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学科特点,让文学鉴赏之花怒放

点赞:8537 浏览:329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笔者以《声声慢》教学为例,论述了如何使语文鉴赏课有深度,有效果.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结合文体,感受文本文学性;二是探究求源,领悟文本工具性;三是联系现实,挖掘文本人文性.

关 键 词 :文学鉴赏 文学性 工具性 人文性

众所周知,语文具有工具性,但其工具性又有很大的弹性.比如,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但文章的质量良莠不齐,就如一般的家庭主妇可以应付家常便饭一样.应试教育的桎梏往往使我们不经意中限制、扼杀了语文之美,阅读教学丧失了独具的风采,导致中学生对语文课普遍存在漠视的现象.当然,语文教学改革已显出勃勃生机,但也有许多教师因此走上了追求课堂形式热闹的误区,使语文素养的培养支离破碎,课堂深度大打折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本文笔者以《声声慢》教学为例试作阐述.

一、结合文体,感受文本文学性

《声声慢》是一首语言精练、情感浓缩的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咬文嚼字,抓住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填补空白,感悟意境.

首先,对“乍暖还寒”咬文嚼字.一般资料对此不太深究,只把它作为秋天气候的一个特征.试想,若改为“乍暖乍寒”,则“暖”和“寒”并列,无先后次序.而一个“还”字,则强调了先后,即先“寒”后“暖”又“寒”.这似不符合秋季特征,我们通过查找各种资料,终于在《唐宋词鉴赏词典》里找到了一种使人茅塞顿开的解释:“‘乍暖还寒’非写一季之候,而是写一天之状.”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乍暖”时可解释为写秋日朝阳初升,晓寒初散,而“还寒”则写天气突变.不难想象,词人一早起来就若有所失,魂不守舍,开始“寻寻觅觅”,结果“冷冷清清”,引发内心“凄凄惨惨戚戚”的感受.又遇天气骤变,使她发出“最难将息”之叹,既有感叹难以保养身体的表层意义,更有词人努力压抑悲痛,调整心态,恢复平静状态的深层内涵.

凸显学科特点,让文学鉴赏之花怒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词人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其次,深入环境.君不见“晚来风急”,君不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天到黄昏,昏昏惨惨,本已阴晦,风吹梧桐,萧萧瑟瑟,更加凄凉,再加上秋雨点点滴滴,愁苦之至,这雨声,声声入耳,哪一声不打在词人破碎的心上?实在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啊!

再次,分析经典意象的选择.君不见淡酒不足御寒,难敌风急;君不见“酒入愁肠愁更愁”,浓酒也嫌淡薄;君不见雁过引发词人“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物是人非之感;君不见北雁南来引发词人北人南逃之伤;君不见若黄花盛开,却是“年年知为谁生”的乐景哀情;君不见黄花衰败正是词人无人怜惜的写照.层层渲染,情景交融,创造出“一重未了一重添”的艺术效果,实在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例子”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二、探究愁源,领悟文本工具性

李清照自幼喜欢文学,能诗能文,尤为工词.虽然这与家庭的熏陶不无关系,但不能不说是天性使然.少女时期的她生活美满幸福,词多映照对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晚年,由于多重打击,曾是贵妇人的李清照也难洗净女性自身的脆弱,心灵对灾难的难以承受,自然也要借词来抒发,因此她的愁绝非无病.《声声慢》所蕴含的感情很丰厚,有家国之恨,有身世之伤,有孀居之哀.但在领悟鉴赏的过程中,一个文本的主题绝不会不确定,尽管可以有见仁见智的理解,但我们必须沿着一个角度深入才可能体会切肤之痛.教参提示了一个不是唯一的鉴赏角度:丧夫之痛,悼亡之情.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是中国老百姓的真实心境.靖康之难后,乱离人李清照的生活之苦是不难想象的,检测如这时她还有希望,那只能是夫妻互相支撑给予的温暖,但丧夫之后她便成了将倾的茅屋,心灵沉寂于寒冬.何必抬高家国之恨,难道对丈夫的悼亡之情境界不高?没有亲情何以产生深挚的爱国情?如此来解读《声声慢》才会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词人因思念丈夫而形单影只,她因悼亡丈夫而愁情难抑.李清照的愁,是一种深厚的情感积累,是心灵之隅滔滔愁情的自然喷涌,这种“真”正是文本艺术魅力长久的根本原因.李清照这种“我手写我心”的真实不正是许多中学生所欠缺的吗?如此能让学生在“例子”中意会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三、联系现实,挖掘文本人文性

我们不光体会到李清照的深重愁情,更进一步认识到“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原则,那么教学到此为止吗?

讲《边城》,离不开翠翠的爱情,讲《红楼梦》不可回避宝黛爱情,同样,讲《声声慢》教师应巧妙积极地引导学生,而不能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想法,那就是词人面对人生变故后不可自拔的痛苦.那么,无视这种错误吗?不!我们可以讨论李清照在丈夫死后是否真的绝望了,她的愁是否完全是消极的.相信,在水平较高的班里一定会讨论出非常有价值的结果:李清照写出了入木三分的愁苦,写词正是一种宣泄愁情的手段,但并不见得她绝望了.而事实上,正是人生与社会风雨的洗礼,使李清照后期词作社会意义扩大了,这不正是她并非绝望的例证吗?我们教师更是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发展文本之美.面对高考,中学生压力极大,我们可以引导中学生及时表达自己内心之愁苦,或与纸笔,或与亲朋师友,宣泄之后,学生能走向更明媚的春天.如此潜移默化地引导不仅让学生调整了心态,还能让学生正确自如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和挫折.

当然,以上特点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声声慢》的教学启示我,阅读教学应该凸显学科特点,尽量使作品与学生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家庭主妇品尝到别人烹饪的美味,便会自觉地反思自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这无异于学生在语文课的“例子”里产生共鸣,找到于己有用的东西,激发一种兴趣,主动走进语文,走近文人,丰富思想,提升人格.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一种习惯,要阅读,要思考,要写作.如此一来,便不怕学生只有应付“家常便饭”的语文水准.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里面面俱到,但是要有一种意识,即凸显学科特点,挖掘文本的最高价值,优化组合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天长日久,我们语文课堂定会开出鲜艳的花朵.


作者简介:

卞阿娟 (1975年— ),女,陕西省礼泉县第一中学教师,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