去的孤单与凄凉,他的精神才感到空明与安宁.正如他自己所说:“穷人的享乐,只有陶醉在大自然怀里的一刹那.在这一刹那中间,他能把现实的痛苦,忘记得干干净净,与悠久的天空,广漠的大地,化而为一.”{11}

郁达夫的孤独童年与文学创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验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无可否认的是,童年时期铭刻在郁达夫心中最深的是孤独,以及由孤独而产生的忧郁情绪,郁达夫以他孤独的缺失性的童年经验为奠基物,建构了他的心理图式.童年以后一连串的“哀事”:留学十年弱国子民的孤独、长年居无定所辗转流离的生活方式、与朋友疏离无人理解的心灵漂泊、婚姻家庭的破裂等等,又让这本已灰色的心理图式更加凄凉暗淡.孤独与忧郁遂因此成为左右他一生命运与创作风格的心理积淀.他作品中感伤的氛围、“零余者”与底层女性形象、抚慰心灵的大自然,追根溯源,都可以从他的童年体验中找到原型.童年在此已不仅仅是他生命中不能逃避的存在,而且也是其创作的灵感与源泉之一.通过对其作品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郁达夫的文学作品是他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就如杜夫海纳论述审美体验时所讲:“梵高画的椅子并不是向我叙述椅子的故事,而是把梵高的世界交付给我等”{12}郁达夫在小说中交付给我们的正是郁达夫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底色是由他铭心刻骨的童年经验绘制的.

①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84.

② 陶渊.莫言用写作再造少年时光[N].北京青年报,2003-07-13.

③ 诺德拜等.荣格心理学纲要[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 1987:28.

④ 郁达夫.郁达夫散文(上)[M].卢今、范桥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4.

⑤⑥ 郁达夫.郁达夫散文(中)[M].卢今、范桥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75,76.

⑦⑧⑨ 郁达夫.悲剧的出生[A].郁达夫著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7,8,12.

⑩ 郁达夫.沉沦.郁达夫文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

{11} 郁达夫.还乡记.郁达夫文集第三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8.

{12}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孙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8.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