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晋军和新晋军

点赞:24730 浏览:1168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晋军”溯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山西文坛上一批青年作家脱颖而出,包括成一、周宗奇、张石山、韩石山、王东满、柯云路、李锐、张平、钟道新、蒋韵、哲夫、燕治国、赵瑜等.这些作家既继承赵树理、马烽等山西老一辈作家的优秀传统,又锐意求新,创作出了一大批主题深刻、艺术表现手法多样的作品,对当时的全国文学界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当大型文学刊物《当代》于1985年春天集中刊发成一、李锐等山西作家的一组重点作品时,便明确提出了“晋军崛起”的口号,并且很快得到了全国同行以及广大读者的认可.应当说,“晋军崛起”不但是对当时山西青年作家创作成就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是对山西所有作家的最好鞭策与鼓舞,而且也展示了山西文学创作在“山药蛋派”之后的再次辉煌,可以称得上是现当代山西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黄金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军崛起”的意义越来越清晰,将其看作新时期中国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文学界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由此,也引发全国各地集束性推出作家作品的热情,“湘军”、“陕军”、“豫军”等等,纷纷出现于各类媒体.

“晋军”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当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他们曾经长时间地生活在基层.像李锐、柯云路、钟道新等人,是从北京等地插队落户到山西的贫困山区,他们与生俱来的都市生活方式和文化熏陶,在走向黄土地之后,理想、青春、现实的种种反差、失落、矛盾、冲突等等,使他们具有了思索、怀疑和富有的精神品性,于是,文学创作成为他们精神追求的最好载体,反思意识和追问情结都贯穿到了作品之中;成一、周宗奇、韩石山、王东满等人,是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基层,他们继承了山西老一辈作家的体验生活的传统,又能够感应时代脉搏,跟上社会发展的步子,寻找到了比较适合各自特点的文学创作路子;而张石山、张平、蒋韵、燕治国、哲夫等人,就一直生活在普通群众中,大量鲜活的素材促使他们拿起了文学的笔,稍加提炼,就显得那么生动形象.因而,“晋军”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都有着深切的感受和理解,并且能够用较强的理性思辨力去加以阐释.他们不再像前辈作家那样集中笔墨表现具体的场景情节,而是抓住生活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努力从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人性的等等多种角度去审视人物与事件,显现出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和理性意识.同时,在艺术手法上,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表现出多样化的追求,既有传统的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描写,也有现代的心理结构、文化寻根、情感展示等等.

“晋军崛起”的社会背景

“晋军崛起”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由特定的社会背景促成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就中国文化界的整体情形来说,文学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和具有的影响,都显示着明确的优势,一篇短篇小说或者一首诗歌,都有可能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应当说,当时人们最关心的还不是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或作家表现出来的创作风格,而是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这也是那个特定时代对文学的特殊要求.从作家的层面上说,如何突破相当一段时期文学的禁区,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文学观念,是他们的使命.文学的动向牵动着太多人的注意力,因为当时的电视、报纸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更没有横空出世的互联网,文学作品自然就成为对知识和思想如饥似渴要吸收的中国人首要选择的对象,数量不多的文学报刊,发行量非常可观;人们之间关于一部作品口口相传的速度,同样是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这样的时代特征,对于文学传统深厚的山西,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再加上有马烽、西戎等一批老作家的带动作用,许许多多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中青年,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试图展示各自的文学抱负.有如此之厚实的基础,于是,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就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有工人、农民、学生、干部,更多的是下乡知青.这也就为“晋军崛起”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和可能.

老晋军和新晋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家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晋军”作家从登上文坛起,就显示出他们在观念更新、思想解放方面的自觉努力和强烈意识.他们的艺术表现风格是各有追求,互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特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真实再现社会现实的同时,努力反思历史原因和思想观念,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性.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现的生活侧面,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都显示出一个文学家应当具备的敏锐的观察力,大胆揭示生活真实的勇气,全面反映改革进程的气魄.可以说,在中国文化界观念更新的重要时代,“晋军”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向人们证明,山西文学界始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特有的文化底蕴的深厚和现代观念的超前,他们笔下的许多生动形象,为思想解放的大潮提供了富有质感和新颖的事例.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让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文坛内部,还是在普通读者当中,都能够引起反响.

新世纪的“晋军”

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时代主潮,“晋军”作家于九十年始追求个性化的特点,已经成为事实.他们通过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艺术素养、知识积累、思想观念、素材准备等等,都有了很大提高,不再局限于某一生活领域,在审美倾向、题材选择、表现手法诸方面,形成了多元的、个性的、现代的风格,成一、李锐、张平、韩石山、钟道新、哲夫、蒋韵等人颇具代表性.

六十年代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的成一,有着厚实的文学理论功底,是新时期最早走上文坛的青年作家之一.他197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顶凌下种》,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以后第一位获全国奖的山西作家.在迄今二十多年时间里,成一潜心构筑自己的艺术世界,出版的作品有小说集《远天远地》、《外面的世界》、《陌生的夏天》;长篇小说《游戏》、《真迹》、《西厢纪事》、《千山》等;还有多部未结集的中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和散文随感,总字数近五百万字.200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凝结着成一多年心血的、近九十万字的长篇新作《白银谷》,则是一部既有足够的史实和深刻的历史思考,且十分好看的力作.成一在《白银谷》中对史实与好看关系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他从做小说的角度,选择了西帮票号史上动荡最大的三年,即光绪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之间为大背景,全景式地再现了晋商望族的商业活动、社会关系、个人隐秘诸般形态;对豪门深藏的善恶恩怨和商家周围的官场宦海、士林儒业、武林镖局、西洋教会等等,都有着丰满鲜活、淋漓尽致的描绘.在艺术表现方面,《白银谷》将翔实的史料依据与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飘摇激荡的社会与让人牵挂的人物命运,艺术地融为一体,收到了既有深刻思想内涵又能引人入胜的效果. 《白银谷》并不是成一晋商题材小说的终结,眼下,他正在以晋商中茶商为落笔点,撰写一部长篇小说.成一会继续以现代意识挖掘晋商的深刻蕴涵和文化价值,进一步丰富他的晋商系列作品.


九十年代后期,李锐写每一部作品都要写出个性来,写出不同于别人之处来.因此,他近年来的作品数量不算多,但每一部都是力作,都浸透着很多心血.新世纪以来,李锐首先写出了《行走的群山》系列小说.这个系列由多部中篇和长篇组成,都是以吕梁山为大的自然环境,以“”为主的人文环境,以插队知青与当地农民的生存方式、微妙关系为主的故事框架,由此而思考一系列问题,包括历史意识、人生价值、知识分子命运、农民深层心态等等,并且提示出农村变化中不变的因素、农村现实的贫困和农民心态的愚昧与沉睡状态,以及他们心理上的传统文化重荷.《行走的群山》发表出来的有中篇小说《北京有个金太阳》和《黑白》,长篇小说《无风这树》和《万里无云》.2002年,李锐出版了反思历史的力作一一长篇小说《银城故事》.小说取材于晚清,以表现一批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活动的艰难曲折故事为主线,重点描写了与轰轰烈烈的革命起义相对应的民间生活原生态.正是这种复调式的情节设置,表现出了李锐强烈的重写历史的意识,将小说主旨直接指向历史内在的悲剧性本质,并对那些众所周知的历史观念进行独到的消解.前不久,三联出版社隆重推出李锐的新作《太平风物――农具系列》.这是他转换创作视点的又一尝试,将历史、哲学、文化、农耕这些概念形象化地结合起来,阐述出他的思考.作品一如过去,很有思想与艺术深度.此外,李锐应约重写神话“白蛇传”,也已经基本完成,即将问世,人们将会看到一部李锐风格的“白蛇传”.这几年,李锐除了创作小说,还写出一些思想文化类随笔,表达自己对历史、现实、文化、哲学的理解,颇有深度和真知灼见.已经结集出版的有《不是因为自信》、《网络时代的方言》等.

张平是“晋军”作家在全国读者中影响很大的一位.他把自己的创作定位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面向时代,深刻地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尖锐复杂矛盾与问题,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做普通群众的代言人.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抉择》的问世,标志着张平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是“晋军”作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抉择》一经问世,便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轰动,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纯文学作品销售热潮,并且被百余家报刊