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报》第12卷对《新青年》的承继

点赞:16688 浏览:720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小说月报》自第12卷开始就出现了有别于前11卷的“崭新”景象,由此,本文将以《小说月报》第12卷为研究个案,通过宏观上的关注弱小民族文学和微观上关注女性解放这两个维度来解析《小说月报》对《新青年》“为人生”创作主题的承继.

关 键 词 :《小说月报》;第12卷;创作主题;承继

《小说月报》自1921年被沈雁冰接手之后,不管是在创作理念还是在文学诉求上都以崭新的面貌有别于前11卷,之所以说“崭新”是因为从12卷开始,以周作人、冰心、朱自清等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进驻本刊,他们践行着“为人生”的文学创作原则,使文字不仅发挥了怡情养性的基础职能,更重要的是使文字成为廓清下层百姓生活面貌、传递文人对市民关怀的渠道.但是文研会围绕“为人生”这一理念进行的文学创作其实不过是《新青年》在倡导白话文运动、关注弱小民族文学、讨论妇女解放问题、译介儿童文学等方面的具体践行,如果《小说月报》的文学创作以“为人生”为导向,那么《新青年》的理论探索便是可以归结为“为人”.所以从这个维度上,《小说月报》的文学创作便可以看成是《新青年》“为人”理念能具体实践的平台.

一、宏观上,从“被侮辱被损害的民族”到“被损害的民族文学”

《小说月报》第12卷第10号推出“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专号,以颇具特色的方式译介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这一专号的最终成型和刊出早在第6号上就有了理论造势的端倪――《小说月报》第12卷第6号《最后一页》刊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从第七号起欲特别注意于被屈辱民族的新兴文学和小民族的文学;每期至少有新犹太波兰爱尔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民族的文学译品一篇,还拟多介绍他们的文学史实[1]”.该号在开篇的《被损害民族的文学背景的缩图》一文给出了“为什么要研究被损害的民族的文学”的最终理由:“凡被损害的民族的求正义求公道的呼声是真正的正义的公道.在榨床里榨过留下来的人性方是真正可宝贵的人性,不带强者色彩的人性.他们中被损害而向下的灵魂感动我们,他们中被损害而仍旧向上的灵魂更感动我们,因为由此我们更确信前途的黑暗背后就是光明!”[2]

1918-1921年期间的《新青年》先后刊登了挪威、印度、丹麦、波兰、南非等弱国译作,尤其是1918年后,译作的重心开始大幅度从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转向俄、日以及弱势民族的文学上,包括显克微支、安徒生、易卜生等作家,这时期的鲁迅、周作人、沈雁冰等充当了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主力践行者,首次大规模倡导“被侮辱被损害民族”的文学.由此,如果说《新青年》重新开始的关于“被侮辱被损害的民族文学”的译介具有试探性质的话,《小说月报》“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将是对其有意识的推进.

二、微观上,由“女子问题”到“女性写作”

如果对弱小民族的关注是从整个人类和种族上而言的“弱势群体”,那么女子便是从人类内部和性别上而言的“弱势群体”.在中国,最早关注女性解放问题的刊物就是《新青年》:三卷一号在刊登了《女子问题之女子教育》之后,接着在三卷三号刊登了《女子问题之大解放》,四号又刊登了《女子问题之女权平议》,到四卷一号出现《女子问题》,便可看成是对“女子问题”的发端之作.由此,五卷一号胡适《问题》,二号唐俟《我之节烈观》,三号周作人《论》,六卷二号李大钊《战后之妇女问题》,三号张崧年《男女问题》,六号沈兼士《彻底的妇人问题解决法》等文章便是对“女子问题”的集体性关注和讨论.

如果从文学作品的题材和思想这一角度对女性主义文学做一个界定,大体上应该有三种意见:“一、男女作家创作的描写女性题材的作品;二、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三、男女作家创作的描写女性题材且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 [3] 所以,《新青年》中的女性主义文学只达到第一个层次,真正由理论探讨落实到文学创作的便是《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在1910―1932年期间共发行了22卷,“但在社会上发生广泛影响的只有十一年,即1921年到1931年”,而“二十年代是中国女性小说产生的时代”[4] ,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正是从20世纪20年始的,以“为人生”为创作理念的《小说月报》便充当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先锋.《小说月报》中的“女性文学”创作实绩不仅践行了“男女作家创作的描写女性题材的作品”这一层面要求,还出现了“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以冰心和庐隐的创作实绩和贡献最大.

《小月报》第12卷对《新青年》的承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小说月报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小说月报》12卷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对《新青年》“弱势群体”思路的承继,更是对12卷之后文学创作“为人生”思路的开启.文学研究会凭借《小说月报》这一文学创作平台,用“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在中国20年代现代文学史上铭刻下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和博爱.

参考文献:

[1]《小说月报》第12卷第6号,p130.

[2]《小说月报》第12卷第10号,p2.

[3]茅盾.《小说月报》12卷1号,序言.

[4]王富仁.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上),鲁迅研究月刊,1999.10,P56.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